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麥田、麥田山、麥田水、麥田城”為例"/>
黃兆宏
(西北師范大學(xué) 歷史文化學(xué)院,甘肅 蘭州 730070)
鮮卑西遷隴原蹤跡考
——以“麥田、麥田山、麥田水、麥田城”為例
黃兆宏
(西北師范大學(xué) 歷史文化學(xué)院,甘肅 蘭州 730070)
“麥田”源于鮮卑麥田部落;“麥田山”并非指某一座山,而是指今平川境內(nèi)從西北向東南方向由許多山脈構(gòu)成的“弧形”山系;“麥田水”是指經(jīng)過水泉鎮(zhèn)牙溝水村新墩社、水頭社和陡城村的沙河;“麥田城”當(dāng)為“柳州城”。
鮮卑;魏晉十六國;麥田;麥田山;麥田水;麥田城
筆者在閱讀魏晉十六國時期文獻時,發(fā)現(xiàn)一組相關(guān)聯(lián)的概念,即“麥田”“麥田山”“麥田水”和“麥田城”,仔細(xì)分析和思考,發(fā)現(xiàn)這一組概念與出自鮮卑族建立的南涼、西秦政權(quán)有著密切關(guān)系。但就其方位、所指,學(xué)術(shù)界探討較少,筆者不揣淺陋,試作一嘗試,以求教于同行。
“麥田”,應(yīng)出自鮮卑麥田部。據(jù)《晉書·禿發(fā)傉檀載記》記載,晉安帝義熙六年(410),“(沮渠)蒙遜進圍姑臧,百姓懲東苑之戮,悉皆驚散。疊掘、麥田、車蓋諸部盡降于蒙遜。傉檀遣使請和,蒙遜許之,乃遣司隸校尉敬歸及子他為質(zhì)”①〔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153頁。。
“疊掘”,文獻明確記載為鮮卑?!隘B”也寫作“疊”,與“折”一音之轉(zhuǎn),文獻中“疊掘”也寫作“折掘”,《晉書·乞伏乾歸載記》記載:“鮮卑疊掘河內(nèi)率戶五千,自魏降乾歸?!雹凇蔡啤撤啃g等:《晉書》卷125,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 3119頁?!稌x書·郭黁傳》記載:“鮮卑折掘送馬于(趙)凝(前涼西平太守),凝怒其非駿,幽之內(nèi)廄,鮮卑懼而夜遁?!雹邸蔡啤撤啃g等:《晉書》卷95,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497頁?!稌x書·禿發(fā)烏孤載記》記載,烏孤曾“討乙弗、折掘二部,大破之?!雹堋蔡啤撤啃g等:《晉書》卷126,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142頁。
“車蓋”,也出自于鮮卑。《晉書·禿發(fā)傉檀載記》記載,禿發(fā)傉檀“遣其左將軍枯木、附馬都尉胡康伐沮渠蒙遜,掠臨松人千余戶而還。蒙遜大怒,率騎五千至于顯美方亭,破車蓋鮮卑而還”①〔唐〕房玄齡等:《晉書》卷126,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152頁。。
“麥田”,文獻雖未明確記載為鮮卑,但與“疊掘”“車蓋”并列出現(xiàn),并以“諸部”相稱,可見“麥田”為鮮卑無疑。
“麥田山”之名見于《水經(jīng)注》,其后亦見于《資治通鑒》胡注中。據(jù)《水經(jīng)注》卷2《河水二》記載:“河水又東北,逕麥田山西谷,山在安定西北六百四十里?!雹凇脖蔽骸翅B道元注,〔民國〕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fù)?!端?jīng)注疏》,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86頁。
安定郡,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析北地郡所置,屬涼州刺史部,戶四萬二千七百二十五,口十四萬三千二百九十四。轄縣二十一,治高平(今寧夏固原市)。東漢因之,郡治為臨涇(甘肅鎮(zhèn)原縣東南),永初五年(111)三月,由于羌族攻入安定郡內(nèi),郡治徙美陽(陜西扶風(fēng)縣境)。永建四年(129)九月,還治舊地。永和六年(141)十月,復(fù)徙扶風(fēng)。三國曹魏屬雍州,治臨涇縣。西晉屬雍州,治安定縣(今涇川縣北)。十六國時期,安定郡先后屬前趙(304—329)、后趙(319—350)、前秦(351—394)的雍州;后秦(384—417)、西秦(385—431)的秦州;大夏(407—431)的涼州。北朝時期,安定郡先后屬北魏(386—534)、西魏(535—557)、北周的涇州(今平?jīng)鍪袥艽ň硟?nèi))。
