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范圍最不固定,并且現(xiàn)代漢語中的同義詞數(shù)量巨大,如果辨析不清楚,學生就會在使用上出現(xiàn)錯誤,同時漢語同義詞之間的差別非常微小,區(qū)別比較困難,因此辨析同義詞歷來是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文章試圖運用同義詞辨析的傳統(tǒng)方法以及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方法來辨析“痛”和“疼”,并以此為例來探究對外漢語的詞匯教學如何選擇辨別同義詞的合適的方法,希望能對對外漢語領域下的同義詞教學有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對外漢語 詞匯教學 “疼”與“痛” 辨析
一、引言
對外漢語教學的基本內(nèi)容包括語音教學、詞匯教學、語法教學和文字教學。[1]在對外漢語的詞匯教學中,同義詞的辨析一直是重點和難點。同義詞是指意義相同、相近的一組詞。意義相近是指意義上大同小異,即義項中的主要義素是共同的,而在一些次要義素上有區(qū)別。[2]本文認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只要詞義相近或相同,用法有差異,學生易混淆的詞都可稱為同義詞,也是教學中需要關注的部分,而完全相同的詞,比如:包心菜—卷心菜;話筒—麥克風,這些詞語義相同,表達的作用也沒有區(qū)別,因此不在研究之列。
隨著學生初期基本語法學習的完成,詞匯量也將不斷擴展。在擴展的過程中,學生會遇到需要辨析的同義詞,因此在使用時,常常不明白兩個詞的細微差別而鬧笑話。所以,同義詞辨析就成為了學生學習詞匯和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難點。同時,同義詞在使用過程中可以使語言的表達更為精確,也可以使得語體鮮明,句子富于變化,等等,它們在語言表達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由此看來,同義詞辨析便顯得尤為緊要了。
對于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的同義詞辨析,學術界一直不斷探索新的角度來解釋。比如“語境理論”“三個平面理論”“認知語言學理論”,等等。趙新、李英(2001)提出,同義詞辨析既要分析詞語間的語義差異,還要分析實在的、易于把握的外部差異。在研究方法上,文章對傳統(tǒng)方法進行了改進,分為:語義特征、語法限制和語法選擇。其中,語義特征包括語義的輕重程度的差異、所指范圍大小的差異、義項多少的差異、語義側(cè)重的差異、語義搭配的差異;語法限制包括語法特征的差異、組合分布的差異和句型句式的差異;語用選擇包括感情色彩的差異、風格色彩的差異和地方色彩的差異。唐冠宇(2013)運用了三個平面理論,即結(jié)合語法、語義和語用來討論同義詞辨析。劉悅怡(2014)提出了在對外漢語視角下進行同義詞辨析,詞與詞結(jié)合之后體現(xiàn)出來的褒貶、適用主體、前提條件的差別、組句之后時態(tài)的差別、韻律的講究以及使用句型的不同,其中,使用句型的不同可以歸入傳統(tǒng)的辨析方法中,所以,在對外漢語視角下的同義詞辨析應補充四個方面。王倩(2014)提出運用語境理論對同義詞進行辨析,包括上下文語境明確搭配和色彩的區(qū)別和情景語境明確意義的差別,這種方法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過程中避免了過多的專業(yè)術語,導致學生理解困難。
本文認為,立足于傳統(tǒng)的辨析方法是基礎,然后站在對外漢語教學視角下,對傳統(tǒng)方法進行補充。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明白詞義,在辨析之后能夠正確使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融合多種理論,以最明顯的區(qū)別特征來辨析同義詞,才能達到目的?!疤邸焙汀巴础弊鳛橥x詞,在語義上相同,但是在使用過程中存在著極為細微的差異,本文通過對“痛”和“疼”進行辨析,來探究與此相似的同義詞辨析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的運用。
