朱曉榮
基于“對比分析假說”淺談母語負遷移對大學英語寫作的影響
朱曉榮
(武漢設計工程學院,湖北武漢,430205)
英語和漢語屬于兩種截然不同的語系,語言結構和背后的思維模式迥然不同,從而加重了受到既得漢語影響的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難度?,F(xiàn)以武漢設計工程學院大二年級兩個基礎不等的非英語專業(yè)班級的寫作為例,通過多次數(shù)據(jù)對比,以“對比分析假說”為理論依據(jù),研究母語負遷移對低水平學習者的影響。對此,提出一些應對策略,供一線師生借鑒。
母語負遷移;對比分析假說;句法層面;詞法層面;語篇層面
在2016年由教育部公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中將“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明確界定為:“培養(yǎng)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說與寫是其中兩項重要產(chǎn)出技能。尤其是英語寫作,考查學生對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高低,屬于各種應用型英語考試的必考項目,如大到GRE、TOEFL和CET-4,小到各高校的英語學期測試。
然而,寫作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卻劍走偏鋒,不少學生學用分離、語法概念模糊、組織結構混亂、中式表達層出不窮;甚至急功近利,滿足于從寫作教學中獲取各種類型考試的寫作模板,除此之外別無他涉,結果是“促使學生創(chuàng)造出大量新八股文章”。最終導致長期以來英語寫作普遍性地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教學成果黯淡。究其原因,答案是多方位的,如寫作教學手段單一、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師反饋不到位等教學環(huán)節(jié)存在不少問題。其實,學生中式表達突出則更歸咎于語言層面,即受寫作自身特點影響巨大。
寫作考驗學生的綜合表達能力,一篇思想表達到位、篇章組織合理、語言運用恰當?shù)挠⒄Z寫作,內(nèi)中涉及學生在英語詞匯、語法及句法的多方能力,從而導致提高難、教學周期花費時間久。尤其是對于低水平的學習者,母語負遷移更成為寫作提升的一大障礙。
現(xiàn)根據(jù)語言遷移理論——對比分析假說,以獨立學院學生寫作中的母語負遷移為研究課題,通過分析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干擾錯誤,以期弱化漢語在英文寫作中產(chǎn)生的負遷移,尋求改善英語寫作教學的有效途徑。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研究者們從應用語言學和心理學等角度探討了母語對二語習得的影響?!皩Ρ确治黾僬f”便是一例。結構主義語言學家Charles Fries是該理論的首創(chuàng)者,他認為:人們傾向于把母語及其文化的形式、意義以及分布遷移到目的語及其文化之中。Fries以重視語言的交際特征而著稱。美國語言學家羅伯特·拉多(Robert Lado)于1957年將該理論更進一步,他將語言學習視作習慣的養(yǎng)成,將兩種語言的相互影響視作一種“遷移”,并基于這種遷移進行對比分析。眾所周知,遷移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現(xiàn)象。這一假說的核心就是母語與目標語的相似之處可以產(chǎn)生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而相異之處則產(chǎn)生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即干擾。這一假說理論在60年代曾占支配地位,70-80年代成為語言教學領域的重要策略,其發(fā)展中褒貶不一,至今仍有余脈。
Waudhaugh于1970年將“對比分析假說”的發(fā)展概括為強式、弱式,甚至溫和版本。代表人物Charles Fries和Robert Lado是“強式”的提倡者,均建議對母語和二語兩種語言進行比較、對比,并運用由此產(chǎn)生的結果來預測外語學習中可能出現(xiàn)的困難和錯誤, 從而采取合理的措施進行強化訓練,遏止錯誤的出現(xiàn)。而弱式版本認為:造成外語學習困難和錯誤的主要原因是來自學習者母語的干擾;困難完全是由兩種語言間的差異造成的;差異愈大,學習的困難就愈加嚴重。這二者都不僅從理論上使遷移理論(transfer theory)前進了一大步,更重要的是從現(xiàn)實角度對二語學習者和工作實踐者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如從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中國學生在英語習得中較為嚴重的中式錯誤(Chinglish)。但相比之下,強式理論夸大了二語習得中語言遷移的作用,并高估了該理論的預估性;相反,弱式理論放棄了其預測錯誤的夸大之詞,通過對比分析學習者寫作中出現(xiàn)的語言錯誤,進而達到解釋錯誤,反思結果并應用的目的。因而,更適用于此處對學生英語寫作成果的分析解釋。
(一)研究對象
武漢設計工程學院大二年級的兩個專業(yè)、四個班級: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1601、1602班和生物工程專業(yè)1601、1602班,選取四個班級的三次寫作任務。本研究擇取大二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大一新生尚未接受過系統(tǒng)的寫作訓練,且對新環(huán)境難免產(chǎn)生不適應,排斥新的教學方法和內(nèi)容,這種防御機制勢必波及到英語學習,從而導致研究數(shù)據(jù)有失偏頗;而大二學生寫作任務較多,實踐越多,遷移越頻繁,因此本階段最能體現(xiàn)母語遷移對二語習得的影響。
(二)研究問題
母語遷移在低水平學習者的寫作中主要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引起他們母語負遷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何改進措施?