“麥田山”從《水經(jīng)注》記載的方位及距離來看,當(dāng)在今白銀市平川區(qū)境內(nèi)。據(jù)《魏書·禿發(fā)烏孤傳》記載:“鮮卑禿發(fā)烏孤,八世祖匹孤自塞北遷于河西。其地東至麥田、牽屯,西至濕羅,南至澆河,北接大漠?!雹邸脖饼R〕魏收:《魏書》卷99,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200頁?!稌x書》卷126《禿發(fā)烏孤載記》有相同記載,第3141頁。南涼最盛時期的疆域是在禿發(fā)傉檀統(tǒng)治時期(402—414),領(lǐng)有涼州五郡(武威、武興、番和、西郡、昌松)、嶺南五郡(樂都、西平、澆河、湟河、廣武)及晉興、三河十二郡,即今天的甘肅蘭州以西,永昌西水泉子之東,北抵騰格里沙漠,南至青海以南同仁一帶,東南到青海循化,西南到青海湖東北④周偉洲:《南涼與西秦》,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6年,第78頁。。南涼的東界是“麥田與牽屯”?!盃客汀奔礌客蜕?,也作牽條山,“今六盤山北段及香山之統(tǒng)稱”⑤魯人勇、吳忠禮、徐莊編著《寧夏歷史地理考》,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48頁。?!胞溙铩睉?yīng)為“麥田山”。
“麥田山”為文獻中所記載的“麥田無孤山”或“麥田元孤山”?!稌x書》《冊府元龜》《文獻通考》《十六國疆域志》等文獻寫作“麥田無孤山”;湯求《十六國春秋輯補》時寫作“麥田無孤山”,時寫作“麥田元孤山”,持兩寫;而北魏崔鴻撰《十六國春秋·西秦錄·乞伏國仁條》則為“麥田元孤山”。對此,我們認(rèn)為“麥田元孤山”較為確切,其一,崔鴻所生活的時代距“麥田山”出現(xiàn)的時間最近,其記載基本可信;其二,崔鴻在北魏孝明帝時,以司徒長史兼任史職,修起居注,是一位頗具史識的史學(xué)家,其志向遠(yuǎn)大,且有獨到的見解?!傍櫲豕诒阌兄鲋?,見晉魏前史皆成一家,無所措意。以劉淵、石勒、慕容俊、苻健、慕容垂、姚萇、慕容德、赫連屈孑、張軌、李雄、呂光、乞伏國仁、禿發(fā)烏孤、李暠、沮渠蒙遜、馮跋等,并因世故,跨僭一方,各有國書,未有統(tǒng)一。鴻乃撰為《十六國春秋》,勒成百卷,因其舊記,時有增損褒貶焉?!雹蕖脖饼R〕魏收:《魏書》卷67《崔光傳》,第1502頁。
關(guān)于“麥田元孤山”,應(yīng)該寫為“麥田元弧山”更為確切。“元”通“圓”,“孤”應(yīng)為訛文。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地圖集·靖遠(yuǎn)縣地形圖》⑦甘肅省地圖集編纂辦公室編制,1977年版,第25頁。和實地考察,在平川區(qū)從西北向東南方向由水泉尖山、喀拉山⑧靖遠(yuǎn)縣人民政府編《靖遠(yuǎn)縣地名資料匯編·水泉公社地名圖》,1982年,第75頁。、碑南山(亦稱青山)⑨靖遠(yuǎn)縣人民政府編《靖遠(yuǎn)縣地名資料匯編·東升公社地名圖》,1982年,第137頁。、北掌山、黃家屲山、屈吳山構(gòu)成了“弧形”形狀,這條“弧形”向西到黃河之間則為旱平川及沿河地區(qū)。旱平川“南北長四十里,東西長百里”⑩〔清〕陳之驥編次,清道光十三年刊本,民國十四年鉛字重印本《靖遠(yuǎn)縣志》,臺北印文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影印本,第112頁。,如圖1所示 :??此圖根據(jù)星球地圖出版社編制《甘肅省地圖冊》(2014年修訂第2版第34-35頁)和甘肅省地圖集編纂辦公室編制《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省地圖集》(1977年版第25頁圖)繪制。
