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蓓
【摘要】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可以認為習慣決定了孩子的命運。對于幼兒的不良行為,教師不能簡單的指責、阻止,而應正確地講解、示范,使幼兒形成正確的概念,有一個可效仿的模式。從小就應該建立一種好習慣,通過教育,直到孩子終生不忘。
【關鍵詞】游戲中 ; 生活中 ; 教學中 ; 隨機教育 ; 家園共育
【中圖分類號】G6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8-0264-01
一、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意義
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人問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里學到了你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呢?”出人意料,這位白發(fā)蒼蒼的學者回答說:“是在幼兒園?!庇謫枺骸霸谟變簣@里學到了什么呢?”學者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后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边@位學者的回答,代表了與會科學家的普遍看法。把科學家們的普遍看法概括起來,就是他們認為終生所學到的最主要的東西,是幼兒園老師給他們培養(yǎng)的良好習慣。
二、培養(yǎng)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的方法
1.在游戲活動中,幼兒不愛護玩具,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玩具及游戲材料扔滿地,游戲結(jié)束后,大部分幼兒也不收拾玩具、材料,活動區(qū)中亂七八糟,為避免這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在幼兒游戲前和藹可親地對他們說:“玩具寶寶們和我們是好朋友,它們害怕摔壞身體,我們小朋友們要保護它們、愛護它們,千萬別把它們?nèi)釉诘厣希脝??”在幼兒游戲后,總是提醒幼兒:“玩具寶寶們要回家了,請小朋友們把它們送回去吧!”就這樣提醒幼兒及時把玩具、活動材料有序地或有規(guī)律地擺放整齊,保持自身與活動區(qū)的清潔。當我苦口婆心的勸說不能奏效時,我想到了“懲罰”孫偉民經(jīng)常在游戲中破壞了“娃娃家”的餐具,我就暫時不讓他玩游戲,他只得坐在旁邊看別人玩;他撕壞了圖書,就暫時不讓他看圖書;他搶了別人的玩具,就暫時不讓他玩玩具。利用這種暫停正在享用物品的“懲罰”,讓他充分體驗自己的不文明行為所帶來的后果。事實也證明,民民的這種受懲罰的經(jīng)歷和不愉快的心理感受,確實有助于其糾正不良的行為。這樣,一學期下來,大部分幼兒都能進行自我服務,而且做事比較有條理,衛(wèi)生習慣比較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2.在生活活動中,幼兒年齡越小,對于許多生活習慣的正確與否就越?jīng)]有正確的概念。對于幼兒的不良行為,教師不能簡單的指責、阻止,而應正確地講解、示范,使幼兒形成正確的概念,有一個可效仿的模式。如:幼兒入園之初,多數(shù)幼兒拿椅子時只用一只手拖著椅子走,不懂得輕拿輕放,而且時常翹起椅子互相碰撞。針對這種現(xiàn)象,我親自示范、講解怎樣正確搬小椅子,然后幼兒動手練習,教師糾正錯誤。孩子們模仿著我的樣子雙手輕輕拿起椅子,小心翼翼地放回座位,從此拖椅子的小朋友不見了,撞椅子的聲音沒有了。如果有誰偶爾忘記了,違反了要求,立刻就會有別的小朋友提醒他立即改正。
3.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對于3-6 歲的幼兒來講,他們的自控力差,知道該怎樣去做,但往往搞不清為什么要這樣做,常常出現(xiàn)一些不良行為,或好的行為習慣得不到鞏固的現(xiàn)象。如果一味單純的說教是無濟于事的。針對這種現(xiàn)象,老師們常常要根據(jù)班上幼兒的實際情況,有目的地設計一些活動,強化幼兒的行為,如:我發(fā)現(xiàn)我班的幼兒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關心他人、尊重他人。我利用音樂活動《客人來了》,通過有感情地歌唱,幫助幼兒理解歌詞內(nèi)容,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同時,我結(jié)合社會教學《學做小主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的朋友》等活動對幼兒進行教育。在語言課上,我讓幼兒用自己的話說說長輩們的辛勞及是怎樣關心自己的。
三、善于抓住時機,注重隨機教育
有許多良好的習慣是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習得的。因此,教師應重視日常生活中的隨機教育。如那一天:“嘩”這又是民民把一簍雪花片倒到地上的聲音,緊接著小朋友們一陣哄笑,競相模仿。這一切發(fā)生在短短的幾秒鐘里,我在錯愕之余冒出了一個念頭:“扔玩具真這么好玩嗎?”孩子們偷瞄著我不做聲,“那你們想扔嗎?”“想?!币粋€大膽的孩子回答我,其他人向他投去佩服的眼光,我點點頭,“那好吧,請你們盡情地扔吧?!?教室里亂成了一團,孩子們的叫聲和玩具的碰撞聲淹沒了一切,十幾分鐘后,滿屋一片狼藉,孩子們紅撲撲的臉上透著意猶未盡的喜悅。我鎮(zhèn)定而舒緩地說:“好了,我們該撿玩具了?!焙⒆觽兛粗鴿M地的玩具不知所措,我笑了笑,“沒關系,老師和你們一起撿?!睍r間一分分的過去,玩具一個個的進了簍子,汗珠也一滴滴的從孩子們的頭上冒出來,當最后一個雪花片放進簍子的時候,大家都往地上一躺,“好累呀,終于撿完了?!?/p>
“那你們喜歡扔玩具還是撿玩具呢?”
“當然是扔玩具?!?/p>
“為什么?”
“因為扔玩具很開心,撿玩具太累了。”
“那誰來撿呢?”
“誰扔的誰撿?!?/p>
“最好大家都別扔?!?/p>
“對,那就沒有人累了?!?……
孩子們還在討論著,我想我成功了,因為“不亂扔玩具”不再是一句教條的規(guī)則,在勞動中它變成了孩子們樂意接受并自覺養(yǎng)成的習慣,由此我想到:與其遍又一遍的重復說教,不如另辟蹊徑,讓道理行動化,讓規(guī)則生活化,少對孩子說一點,多讓他們做一點,這樣,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才能埋下關心他人、自我約束的種子,使之受用一生。
四、家園共育,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
幼兒園與家庭密切配合,同步施教,是向幼兒進行良好行為習慣培養(yǎng)的最佳方式。為了進一步加強幼兒園與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通過家園開放日活動和邀請家長來園參觀,設置“家長宣傳欄”等形式讓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們之間存在的差距,鼓勵家長針對孩子在園的表現(xiàn),有目的的在家中予以鼓勵、引導;此外,還通過發(fā)送“微信”的形式,及時與家長取得聯(lián)系,有針對性的對幼兒進行習慣培養(yǎng)教育,從而使家園步調(diào)一致,互相配合,共同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 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江蘇教育出版社.
[2](美)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王承緒,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孟昭蘭.普通心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4](加)馬克斯·范梅南.宋廣文,等,譯.生活體驗研究———人文科學視野中的教育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5]施良方.學習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