(三)研究過程
步驟1:實驗班三次寫作成績橫向對比分析(滿分100分)。
班級 人數(shù) 平均成績 最高分 最低分人力 1 班 30 77.47 93/91/91 61/67/68人力 2 班 30 76.45 93/90/89 64/66/70生工 1 班 29 69.28 87/90/90 42/64/61生工 2 班 29 67.32 83/87/91 44/68/66
從專業(yè)差異來看,人力專業(yè)的寫作平均成績高于生物工程專業(yè)8個百分點;兩個專業(yè)在最低分上的差距明顯大于最高分差距。
步驟2:實驗班寫作錯誤對比分析
這三次任務均要求字數(shù)為120-180字,體裁均為議論文,作業(yè)成果提交“句酷批改網(wǎng)”。全部寫作任務均由系統(tǒng)自動評分和教師人工評分相結合,評分效度有保證,能夠反映學生英語寫作的真實水平。
從寫作結果來看,每次共提交118份作業(yè),學生平均每次犯錯1090處,主要失分點集中在三個方面:
1.句法層面: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學生寫作中以句法犯錯為首,每次任務平均句法犯錯547處,其中因母語遷移造成的錯誤高達396處。舉例如下:
例 1:For example, Mayun, the founder of the Alibaba, he served as a teacher, has refused to keep the stable position, he and friends create a group of Alibaba.(句子成分雜糅)
There are some people don’t agree with me.(同上)
Second, don't let your life is all the study.(漢語思維構句)
分析:誠如語言學家王力所言:就句子的結構而論,西洋語言是法治的,中國語言是人治的。體現(xiàn)在句子層面,漢語為隱性語言,句子多“意合”,一些成分常被省略;英語為顯性語言,句子重“形合”,強調形式和結構,體現(xiàn)在句子層面就是豐富的連接詞和修飾語使句子重點突出、主從分明。忽略了這二者在句法上的顯著區(qū)別,就會產(chǎn)生負遷移。
按照正確的英文句法抅句規(guī)則,可修改如下:
例 1:For example, Mayun, the founder of the Alibaba, who once served as a teacher, has refused to keep the stable position; instead he and his friends founded the Alibaba Group.
例2:Some people don’t agree with me/There are some people against my idea.
例 3:Second, don't take study as all of your life .
2.詞法層面:本次研究中,因詞匯負遷移導致的寫作錯誤量不亞于句法錯誤,主要體現(xiàn)在英文詞匯的生搬硬套和詞性誤用上,尤以生工1、2班為最,如:
例 4:I love my house. (home, house 與 family不分;應為I love my family/home)
例5:service the society(詞性誤用,應為serve the society)
例6:science knowledge(詞性誤用,應為scientific knowledge)
分析:作為兩種來自截然不同語系的語言,漢語是表意文字,是孤立語,無法在詞根基礎上進行詞性或詞義變換,而是通過與其它字組詞的方式表達不同含義,如(不)相同、吃(了);而英語是表音文字,屬屈折語言,擁有豐富的詞綴,可通過屈折和派生的方法衍生出無窮的新詞,如通過詞匯的形態(tài)變化來表達不同時態(tài)、所有格等關系,動詞do變形為doing(正在做)、did(做了)、does(第三人稱單數(shù))便是一例。沒有意識到二者的這一區(qū)別,導致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尤其是寫作中極易犯詞性和時態(tài)錯誤。此外,漢語和英語在詞義上千差萬別,但低水平學習者因二語詞匯和語法都較為薄弱,極易遵循母語語言排列規(guī)則構詞組句。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生工專業(yè)為何在詞匯負遷移上犯錯尤為突出。
3.語篇層面:與以上兩種錯誤相比,該錯誤只有201處,數(shù)量上較少,卻是造成不少學生寫作成績慘淡的重要原因。例如:
例 7:We students must have proper value of life, which can direct them to a bight future. (we 與them人稱不一致,造成指代混亂)
例 8:Do you agree with me?/Let’s work together for our dreams.這些用在文章結尾處召喚式的用語不符合英文語篇發(fā)展中結尾段解決問題或論點總結的模式,會令英語本土人士大惑不解。
分析:語篇是指連續(xù)的語言語段或句子所構成的語言整體,韓禮德1976年提出的“銜接理論”指出,英語寫作中的語篇強調詞匯銜接和主題連貫的直線型思維。有實例為證,據(jù)學者統(tǒng)計,英語議論文中90%左右的文章會明確提出論點,甚至超過50%的文章在文章首段點明主題思想;而中國學生套用中文螺旋型思維,導致論點拖泥帶水、上下文不連貫等問題,犯了英文寫作中的大忌。
修改如下:
例 7:We students must have proper value of life, which can direct us to a bight future. 事實上,很多中國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忽略英文中代詞明確的前指和后指功能,導致代詞與前方名詞不匹配(表現(xiàn)為人稱和數(shù)的不一致)。
4. 結論
眾多過往實證研究證明,當“母語與目的語形式不同時,因套用母語的形式和規(guī)則而產(chǎn)生的不符合目的語形式的遷移”,也即母語負遷移。本研究眾多案例再次證明了母語負遷移的客觀存在性和產(chǎn)生原因。
通過對以上學生的英語寫作進行量化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母語負遷移成為低水平學習者寫作中嚴重的干擾因素,主要體現(xiàn)在詞匯、句法和語篇三個層面;另外橫向對比發(fā)現(xiàn),生物專業(yè)明顯受漢語負遷移影響更為嚴重,特別是詞匯層面的負遷移。追本溯源,這一差距與學生的英語基礎關聯(lián)很大。人力資源專業(yè)在入學摸底考試時,寫作部分平均成績?yōu)?1.66,而生物專業(yè)66.83分,也即英語底子較好的學生,在寫作中英語思維意識強,母語負遷移的傾向性相對較低;而基礎薄弱的學生,大學英語寫作中母語負遷移較嚴重。那么,廣大大學英語學習者和一線英語教師如何趨利避害,如何充分發(fā)揮大學英語課堂的教學效果,提升學生英語寫作質量,幫助學生減少母語付遷移呢?