二、“疼”和“痛”的辨析
(一)傳統(tǒng)方法
1.意義方面:理性義——語義特征
《廣雅》疼:痛也。
《說文》痛:病也。
《新華字典》疼:人,動物因病、刺激或創(chuàng)傷而引起的難受的感覺(連:疼痛);喜愛、愛惜;痛:疼(連:疼痛)。
《現(xiàn)代漢語字典》疼: 同痛;痛:疾病創(chuàng)傷等引起的難受的感覺;悲傷;盡情地,深切地,徹底地。
《辭?!诽郏?痛;痛: 因疾病或創(chuàng)傷而感覺苦楚。
通過字(詞)典的解釋,可以看出,用傳統(tǒng)方法對“痛”和“疼進行”辨析包括了語義特征、語法限制和語用選擇。從語義特征上來說,“疼”和“痛”的意義輕重相同,都是表達了因創(chuàng)傷而感到的同感,并不能區(qū)別出哪個更重,所以區(qū)別意義不大。同時,“疼”和“痛”都表示了個體的感覺,因此在個體與集體上也是相同的。也就是說,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當辨析“疼”和“痛”時,是不需要解釋二者的意義輕重以及個體與集體的差別。
但是,在意義范圍大小方面,二者具有明顯的差別?!疤邸睅в辛颂巯?、愛惜之意,而“痛”帶有了悲傷、徹底的意思,這表明了在一些使用中“疼”和“痛”是不能互換的,這項差別能夠很好地解釋在某些搭配中二者不能互換的原因。
2.組詞能力與特點——語法限制
通過字典查詢,關于“痛”的組詞有:痛苦、疼痛、頭痛、心痛、痛快、痛哭、傷痛、悲痛、痛楚、痛風、痛恨、刺痛、痛心、酸痛、劇痛、忍痛、腹痛、止痛、慘痛、神經(jīng)痛、沉痛、病痛、苦痛、作痛、痛不欲生、陣痛、痛經(jīng)、痛罵、鎮(zhèn)痛、深惡痛絕、心絞痛、痛斥、痛感、痛處、痛心疾首、痛打、偏頭痛、腫痛、牙痛、痛惜、止痛藥、絞痛、痛飲、痛定思痛、隱痛、痛擊、腰酸背痛、不痛不癢、哀痛、壓痛、胸痛、痛覺、關節(jié)痛、灼痛、痛改前非、觸痛、切膚之痛、痛悔、痛癢、痛切、痛惡、哀痛欲絕、灼艾分痛、迎頭痛擊、西臺痛哭、無關痛癢、痛快淋漓、痛哭流涕、痛癢相關、痛心拔腦、痛下針砭、痛深惡絕、痛入心脾、痛心入骨、痛飲黃龍、痛悔前非、痛自創(chuàng)艾、痛湔宿垢、痛心絕氣、頭痛腦熱、痛心傷臆、痛心病首、痛誣丑詆、痛心切骨、痛剿窮迫、痛入骨髓、痛貫心膂、深惡痛嫉、十病九痛、喪明之痛、不知痛癢、沉著痛快、剝膚之痛、沉著痛快。
關于“疼”的組詞有:疼痛、心疼、頭疼、疼愛、生疼、酸疼、知疼著熱、知疼著癢、頭疼腦熱、不知疼癢、不著疼熱、輕憐疼惜、牙疼咒、牙疼誓、焮疼、惜疼、疼熱、疼癢、疼心泣血、疼疼熱熱、疼惜、疼顧、不疼不癢、負疼、各養(yǎng)的各疼、害疼、各肉兒各疼、管誰筋疼、護疼、偏疼。endprint
通過整理可以發(fā)現(xiàn)“痛”的搭配數(shù)量明顯多于“疼”的搭配數(shù)量,二者在搭配上有以下區(qū)別:
A.在與身體器官搭配,表示因疾病或創(chuàng)傷而感到苦楚時,二者能夠互換,在互換后,詞語的意思不變。比如:胃疼——胃痛;關節(jié)疼——關節(jié)痛 ;腰酸背疼——腰酸背痛。當搭配與身體器官相關的藥物時,二者也可以互換,比如:止疼藥——止痛藥。但是在與身體器官搭配時,如果身體器官用醫(yī)學術語表示,這種情況下只能用“痛”,不能用“疼”。比如:腹痛*腹疼;偏頭痛*偏頭疼;心絞痛*心絞疼。這種情況多與使用的語體有關。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心疼”與“心痛”是例外,二者雖然是同義詞,但是差別較大,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需要作特殊解釋。首先,在這兩個詞語中,“痛”與“疼”的所表達的意思是不同的。在“心痛”中,“痛”所取的義項是“悲傷”,比如:這個令人心痛的消息打破了他內(nèi)心的防線;但是在“心疼”這個詞語中,“疼”取的義項是“愛惜”,比如:他打碎了花瓶,媽媽很是心疼。同時,這兩個詞語與語素“心”相結(jié)合,所表達的詞義也與“心”的語義傾向有關。[3]“心”字主要有三個義項:①人和高等動物身體內(nèi)推動血液循環(huán)的器官;②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③中心。在“心疼”中,“心”的語義傾向于②,比如:老太太最心疼小孫子。而在“心痛”中,“心”的語義傾向于①,比如:這個消息讓我們備感心痛。由此可見,“心痛”與“心疼”的語義有很大的區(qū)別,可以說,“心疼”大多指心理上的一種感覺,是中性詞,而“心痛”卻指生理上產(chǎn)生的悲傷,帶有貶義色彩,有一種修辭含義的痛。當“心疼”和“心痛”都可以表示心里難受時,可以互換,但是“心痛”表示難受的程度要大于“心疼”。比如:讓人心疼的這些話,哪一句使你更心痛?由此可見,當語素部分相同的同義詞進行辨析時,可以通過與這個語素的組合關系來區(qū)別細微的差別。
