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湯顯祖是我國明代著名的戲劇家,他創(chuàng)作的“臨川四夢”在中國古代戲曲發(fā)展史乃至文學史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湯顯祖的戲曲創(chuàng)作兼受儒釋道等多種思想的影響,道家思想尤為突出。其中“道—萬物—道”的循壞思維模式,“人生如夢”的道教宗教觀和“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等都在他的戲曲作品中得到體現(xiàn)。
關鍵詞:道教 湯顯祖 戲劇創(chuàng)作
一、社會環(huán)境與家學淵源
在明代,從開國皇帝朱元璋起,歷任統(tǒng)治者都十分推崇道教,道教迎來了其發(fā)展史上的第三次高潮。湯顯祖生活在明代嘉靖至萬歷年間,歷經(jīng)“嘉、隆、萬”三朝,而明世宗朱厚璁(嘉靖帝)、明穆宗朱載垢(隆慶帝)、明神宗朱翊鈞(萬歷帝)三代帝王皆醉心于道教。其中崇道最篤的是明世宗朱厚璁,他在入承大統(tǒng)后,逐漸黜釋而專崇道教,發(fā)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于是上行下效,社會上形成崇道的風氣。
湯顯祖出生于臨川的一個書香世家,其祖父懋昭早年多次參加秋試皆未中舉,曾四度為人做幕客,因不得志而退身仕途。四十余歲歸家隱居,篤信道教,追尋黃白之術。湯顯祖有詩序記其事:“家大父早綜籍于精黌,晚言筌于道術。捐情末世,托契高云。家君恒督我以儒檢,大父輒要我以仙游”。[1]“祖母魏氏也崇信道教,常常誦習道家經(jīng)文,她的出生和逝世也帶有道教傳說的色彩,說她是南岳夫人降世,九十多歲還能看小字本的書籍,能分辨二里外的船只,死后‘顏色如生,輕棺就祖?!盵2]
在湯顯祖的啟蒙老師中,徐良傅和羅汝芳兩位業(yè)師對他的影響很大。徐良傅是湯顯祖的第一個老師,由于仕途不順而轉(zhuǎn)身追尋山林之樂,其詩有云“夜半敲冰煮石,朝來茹術餐芩。老子解游玄牝,羲之錯寫黃庭。”[3]他贈詩湯顯祖“若不盡捐煙火瘴,教君何處住蓬萊”[4],沉迷于仙道以登仙誘導未成年的弟子。羅汝芳,泰州學派的巨子,一位崇尚仙道兼攝釋儒的人物?!皫熓骂佲x,談理學;師事胡清虛談燒煉,采取飛升;師僧元覺,談因果,單傳直指……每見士大夫,輒言三十三天,憑指箕仙,稱呂純陽自終南寄書?!盵5]湯顯祖曾在少年之時受學于他,雖年歲不長,但羅汝芳的思想對湯顯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崇道修仙的社會風氣、尋幽愛靜的家庭祖訓以及仙風道骨的良師益友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少年湯顯祖的思想和日后的創(chuàng)作觀。在湯顯祖的第一本詩集《紅泉逸草》中收錄了他12到25歲期間創(chuàng)作的75首詩,有11首都流露出仙道的思想,還有后來的《雍藻》《問棘郵草》和《玉茗堂詩集》等詩集中都有大量重仙慕道的思想。作為一位偉大的戲曲家,道家的思想同樣對他的戲劇創(chuàng)作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道家思想對湯顯祖戲曲創(chuàng)作的影響
(一)《邯鄲記》中“現(xiàn)實—虛幻—現(xiàn)實”的道教循環(huán)思維模式
老子認為道是萬物之母,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二章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6],即說明道是萬物之源。但他又提出萬物是有發(fā)展規(guī)律的,“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7],萬物的生長循環(huán)往復,最終復歸于道。后來道教繼承并深化了這種“道—萬物—道”的思維循環(huán)式。不論是道教的內(nèi)丹說還是外丹說,都認為宇宙萬物都由道產(chǎn)生,經(jīng)過發(fā)展變化,最終都要“歸根反元”,回歸根本?!暗馈f物—道”的循環(huán)式成為了道家道教一以貫之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影響了湯顯祖《邯鄲記》中“現(xiàn)實—虛幻—現(xiàn)實”的創(chuàng)作思維模式。與湯顯祖同一時期的文學評論家王思任在概括評價“臨川四夢”的“立言神旨”時說:“《邯鄲》,仙也;《南柯》,佛也;《紫釵》,俠也;《牡丹亭》,情也”[8]。《邯鄲記》以道教作為整部戲曲的框架,是體現(xiàn)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