不可否認,母語知識積累和母語思維在學習者進行二語習得前已客觀存在,因此在外語學習中,兩種語言的差異所帶來的母語負遷移難以完全避免。此外,漢語與英語仍存在相似性,如不少詞匯的詞性和搭配及部分語用上的文化對等。
“對比分析假說”雖然過分強調了母語的干擾作用,但它在語言形式上進行對比分析的倡議是可取的。綜合本試驗研究中母語負遷移體現(xiàn)出的特點,以及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對英語低水平學習者的學習特點的掌握,建議廣大大學英語教師和學子們,在英語寫作教學中注意以下幾點:
對低水平的英語學習者而言,增加學生英語詞匯量是強化二語語感的必經(jīng)之路。著名的Krashen“輸入假說”便強調大量輸入可理解的目標語有助于二語習得。那么,低水平的學習者必須從累積二語語言內(nèi)容和規(guī)范著手。首先,儲備英語詞匯和寫作句式,在詞匯記憶中涵蓋詞義、詞性、搭配和近義詞辨析,從而避免生搬硬套庫存量有限的詞匯。其次,增加英語閱讀量,學習鮮活的詞語應用。從充足、地道的英語材料輸入中,吸收有形的詞匯、語法和無形的語感,將寫作提升于潛移默化中。
對大學英語一線教師而言,必須在教學方法上注重英、漢語言的句法對比,沖破漢語思維定式的過多干預。Lado的“對比分析假說”主張對第一語言和目的語進行共時對比,從而確定相同點和不同點。因此,一線教師在英語教學中理應采取多種形式的練習,如句式套用仿寫、譯句與原句的分析對比和句型對比練習等,傳達給學生漢、英兩種語言在理論層面的差別。對此,為非英語專業(yè)學生選取合適的寫作教材相當重要,尤其對于獨立學院學生而言,必要時可自行編寫適合學生英語實際水平并能有效降低語言負遷移的教材。
就寫作課程而言,教師有意識的語篇分析將使學生受益無窮。這一努力應不局限于英語寫作課,甚至包括閱讀課的閱讀和賞析、聽力文本中,教師均可融詞句于篇章,從語篇銜接、連貫和語言交際等全方位提升學生的語篇能力。
加強控制性寫作與鼓勵學生積極輸出相結合。大量的輸出有利于學習者不斷驗證對目標語的假設,但獨立學院學生基礎弱,在英語寫作中自信心不足,針對這一共性問題,教師可以一方面有針對性地布置靈活多樣的寫作任務,增加語言輸出,另一方面突出自身在寫作階段的監(jiān)控和指導作用,盡可能地減少母語對學生的干擾。
本研究只停留在較為淺顯的層次,所提出的對策僅屬于個人零散經(jīng)驗,有待進一步實證研究,使之構成完整、系統(tǒng)的教學體系。
[1] Lado Robert.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M]. 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
[2] 蔡基剛. 英漢寫作對比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3] 韓禮德,哈桑. 英語的銜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4] 江華珍. 母語對二語習得的遷移影響及教學啟示[J]. 湘南學院學報, 2010,(3):31-33.
[5] 劉潤清. 西方語言學流派[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7.
[6] 汪景峰 . 英語寫作中 Chinglish 成因探析 [J]. 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2015,(3):217-218.
[7] 趙宇,姚冬蓮. 大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調查與分析[J]. 溫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0,(3): 95.
H319.36
A
1008-7346(2017)04-0059-04
2017-07-30
朱曉榮,女,山西忻州人,武漢設計工程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鐘 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