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雷 李慧珍 王素云
摘要:本文從教學轉型的背景意義出發(fā),對教學轉型中教師應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教學轉型;自主學習;學習欲望
21世紀,生產和科學技術蓬勃發(fā)展,信息技術及其他現(xiàn)代化教育手段早已成 為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驅動力,成為影響教育變革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傳統(tǒng)的教育觀、教育理論、教育內容、教育模式及教育管理體制在逐步被以學生探究為主、共享交互式、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行為所代替。新的時代,新的背景,新的挑戰(zhàn)要求我們,轉型乃當務之急,但是,怎么轉,轉成什么樣,尤其是教學轉型中教師應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值得每一位教師深入思考。
1.什么是自主學習
所謂“自主學習”,就是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自學、質疑、討論、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所學內容,并使學生在過程中獲得語言文字等方面的綜合訓練,形成“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jiān)控、自我判斷”的思維模式,從而達到主動、創(chuàng)新的學習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將學生由被動理解轉變成主動思考,使他們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進而通過內在的動力,促使他們把情感投入到學習中去。這種“我喜歡、我愿意”的學習方式,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能力。
2.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在基礎課的教學過程中,應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 建立教師教學的自主教育觀,確立學生自主學習的地位。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一書中明確指出:“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使學習者成為他們獲得知識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極的知識接受者”。簡單的說,就是教師要先有學生自主學習的觀念,然后通過方法實施,把這種觀念真正轉化為教學方法,從而確立學生自主學習的地位。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學生自學自勵?!币寣W生具有主觀能動性,不僅是簡單的接受教育,更重要的是自覺主動地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發(fā)展。我們的基礎課教學應確立“以學習者為主體”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喚醒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在未來的社會中,文盲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怎樣學習的人。因此,教師必須從思想上徹底轉變指導觀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真正確立他們的自主學習地位。這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前提。
其次, 用“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方法,取代“唯師命是從”的死記硬背。 教師的責任不僅是教會學生整個學期教育大綱所規(guī)定的課時內容,更重要的是將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將枯燥的應試學習變成靈活的學習研究。教師要善于“授之以漁”,引導學生學會“織網”、“捕魚”的方法,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里獲取無窮無盡的知識之“魚”。當他們在面對新事物時,知道運用自己已有的條件去挖掘、探索、揭開新事物的面紗,通過好奇等內在的動力自主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當他們在撈起“魚網”時,會發(fā)現(xiàn)里面已裝滿了“魚”。好的基礎課不是看教師教了多少,而是看學生學了多少,學會了多少。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總結歸納一些方法,學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細,自主學習的能力就越強。這將是學生們一生受用的財富。
第三, 營造靈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激活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 傳統(tǒng)的教學環(huán)境是壓抑的,死板的,它不僅磨滅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而且影響著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實現(xiàn)主體性教學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的基本前提。教師應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的意見,激勵他們積極探索,為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氛圍。教師要創(chuàng)設具有“人文”特色的課堂硬環(huán)境,通過圍繞“創(chuàng)新、歡樂”的主題,由學生自主設計,裝扮一個和諧舒適的課堂。不僅如此,教師還要營造“人性化”的課堂軟環(huán)境,應改善傳統(tǒng)教育中所遵從的“嚴師重道”,重新定位師生角色,并進行角色轉換,構建一種新型的、民主的、和諧的師生關系,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教學互動。優(yōu)化課堂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
第四,通過循序漸進,讓學生體驗自主學習的樂趣。好的成績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遵循正確的規(guī)律和方法。教師的目標不能強壓給學生,他們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那種脫離實際,單純地,教條式的授課方式應該被取而代之。教學要從實際出發(fā),建立恰當?shù)哪繕?,符合學生認知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通過“跳一跳,夠得著”逐步積累,讓學生有機會動腦思維,自己領悟,逐步體會和享受其中的樂趣。
最后,要開拓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新的教學方法倡導學生帶著問題學,但是讓學生帶著什么問題學,問題由誰提出來,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傳統(tǒng)教學中很多的問題是由教師首先提出來的,如果教師提出的思考題只是讓學生在課文里找答案,那么,學生的思路就只能跟著教師的思路走,只能在教師設計的框框里轉,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就受到束縛。因此,要從學生學習過程的實際出發(fā),讓學生談談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明白、不清楚的,然后讓大家?guī)е鴮W生提出的問題學。這樣,就轉化成為“問題從學生中來,再到學生中去解決”,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也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習中學生的問題往往是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提出來的,它們有的是表面膚淺的;有的比較有深度、有廣度。此時,教師應加以梳理、組織,分別對待,逐個解決。所以,問題無論是教師提出的還是學生提出的,教師都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將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充分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3.結語
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并不是一味地追求自主,脫離教學任務。有些教師認為自主學習就是讓學生隨心所欲,可以脫離教學任務異想天開,只要是主動探究,不管它是否有價值,學生提出的問題都是好的。這種理解的結果只有教學失敗。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一旦教學任務被架空,自主學習就失去了靈魂,那學生還學什么呢? 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素養(yǎng),更應該有廣博的社會文化科學素養(yǎng),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堅持以“學生為主”、“自學為主”的原則,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引導學生善思、會思,努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未來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石中英 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M],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李明漢 教師校本科研與教育敘事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03年12月12期
[3]丁鋼 日常教育實踐的意義[C] 《中國教育:研究與評論》教育科學出版社第5輯,北京,2004
[4]余麗 反思性學習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中作用的研究 [D],華南師范大學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