據(jù)上可知,“麥田山”并非指某一座山,而是由許多山構(gòu)成的“弧形”山系,這條山系今平川區(qū)與靖遠(yuǎn)縣北八鄉(xiāng)(即從西向東的石門鄉(xiāng)、雙龍鄉(xiāng)、興隆鄉(xiāng)、永新鄉(xiāng)、北灘鄉(xiāng)、東升鄉(xiāng)、五合鄉(xiāng)和靖安鄉(xiāng))的分水嶺和分界線,發(fā)源于這條山系的沙河從西南到東北方向的有七里沙河(在靖遠(yuǎn)縣城東北方向,因距縣城七里,故稱)、楊梢沙河、東灣沙河、紅柳沙河、滋泥水沙河、牙溝水沙河、水頭陡城沙河及水泉沙河,這條“弧形”山系到黃河之間曾是鮮卑麥田部生活過的地方。
麥田部何時在這一帶生活,據(jù)《十六國春秋·西秦錄·乞伏國仁條》記載:“乞伏國仁,隴西鮮卑人,其先自漠北南出太陰山。五世有祐鄰者,晉太始(應(yīng)為泰始,晉武帝司馬炎年號,266—274)初,率戶五萬,遷居高平川。鄰卒,子結(jié)權(quán)立,遷于牽屯。結(jié)權(quán)卒,子利那立。利那卒,弟祁埿立。祁埿卒,利那子術(shù)延立,遷于苑川。述延卒,祁埿子傉太(也寫作大)寒立。石勒之滅劉曜也。懼而遷于麥田元孤山。”①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叢書集成新編》,1986年,第114冊,第24頁。
圖1 平川地形示意圖
后趙石勒滅前趙劉曜是在晉成帝司馬衍咸和三年(328),次年,石勒遣石虎(季龍)等從長安西攻劉曜子熙等于上邽(今甘肅天水),克之,又進攻集木且羌于河西,“俘獲數(shù)萬,秦隴悉平。涼州牧張駿大懼,遣使稱藩,貢方物于勒。徙氐羌十五萬落于司、冀州”②〔唐〕房玄齡等:《晉書》卷105,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 2745頁。。因后趙勢力的發(fā)展,乞伏首領(lǐng)傉太(也作“大”)寒受到威脅,故帥其部到“麥田元孤山”??梢娮钸t在晉咸和三年(328)時,麥田部就在這一帶。
據(jù)《水經(jīng)注·河水二》記載:“河水東北流,逕安定祖厲縣故城西北?!謻|北,祖厲川水注之,水出祖厲南山,北流,逕祖厲縣而西北流,注于河。河水又東北,逕麥田城西,又北,與麥田泉水合,水出城西北,西南流注于河。河水又東北,逕麥田山西谷,山在安定西北六百四十里?!雹邸脖蔽骸翅B道元注,〔民國〕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fù)校《水經(jīng)注疏》,第185-186頁。祖厲縣故城“當(dāng)在今靖遠(yuǎn)縣平堡鄉(xiāng)的駐地平灘堡”①劉滿:《河隴歷史地理研究》,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97頁。。祖厲川水即祖厲河,祖厲河發(fā)源于華家?guī)X北側(cè),南源厲河是甜水,東源祖河是苦水,祖河和厲河在會寧縣城南匯合后,始稱祖厲河,流經(jīng)靖遠(yuǎn)縣城西注入黃河。按《水經(jīng)注》記載,祖厲川水注入黃河后,黃河又東北流,經(jīng)過麥田城西,又北,麥田水注入,又東北,經(jīng)過麥田山西谷。從這些記載來看,“麥田城”“麥田水”均在黃河以東。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地圖集·靖遠(yuǎn)縣地形圖》和實地調(diào)查,今平川區(qū)水泉鎮(zhèn)牙溝水村新墩社、水頭社和陡城村的地形地貌與水經(jīng)注記載吻合。如圖2所示②此圖來源于Google地圖。:
圖2 平川區(qū)水泉鎮(zhèn)牙溝水村新墩社、水頭社和陡城村地形地貌示意圖
