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蓉
傾聽是通往心靈的路,是教學的基礎(chǔ),沒有了靜心地傾聽,課堂里師生的互動,生生互動大打折扣,生生的互學互惠黯然失色。沒有了真誠地傾聽,交際中人與人之間維系的只是純粹的敷衍。傾聽,它體現(xiàn)著對人起碼的尊重。而從學習本身來說,通過傾聽,每個學生都可以從老師和同伴那里獲取信息和啟示,共享彼此的知識和經(jīng)驗,進而豐富自己的情感和認識。所以,惟有學生學會了專心傾聽,練就了一對能聽會聽的耳朵,才能安心沉浸于說者的言語意味之中,學生才會各抒己見,學有所獲。
一、教師的語言魅力是撥動孩子傾聽興趣的琴弦。
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在課堂教學中,平淡無奇,枯燥乏味的空洞說教使人如坐針氈,無異于受罪;生動靈活、睿智詼諧的語言卻令人如沐春風,是至高享受。課堂教學藝術(sh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認定為是“說”的藝術(shù)。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無論是傳授文化知識,培養(yǎng)學生技能,還是啟迪學生的智慧,陶冶情操,都離不開“口語”。說得生動方能聽得入神,講得入情才能撥動心弦。很難想象,一個在課堂上納納不成言、言語索然無味的教師,他的學生如何能專心聽講?重視修煉“說”的藝術(shù),讓教學語言釋放魅力,才能喚起孩子聽的興趣。
二、家校合力,拓開學生傾聽空間。
課堂訓練是主渠道,還需要大量的課外實踐。家庭則是訓練、培養(yǎng)學生“聽”的能力的最大課堂。因此,教師要讓家長做一個有心人,引導學生走向多元化的生活。利用各種途徑培養(yǎng)學生“聽”的能力。
聽生活樂事。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對于那些內(nèi)容有趣、情節(jié)生動的少兒廣播節(jié)目,如果我們布置學生回家聽,學生一定是十分歡迎的。在檢查時,可根據(jù)學生不同的情況分層檢查:能力較強的學生可讓他們說說聽后的感受、心得,一般的學生可讓他們簡單復述廣播的內(nèi)容,能力弱的學生可讓他們說說記住了幾個詞語聽聽說說,延長了聽的注意力持續(xù)的時間。除廣播外,精彩的故事,重大的新聞、有趣的事件都可以讓學生敞開心扉交流。
聽學習內(nèi)容。讓學生聽老師布置的作業(yè),以強化學生“聽”的意識,提高學生“聽”的能力。也可以選用短小生動、淺顯易懂的話語讓老師或?qū)W生說故事,其余聽記,要求記得簡明扼要,準確無誤,以訓練學生在最短時間內(nèi)理解信息、整合信息、積累信息。在邊聽邊記中,孩子們的速記能力也會有顯著提高。
聽自然聲響。走出教室,廣闊的生活環(huán)境就是學習語文最好的課堂:家長可帶學生到大自然中鶯啼蟬鳴、草長花謝、潮汐的漲落、小鳥的啁啾……引導學生用耳朵,更用心去“聆聽”大自然中的聲音,再動筆寫一寫??傊朴诎l(fā)掘一切可利用的教學資源,結(jié)合說、讀、寫、思種種活動,引導學生時時處處提高自己的傾聽能力。
三、多元評價,激發(fā)學生內(nèi)驅(qū)力,培養(yǎng)傾聽習慣。
在口語交際中,學生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相互交流、欣賞,產(chǎn)生碰撞的思維火花,極大影響學生傾聽能力提高,教師為了精心呵護學生幼小的心靈,應多層面構(gòu)建積極評價,讓學生獲得成就感,激發(fā)后續(xù)誦讀內(nèi)驅(qū)力,體驗交際、傾聽的樂趣,品嘗成功的喜悅,可進行多元評價。例如:在學習過程中,我給學生創(chuàng)設(shè)了一種名譽獎勵機制,學生每將聆聽的內(nèi)容說出來都能獲得一枚金幣,根據(jù)學生獲得金幣數(shù)量的多少和家長、老師的綜合評價,每月評比一次“傾聽之星”,每學期評比一次“傾聽狀元”,每年評比一次“傾聽模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收獲成功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為學生的終生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促使學生養(yǎng)成“聽”的習慣。
傾聽是把金鑰匙,它能為學生打開更廣闊的交流空間。讓我們喚起學生傾聽的興致,養(yǎng)成良好的傾聽習慣。讓學生在聽中生疑、聽中解惑、聽中積累、聽中成長。聽出聰明的頭腦,聽出精彩的人生。
(作者單位:廣元市利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