B.“痛”的構詞能力明顯比“疼”強,當二者都不表示身體上難受的感覺時,是不能互換的?!巴础弊侄嘁娪谒淖殖烧Z,而“疼”字見于四字成語是只能用于口語中。
3.色彩方面:附加義——語用選擇
《現(xiàn)代漢語字典》:疼多為口語,痛多為書面語方言色彩:疼多用于北方方言,痛多用于南方方言。
從語用選擇上來說,“疼”和“痛”在感情色彩和語體色彩都有不同。若都表達相同的義項是,二者(除“心疼”和“心痛”外)都為中性詞,當表達其他含義是,“痛”多為貶義詞,如“深痛惡絕”;“疼”多為中性詞或褒義詞,如“疼惜”。在語體方面,“痛”多見于書面語,而“疼”多見于口語,因此很多“痛”組成的詞語在口語中都會讀成“疼”,比如:好了傷疤忘了疼——好了傷疤忘了痛。這種不同主要是因為語體的差異造成的,二者在這種情況下是詞義完全相同的同義詞,在運用中可以互換。這也說明,“痛”和“疼”在與身體器官相結(jié)合時的替換也是由于語體差異造成的。在地方色彩上,因為對外漢語教學多以普通話為主,所以對于“痛”與“疼”在地方分布上可以忽略,以免給學生帶來理解上的困難。
(二)對外漢語視角
“痛”和“疼”的內(nèi)部差異比較微小,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通過傳統(tǒng)方法并不能讓學生準確地把握二者之間的差別,因此,在傳統(tǒng)方法的基礎上需要結(jié)合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特點,使學生更直觀地理解二者在使用上的區(qū)別。
1.詞與詞結(jié)合之后表現(xiàn)出來的褒貶
上文提到,“痛”與“疼”本身是貶義詞,但是與其他此組合后,“疼”組成的詞語不僅可以有貶義,還可以表現(xiàn)出中性色彩,有些詞甚至帶有了褒義,而與“痛”組成的詞語仍然為貶義詞。比如:疼惜——痛惜,“痛惜”仍是貶義,指“心痛惋惜”;“疼惜”既帶有褒義,又帶有貶義,當解釋為“憐惜,愛護”時,“疼惜”是褒義詞,這與“痛惜”的詞匯色彩不同,當解釋為“痛心惋惜”時,“疼惜”是貶義詞,而且與“痛惜”的意義相同,所以可以互換。比如:他疼惜自己辛苦了幾個月掙來的這點本錢,又疼惜這些做好的家具,沒等到使用就糟蹋。(陶鈍 《第三件棉襖》)。這里的“疼惜”可以換為“痛惜”,表達的語義不變。
2.適用主體與前提條件的差別
“痛”與“疼”適用的主體都可以為人、動物,但是適用的前提條件是有區(qū)別的。“痛”在使用時搭配的語素多與生理產(chǎn)生的感覺有關,組合后有的表達生理上的感受,比如痛苦、痛處,但是“疼”多數(shù)與表現(xiàn)心理上產(chǎn)生的感覺有關,比如偏疼、疼愛。但是當“痛”和“疼”都表示本義時,二者所搭配的詞語多為與生理有關的詞語,組合后表達的詞義和情感相同。在這種情況下,本文更傾向于將“疼”看作“痛”的口語化詞語,在使用時,可以先確定所要表達的意思,然后根據(jù)表達的感覺的區(qū)別再選擇使用的詞語。
3.韻律的研究
“痛”為去聲,在說出時,力氣往往比較重,給人一種強烈的感覺,而“疼”為陽平,說出時的力氣相比“痛”會輕一些。這種區(qū)別更多體現(xiàn)在使用上。當一個人受到創(chuàng)傷比較嚴重時,會下意識地喊出“好痛”!往往在句前加上語氣詞“啊”,在這種情況下,說話者的語氣會比較重,而聽話者也能體會到說話者所遭受的感覺。當一個人受到創(chuàng)傷比較輕微時,可能會輕輕地喊出一聲“好疼”,往往會在句末加上語氣詞“啊”,語速會拉得比“好痛”更長一些,聽話者會感覺說話者并不是非常難受。這主要是由于在某些情況下,“疼”的意義程度比“痛”輕一些,這時的“痛”與“疼”不能互換。在使用時,“好疼”可用于情侶之間或者晚輩對長輩的撒嬌用語,而“好痛”只是單純地表達心理或生理上產(chǎn)生的苦楚。
三、教學實施
(一)同義詞辨析的方法應綜合考慮,選擇最優(yōu)