《邯鄲記》共30出,詞曲清新明麗,結(jié)構(gòu)緊湊凝練,藝術成就頗高,僅次于《牡丹亭》。第2出《行田》頭段唱詞[破齊陣]:“極目云霄有路,驚心歲月無涯。白屋三間,紅塵一榻,放頓愁腸不下。展秋窗腐草無螢火,盼古道垂楊有暮鴉。西風吹鬢華?!盵9]描寫現(xiàn)實世界中的山東學子盧生科舉失利,形容落魄,此為現(xiàn)實情境描寫。接著在第4出《入夢》寫呂純陽在趙州橋北的一家小店遇到盧生與他話談,盧生向呂仙敘述他生平之志“大丈夫當建功樹名,出將入相,列鼎而食,選聲而聽,使宗族茂盛而家用肥饒,然后可以言得意也?!盵10]接著呂仙贈與盧生一枕,助其入夢,從第2出到29出寫盧生在夢中經(jīng)歷六十余年宦海沉浮,從初入仕途青云直上,到被人陷害仕途受阻,再到建功立業(yè)封侯拜相的虛幻歷程。最后盧生夢醒,回到現(xiàn)實,店小二告訴他黃粱米飯還差一把火才熟,呂仙告訴他他夢中的兒子皆雞兒狗兒所變,妻子為青驢所變,“一輩子君王臣宰,都是妄想游魂,參成世界”。于是盧生才知一切富貴榮華,皆是云煙,遂悟道:“人生眷屬,亦尤是耳,豈有真實相乎?期間寵辱之數(shù),得喪之理,豈有真實乎?期間寵辱之數(shù),得喪之理,生死之情,盡知之矣?!盵11]從現(xiàn)實到幻境再到現(xiàn)實的循環(huán)模式與道家“道—萬物—道”的循環(huán)思維模式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人生如夢”的道教宗教觀影響《邯鄲記》“人生如戲”的創(chuàng)作觀
最早提出“人生如夢”的觀念的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莊子。他在《莊子·齊物論》中說“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后知其夢也?!盵12]他在此文中提出了生死物化的觀點,人生真假難辨猶如夢境一般。后來“莊周夢蝶”被道家演化成了“人生如夢”的代名詞。如全真七子之一的丘處機就在《滿庭芳·述懷》中說:“任使高官重祿,金魚袋肥馬輕裘,爭知道莊周夢蝶,蝶夢莊周?!盵13]而人們常言“人生如戲,浮生若夢”,后世文學中沒有比戲曲文學更熱衷記敘夢境了。
《邯鄲記》由唐傳奇作家沈既濟的《枕中記》改編而成,他繼承了元代以來神仙道化劇的模式,以夢入戲。夢中窮困的盧生偶遇富家小姐,在半推半就中被逼成婚,買通李建和滿朝顯貴而狀元及第,后一路榮升,深受皇恩。但又被讒言陷害,被發(fā)配蠻荒之地,妻離子散,后來沉冤得雪,奉召回朝,從此榮耀以極,位極人臣。做了20余年宰相,最終年邁衰頹,病死床榻。這六十余年的光陰對盧生來說是他的一生遭遇,而實際只不過是呂仙為他編造的一個夢境,是作家為觀眾編纂的一部戲劇。也就是說,夢對夢中人來說是真實的,但在現(xiàn)實中人看來是虛假的;夢對劇中的演員來說是真實的,但在看戲的觀眾眼里是虛假的。這同時還體現(xiàn)了老子“有無相生”的道家思想,在老子看來,所謂的有和無,都只是道的存在形式而已。
(三)“崇尚本真”的道家思想對《牡丹亭》的影響
《牡丹亭》之所以借重道教,是因為道教所宣揚的強烈生命意識很好地呼應了湯顯祖對張揚自我、尊重個體生命、解放個性之理想人格的追求,所謂“法天貴真,不拘于俗”?!稘O父》篇說:“真者,精誠之至也?!嬲?,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14]大自然既是美的體現(xiàn),又是真的體現(xiàn),美與真是統(tǒng)一的。莊子認為只有在純天然、本真的狀態(tài)下的“真美”才是“大美”的形態(tài),任何人為的傷害破壞本真天全的美的行為都會使美受到破壞?!对颊f先天道德經(jīng)注解》云:“自然為真,自然之道。故曰:道法自然。所謂道之自然,與物之自然,名同義異。世所謂自然者,乃不變之稱?!盵15]道教強調(diào)“真”為“情”的表現(xiàn)內(nèi)涵,所謂“真者”,就是擁有真心,真情不虛與委蛇,不虛假造作。只有“真”才能使人的個體情感得到真實、自由的發(fā)揮,真是自然的,是道的要求,它受之于天,喪失真就等于喪失人的自然本性。