據(jù)此可知,“麥田水”是指經(jīng)過水泉鎮(zhèn)牙溝水村新墩社、水頭社和陡城村的沙河,當(dāng)?shù)厝私小八^沙河”或“陡城沙河”。“麥田水”又名“亥剌河”,“ 在衛(wèi)北,西流注于河。明初,邊將陳德奏捷于此”③〔清〕顧祖禹撰,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jì)要》卷62《寧夏鎮(zhèn)》,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2967頁。。麥田水”因經(jīng)過陡城,又稱“陡城水”?!岸赋撬幻f馬泉,謂可以飲萬馬不竭也。在衛(wèi)北七十里,泉水引灌畦田百余頃,督撫會準(zhǔn)為參將優(yōu)養(yǎng)官地”④〔清〕陳之驥編次,清道光十三年刊本,民國十四年鉛字重印本《靖遠(yuǎn)縣志》;臺北印文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影印本,第117頁。。
前文曾提到,“麥田山”并非指某一座山,而是由許多山構(gòu)成的“弧形”山系?!端?jīng)注》所言“逕麥田山西谷”,當(dāng)理解為經(jīng)過麥田山系的西面峽谷,這條峽谷應(yīng)該指“紅山峽”,黃河“自蘭州東北流至(靖遠(yuǎn))衛(wèi)境,過祖厲故城西,又經(jīng)(靖遠(yuǎn))衛(wèi)北入寧夏中衛(wèi)界。其間山峽險隘,垂流直下,高數(shù)十丈”⑤《讀史方輿紀(jì)要》卷62,第2966頁。。
前面我們對“麥田水”作了界定,根據(jù)《水經(jīng)注》記載,“麥田城”在“麥田水”的東南,即“水頭沙河”或“陡城沙河”的東南方向。在今水泉鎮(zhèn)牙溝水村新墩社境內(nèi)有兩座古城,其一纏州城,其二柳州城,如圖3所示⑥此圖來源于定西地區(qū)文化局編《定西文物概況》,1976年版,第63頁。。
圖3 纏州、柳州城遺址規(guī)模示意圖
那么,這兩座古城究竟哪個是“麥田城”呢?
據(jù)《定西文物概況》記載,纏州城“位于水泉公社(今水泉鎮(zhèn))陡城大隊(今陡城村)水頭生產(chǎn)隊(今水頭社,屬牙溝水村)東面……該城略呈長方形,東西長305米,南北寬274米。南城墻中央設(shè)一門。城墻下厚11米,上厚1.6米,斜高10米。城北墻東部殘毀,中部原先可能有門,因城墻殘破看不出痕跡。除東墻中間一段較為完整外,兩邊都?xì)垰А3莾?nèi)現(xiàn)全為耕地。地面暴露大量繩紋板瓦,又有少量的繩紋夾砂粗黑陶片及繩紋灰陶甕。繩紋板瓦中有一塊殘長20厘米,殘寬31厘米,據(jù)分析可能為漢代遺物?!雹俣ㄎ鞯貐^(qū)文化局:《定西文物概況》,1976年版,第9頁。根據(jù)出土文物、實地調(diào)查及學(xué)者們的研究②魏晉賢:《甘肅省沿革地理論稿》,蘭州大學(xué)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9頁。,纏州城當(dāng)為漢代鹯陰縣。
位于纏州城西南角距離420米處,又有一座古城,當(dāng)?shù)厝朔Q其柳州城,“城略呈正方形,夯土版筑,東西長347米,南北寬333米,高11米,上寬2米,下寬15米,夯土層厚 19厘米、16厘米、10厘米不等。城西北角有拐角,西墻向南延伸到124米處,向西拐出30米,然后向南延展與南城墻接連。城之南北設(shè)門,各有甕城,甕城門均朝東開,城四角有圓墩臺,四面城墻均有馬面,北面三個,南、東、西各四個。馬面長11米,寬7米。城西北角前約50米處有方墩一座,高11.5米,寬12米。城內(nèi)全為耕地,溝渠縱橫,有兩處灰坑,距地表1米,厚約30厘米,地面暴露遺物有黑釉、白釉、青釉等瓷片,陶器殘片,磚瓦塊,殘磚寬17.8厘米,厚5.5厘米,或3.8厘米。瓦片光面無紋,板瓦徑寬18.5厘米,筒瓦徑寬13厘米。該城晚于纏州城,城垣保存比較完好,據(jù)分析,可能為宋代遺物”③定西地區(qū)文化局:《定西文物概況》,1976年版,第9-10頁。?!抖ㄎ魑奈锔艣r》界定該城晚于纏州城可信,但定為“宋代遺物”,有待商討。筆者經(jīng)過多次實地考察,遺物除有黑釉、白釉、青釉等瓷片外,還有青色布紋瓦、青色磚(如圖 4、圖5)等遺物④此瓦片和殘磚是筆者在2007年至2013年實地考察時所采集,其中殘磚長17厘米,寬13厘米,厚3.5厘米。,且從城的建構(gòu)來看,有甕城、馬面等,此城修建不晚于唐代,至于具體修建的時間,因文獻記載缺乏,有待將來進一步考證。
圖4 柳州古城出土青色布紋瓦
圖5 柳州古城出土青色磚
