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淑儀
摘 要:本文主要針對新課程對教師教學理念、教學行為的更新,學生學習方式、學習習慣的改變的要求,提出語文情境閱讀教學模式的課堂教學研究,以促進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
關鍵詞:語文 閱讀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1-0057-02
“情境教學就是運用具體生動的場景,以激起學生主動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教學方法?!薄扒榫辰虒W是指創(chuàng)設含有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情境,學生在探究事件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識、建構意義?!薄扒榫辰虒W是從教學需要出發(fā),教師根據(jù)教材創(chuàng)設以形象為主體,富有感情色彩的具體場景或氛圍,激起和吸引學生主動學習,從而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薄扒榫辰虒W就是創(chuàng)設典型場景,激起兒童熱烈的情緒,把情感活動和認知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薄八^情境教學,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fā),制造或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nèi)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nèi)容,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fā)展?!?/p>
1 研究現(xiàn)狀分析
隨著時代變遷,新課程標準的推出,我國基礎教育迫切需要變革。我國教育工作者圍繞認識對象、基礎理論、基本研究范式等問題,采用理論研究與實驗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李吉林老師的情境閱讀教學是我國教改最有影響力的實驗之一。他主張的情境教學以“情”為中介,具有形真、情深、意遠、理念寓于其中的特點。新課程改革推開后,由于情境教學與新課程理念相吻合,情境教學在課堂教學中被廣泛運用。主要有啟動思維式教學、主題式情境教學、助興式情境教學、虛擬情境的教學。因此,有學者提出情境教學要“突破傳統(tǒng)的研究方法,拓寬研究的范圍,深化研究的內(nèi)容?!薄霸谘芯糠椒ㄉ?,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歷史研究和現(xiàn)狀研究相結合;在研究內(nèi)容上,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結合、橫向拓展和縱向深化相結合。”
2 情境閱讀教學模式的提出
針對我校實際情況,為了充分利用本校周邊地區(qū)的教學資源,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和提高閱讀水平,尋找有效的途徑和策略,探討適合本校學生的閱讀教學方式,形成本校閱讀教學的特色;為了有效的改變我校學生被動學習的方式,養(yǎng)成主動學習的思維習慣,為了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閱讀、學會合作、學會探究,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為了促進我校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促進教學方式的改革,促進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我校語文科提出了運用“文本初感——情境創(chuàng)設——合作探究——評價反思——能力遷移”五步閱讀情境教學模式,把虛擬情境與現(xiàn)實情境相結合,把學校課堂閱讀教學向課外社會大課堂學習延伸,形成“大閱讀”、“大語文”的閱讀模式。
3 語文情境教學的創(chuàng)設
3.1 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學的情感
中國文壇上的璀璨星星真是舉不勝舉。他們寫下的不巧篇章流芳百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許多名著載入史冊,也編寫進我們語文新課程教科書中。有家喻戶曉的《木蘭詩》、孔子的《論語》、魯迅的《朝花夕拾》、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周敦頤的《愛蓮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東波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劉禹錫的《陋室銘》、諸葛亮的《出師表》等等,都是千古名篇;還有中國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西游記》;還有無數(shù)優(yōu)秀的成語、寓言、神話、童話故事,它們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優(yōu)秀遺產(chǎn),是我們中國文化的精粹。肩負起營造學好母語的良好的語文環(huán)境,形成重視語文學習的氛圍,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滲透我們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學藝術作品,適當介紹著名的作家作品。愛看自己祖國的文學作品,愛讀自己祖國的優(yōu)秀詩文,愛寫自己祖國的漢語言文字。
3.2 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能力
