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摘要: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是落實黨章關于加強黨員教育管理要求、面向全體黨員深化黨內教育的重要實踐,是推動黨內教育從“關鍵少數”向廣大黨員拓展、從集中性教育向經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舉措,是加強黨的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部署?;鶎邮屈h組織的神經末梢,只有基層黨支部團結有力,黨的根基才能牢固,黨才能有戰(zhàn)斗力。因此,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如何有效激活基層黨支部這一黨的基層細胞、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就成了一個至關重要、值得探討的課題。
關鍵詞:兩學一做;教育;基層;黨支部
一、立足基層實際,學習討論落地生根
學習方式求變創(chuàng)新。如何讓知識內容“為有源頭活水來”,是保持學習新鮮的重要抓手。為了增強“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及時性和吸引力,支部應一改以往“一人講大家聽,拿著資料照著抄”的做法,專門建立黨員微信群,采取黨員大會和“網絡小會”相結合的方式,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解讀黨章黨規(guī)、習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黨的知識趣聞和充滿哲學智慧的小文章,豐富黨課學習形式。同時分階段組織黨員撰寫“兩學一做”體會文章。
學習平臺求活好用。每周組織黨員參與“兩學一做”微信小測驗,并在支部中開展“我是答題小能手”活動,按照“兩學一做”答題分數排名,分數最高者即為本期的答題小能手,分數最低的則要接受才藝表演的懲罰。利用這一方法激發(fā)黨員干部的答題熱情,形成爭相學黨章、憶黨史的熱潮。
學習討論求真務實。學習教育初期,支部在組織專題討論中,發(fā)現黨員對討論方向還不太明確,內容比較模糊,討論都是泛泛而談,缺乏實際意義。為此,支部書記要求每名黨員在今后的學習討論中要提前準備學習心得及發(fā)言材料,并對討論方向進行了規(guī)定:必須往崗位、工作上落;往具體人、具體事上落。每月黨支部的黨員結合自身崗位生活,上交一份學習“兩學一做”的心得體會,談責任講奉獻、談問題找方法、談工作聊經驗,讓“兩學一做”討論學習的真實性、實效性在基層黨支部得到保證。
二、爭做合格黨員,知行合一開花散葉
轉作風當好排頭兵。在學習教育工作一開始,支部要把學習教育與對標查改相結合,安排全站黨員從黨性意識、能力素質、推動改革等方面,對照先進典型,查找自身存在的差距,要求要匯報自己查找出的問題。另外,黨支部組織召開“學習先進典型、實干助推發(fā)展”組織生活會,拿起批評與自我批評這個有力武器,讓黨員在交流中找到自身存在缺點和不足。以往我們更多的是結合實際工作,在這次學習教育中,我們要更加注重查擺黨員在黨性意識、宗旨觀念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會上大家開誠布公的進行批評,使黨員對自己的認識更深入、更全面、更準確。
干工作樹立模范樣。實踐中,黨支部通過開展“學黨章、修黨性”黨章知識競賽、黨員故事會等活動,引導黨員人人上臺講當主角、學知識、講故事,在教育別人的同時,也體現自己的價值。黨支部在學習時間上“積零為整”,借助早會、夜班送班會、班前會等契機講好“三分鐘黨課”,在地點上也“不拘一格”,結合生產生活特點開設“流動黨課”,向伙房、班車、休息室等微單元延伸,著力提升黨課的受眾面和影響力。除了集中學習外,支部充分利用網絡微課堂、微信、QQ等新媒體平臺發(fā)動員工學習,鼓勵和引導黨員積極參與“兩學一做”微信答題中,通過“你追我趕促兩學,輕松答題贏獎品”活動,讓員工在輕松的狀態(tài)下收獲知識,答題人數也直線上升,黨員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
練精兵甘為“他人衣”。針對黨員人數多,人員較分散的黨支部,應成立一對一培訓活動小組,邀請老黨員對崗位青工進行一對一、手把手幫教,并利用QQ、微信開展“每天一講、每天一題、每天一練”活動,帶著大家學習一些設備的基礎參數和崗位生產操作知識。
三、鞏固戰(zhàn)斗堡壘,“三心”工程綠樹成蔭
暢通渠道齊心建家園。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黨支部在原有的班站文化基礎上,堅持做到排憂解難、營造環(huán)境讓員工凝心。黨支部定期利用早晚送班會、餐前、員工之家開展每日“10分鐘”談心活動。跟員工談心、對員工關心、獻出愛心,在員工間搭建起交流情感、互信互愛的橋梁,讓每名員工感覺到“家”的溫暖。在每月召開“民主談心會”上,大家可以開誠布公地講問題、談看法,將班站生產、經營、管理、員工生活等方面好的做法和存在的問題和盤托出,很好調動了員工工作的積極性。
服務群眾真心送溫暖。支部利用“員工之家”陣地,建立“全家?!?、“讀書角”等板塊,站內的小書柜,經常添加新書;公用的小藥箱藥物要不斷更新,讓員工感到集體的溫暖;每當員工工作、生活中出現困難時,其他人主動伸出援助之手,真正讓每個人都切實感受到集體的溫暖。
全員挖潛同心迎挑戰(zhàn)。黨支部樹立效益優(yōu)先理念,成立黨員挖潛攻關小組,由黨員干部帶領職工群眾堅持開展節(jié)電節(jié)氣和挖潛增效活動,在保持生產平穩(wěn)運行的同時,實現效益箭頭持久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