柳州城距水頭沙河較近,取水比較方便,有一點應(yīng)該引起注意,在城的西面水頭沙河旁邊有一涵洞,據(jù)當(dāng)?shù)厝私榻B,此涵洞一直通向城內(nèi),可能是用來取水的。根據(jù)文獻記載和實地勘察,“麥田城”應(yīng)為“柳州城”。
東漢中后期,隨著北匈奴的西遷,大量的鮮卑人占據(jù)匈奴故地。此后,有些鮮卑人繼續(xù)西遷,有的則向中原發(fā)展,從而使我國的歷史發(fā)展呈現(xiàn)出一種新趨勢,即民族的大遷徙與大融合。而“鮮卑族的遷徙是一個十分重要而且很復(fù)雜的問題。特別是在魏晉十六國時期,居于蒙古草原、東北等地的鮮卑一批一批向南遷徙,東起山東,西至新疆,南至淮河,長江,到處都有他們活動的蹤跡”①周偉洲著《吐谷渾史》,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6年版,第1頁。。遷入隴原大地的有稱“河西鮮卑”,有稱“隴西鮮卑”,而“河西鮮卑”和“隴西鮮卑”只是按照地形區(qū)位稱謂的,其間還有許多鮮卑部落,如乙弗部、契翰部、意云部、思磐部、車蓋部、疊掘部、鹿結(jié)部、吐賴部、莫侯部、勃寒部、匹蘭部、越質(zhì)部、悅大堅部、仆渾部以及麥田部等等,可以說鮮卑各部遍及隴原大地?!胞溙铩钡某霈F(xiàn)應(yīng)來自鮮卑麥田部。鮮卑“麥田部”因曾生活在從西北向東南方向由水泉尖山、喀拉山、碑南山(也稱青山)、北掌山、黃家屲山、屈吳山構(gòu)成的“弧形”形狀山系至黃河狹長范圍之內(nèi),故將這條“弧形”山系稱為“麥田山”。據(jù)文獻記載和實地調(diào)查,“麥田水”是指經(jīng)過水泉鎮(zhèn)牙溝水村新墩社、水頭社和陡城村的沙河;“麥田城”當(dāng)為“柳州城”。
Research on Xianbei’s Westward Movement to Longyuan——In the case of Rye,Rye Mountain,Rye Water and Rye City
HUANG Zhao-hong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70,China)
The word “Rye”(literally Maitian in Chinese)stems from the Rye tribe of Xianbei ethnic group;the Rye Mountain is not referring to a certain mountain,but to many arc mountains within the territory of today's Pingchuan country,extending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the Rye Water refers to the sand river that flows through Shuiquan town,Yagoushui village,Xindun community,Shuitou community and Tucheng village;the Rye City is referring to Liuzhou city.
Xianbei;the Sixteen Kingdoms in Wei-Jin dynasties;Rye;Rye Mountain;Rye Water;Rye City
K289
A
1671-0304(2017)04-0066-06
2017-02-01 [網(wǎng)絡(luò)出版時間]2017-08-24 0:45
黃兆宏,男,甘肅平川人,西北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副教授,歷史學(xué)博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與西北史研究。
URI: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5.1210.C.20170824.0045.024.html
(責(zé)任編輯:趙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