通過上文討論可以看出,同義詞辨析可以運用多種方法區(qū)別出之間的差別,但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如何選擇有益于外國學生理解的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傳統(tǒng)方法,可以區(qū)別出同義詞之間的內(nèi)部差別,而對外漢語的教學方法更多是側(cè)重語用的角度,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在對外漢語教學的過程中,要盡可能多地找出辨析同義詞的方法,在實施時,選擇學生做好理解的方法進行講解。endprint
“痛”與“疼”在傳統(tǒng)方法中,意義上的差別比較突出,通過辨析可以看出,不論何種方法,大部分都基于二者義項的選擇。其次,要注意二者使用的語體,在義項相同的情況下,附加義的辨析就比較重要了。如果“疼”和“痛”在義項上相同,那么就要明確“疼”多用于口語,“痛”多用于書面語。最后,在使用上要關注韻律的特點,不同的韻律表達出不同的含義,這樣有利于幫助學生正確使用詞語。綜上所述,在對外漢語的詞匯教學中,辨析“痛”與“疼”主要可以從意義、語體以及韻律上入手,而其他的方面可以作為輔助的解釋,這種教學方式更適合學生理解。
(二)精講多練,及時反思
趙新、李英(2001)提出,對外漢語詞匯教學應精講多練。教師不僅要掌握全面的同義詞辨析的方法,還要在授課過程中選擇最優(yōu)方案,使學生充分理解詞語,避免使用上的錯誤。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及時收集學生的反饋,創(chuàng)造語境,不斷幫助學生練習,在練習過程中針對錯誤在進行講解。在反饋之后,及時反思教學內(nèi)容,全面弄清同義詞之間的差異,多講多練,讓學生能夠正確地使用同義詞。
注釋:
[1]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2]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增訂四版)上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44頁。
[3]鄭舫:《“心疼”與“心痛”》,中學語文,2012年,第10期,第60頁。
參考文獻:
[1]鄭舫.“心疼”與“心痛”[J].中學語文,2012,(10):60.
[2]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3]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增訂四版)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44.
[4]唐冠宇.對外漢語教學中同義詞辨析的三個平面[J].劍南文學(經(jīng)典苑),2013,(04):334.
[5]韓博.從“疼”和“痛”同義詞的辨析談起[J].語文學刊,2013,(03):28-29,64.
[6]趙新,李英.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同義詞辨析[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1,(02):16-21.
[7]鄧元芳.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的同義詞辨析[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1,(04):64-65.
[8]王倩.語境與對外漢語同義詞辨析[J].語文建設,2014,(35):61-62.
[9]劉悅怡.對外漢語視角下的同義詞辨析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05):37-38,71.
(范凡 遼寧大連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116023)endprint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201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