語文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上積極引導學生樂于自讀、主動閱讀、積極質(zhì)疑、學會探究。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這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所以語文教學就要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語文課堂要重視創(chuàng)設情境,重視提問設計。提問設計不僅是備課必不可少的教學要求,而且課堂教學上還要強調(diào)提問設計的準確恰當。因為它直接關系到語文教學的核心——語言與思維能力是否落實的問題,當然也關系著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高低問題。巧妙的課堂提問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首要途徑。心理學上說:“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币驗閱栴}能引起學生認識上的矛盾,產(chǎn)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從而誘發(fā)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這就需要教師深入研究教材,明確教學目標,把握學生心理,抓住學生思維的“憤”、“悱”時機,巧妙設計問題。整個課堂形成教師質(zhì)疑設問,學生獨立思考的氛圍,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狀態(tài)。從實質(zhì)上說,教師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個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課堂教學的提問是一門藝術,運用得好,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的印象,提高教學質(zhì)量。
4 初中語文情境閱讀教學模式的有效性實證探究
“文本初感——情境創(chuàng)設——合作探究——評價反思——
能力遷移”五步情境閱讀教學模式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效實施?筆者試從教學實踐中的課例初中語文自讀課《海濱仲夏夜》的課堂閱讀教學探討實施的過程。
4.1 文本初感
“備課”就是設計教學計劃,也就是教師對知識結構、學生個性和需要、課程資源、教學方法等統(tǒng)籌兼顧的“教學設計”,也就是對文本的最初的感悟?!皞湔n”有三種計劃:“長期計劃”、“單元計劃”和“課時計劃”?!伴L期計劃”是學科教學進度計劃;“單元計劃”是把各個單個課時統(tǒng)一起來指向一個共同主題和目標的計劃;“課時計劃”規(guī)定了每一堂課要完成的具體目標。主要有“學習者、學科內(nèi)容結構、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如:初中語文第一冊《海濱仲夏夜》是第三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是在完成學習本單元教讀課《春》《濟南的冬天》之后進行自讀的課文。因此,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要和第三單元教讀課的要求一致。按照新課程標準要求,“指導學生掌握適合語文學習的方法,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自學習慣,擴大閱讀面,提高閱讀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制定適合學生的學習目標。endprint
另外,還要考慮學習者的個別差異,根據(jù)這些考慮“我應該講什么知識”,還要考慮“我應該如何讓學生對這些內(nèi)容有熱情?”
4.2 情境創(chuàng)設
指導學生學習《海濱仲夏夜》時采用“導學——自讀——思辨——點拔——互動——實踐”的指導方式。進入自學狀態(tài),激發(fā)自學興趣。運用多媒體以情感創(chuàng)設情境來激趣:“大自然是豐富多彩的,它的四季是許多名家歌詠的對象……”教師通過抒情的語言,創(chuàng)設情境,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讓學生投入到自讀中去。
在學生充分感知文本之后對閱讀材料生疑、質(zhì)疑,提出自己獨立思考的問題,必要時,教師需要“追問”、“補充”和“賞識”;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閱讀《海濱仲夏夜》時,教師告訴學生按照“精讀——略讀——仿寫”的程式學習,而精讀的方法及思路是:“寫了什么(感知)——如何寫(理解)——寫得怎樣(鑒賞)——為什么寫(感悟)——怎樣學寫(運用)。這樣,學生掌握了閱讀的方法和規(guī)律,就會舉一反三,有效地提高閱讀的質(zhì)量和水平。
4.3 合作探究
有效教學還體現(xiàn)在師生、生生合作探究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在閱讀中創(chuàng)設出來的互動也是一種情境,促使學生與教師的閱讀成長。
如教學《海濱仲夏夜》時,教師把課堂交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讀讀、議議、講講、練練中自己讀書,互相議論,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教師從旁扮演引導、啟發(fā)、點拔、激勵、解惑的角色。
4.4 評價反思
學生的語文閱讀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語文的閱讀評價要體現(xiàn)整體性和綜合性,全面考察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提倡由課內(nèi)閱讀延伸到課外閱讀,采用多種形式的評價方式,如讀書筆記、閱讀隨筆、閱讀檔案卡、閱讀反思、名著閱讀、讀后感、故事會等形式,鼓勵廣泛閱讀,教師以鼓勵、表揚等積極評價為主。如學習《海濱仲夏夜》之后,學生掌握了寫景的方法然后學習仿寫《白云山的冬天》《美麗的廣州》等。知識的遷移,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收獲和喜悅。
4.5 能力遷移
情境教學不但用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把課堂學習到的知識有效的遷移到課外去,把本學科的知識課堂閱讀教學能力有效的提升,達到課外的能力延伸和遷移,因此,情境教學中的情境是多元、多構和多功能的。
綜上所述,有效的情境閱讀教學能促進語文教師專業(yè)化成長,有效的情境閱讀教學能提高語文教育教學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 朱慕菊主編.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教育部制訂.語文課程標準[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3] 廣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中學語文課型與教學模式研究[M].新世紀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