湯顯祖繼承和闡發(fā)了道教“法天貴真,不拘于俗”的思想,提出“尚真色”。他在《玉若堂批評焚香記·總評》中說:“填詞尚真色,所以入人最深,遂令后世之聽者淚,讀者顰,無情者動情,有情者腸裂。何物情種,據(jù)此傳神手!”[16]“尚真色”即尚真情,創(chuàng)作時要有真情在其中,才能真正打動別人,“神”“情”和“真”不可分割。杜麗娘是情的化身,她對情出生入死的執(zhí)著追求體現(xiàn)了現(xiàn)實中迫切而普遍的情感需求。在《牡丹亭》中,湯顯祖將他對“情”的理解借杜麗娘之口生動地表達出來,第十出《驚夢》寫到:“一生兒愛好是天然”[17],由此可以看出湯顯祖的“情”也就是自然,其發(fā)乎生命,但又不限于個體本身,而是在此基礎上進行放大,具有多重意蘊。這種情是合乎人性的天然,此情讓人餓了想到吃飯,病了想要治病,長大想要婚配,這就是合乎人性的真情,而不僅限于男女之情,應是生命本能的反應。這與道家提倡要遵循自然本性、追求本真的思想不謀而合。
(四)道教術語與儀式在戲劇中的運用
湯顯祖參加過多次道家活動,并擁有豐富的道教知識,因此在他戲曲作品中有不少道家的術語和儀式?!逗愑洝返?出《度世》中寫呂洞賓的師父正陽子鐘離權(quán)有飛升黃白之術,可以點石成金。道教認為影響人成仙的有“三尸”“五累”,盧生正為此所困,最終他被呂仙點化,得道成仙。書中描寫呂仙用的磁瓦枕頭,“是黃婆土筑了基,放在堰月爐,封固的是七般泥,用坎離為藥物”“扇風囊隨鼓鑄,磁汞料寫流珠。燒的那粉紅丹色樣殊,全不見枕根頭一兒絲痕路”“枕頭上面的窟窿”,是按八風開地戶,憑二曜透天樞。有甚的空籠樣枕江山,早則是連環(huán)套通心腑。”[18]以上都是作者對道家“丹鼎派”的燒煉之術生動細致的描寫,除了丹鼎派的法術之外,《邯鄲記》中還有道教“符鑒派”的法術,呂純陽就是用“口翼訣”對盧生施法。劇中的皇帝唐玄宗即是一個道教迷,年過八旬的趙國公盧生“希求進用,獻了個采戰(zhàn)之術。三個月前,偶然一失,因而一病蹺蹊”,皇帝“分遣禮部官于各宮觀建醮祈禱,王公國戚以次上香?!盵19]以上這些細節(jié)描寫,都充分展現(xiàn)了湯顯祖深厚扎實的道教功底。
其實在湯顯祖的早期創(chuàng)作中他就把少年時浸透的道教思想點染其中了,如《紫釵記》第七出《游仙》寫小玉之父霍王“畫轂朱丹,愛煉紫金黃白”,拋妾別女入華山修道,侍妾鄭姬到金飚門外的西王母觀中做了女冠。這是當時上流社會求仙慕道之風的折射。劇中還有一些道教的影子,如第四十四出《凍賣珠釵》中西王母觀中道姑和水月觀音院尼姑互相蔑視對罵,爭相標榜自家的神最靈。這些游戲之筆,在插科打諢中增加了諧劇的效果。另外在湯顯祖的杰出代表作《牡丹亭》中也有一些道教元素的應用。其中通過石道姑的形象直接展現(xiàn)了道教色彩,第十七出《道覡》石道姑在自嘲中出場,杜麗娘因夢而病,請她來修齋祈禳以驅(qū)鬼魅。杜麗娘死后,杜府割取后園,起了座紅梅觀,安置小姐神位,派石道姑看守。第二十七出《魂游》石道姑在杜麗娘死后三年為其做道場。此后杜麗娘和柳夢梅超越生死的愛戀發(fā)生在道教的清凈之地梅花觀,而石道姑也不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道徒,在為杜麗娘做道場時,她祈求“仙真呵,威光無量,把一點香魂,早度人天上……做兒郎,做女郎,愿他永成雙,再休似少年亡”[20]。并與柳夢梅一起偷香竊玉劫墳幫助杜麗娘死而復生,成就了美好姻緣。
縱觀湯顯祖?zhèn)€人的生平經(jīng)歷和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道家思想已然在他的生命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一個人的思想必然會影響他的創(chuàng)作,反之,他的思想也會在其作品中得到體現(xiàn)。因此,《邯鄲記》中“現(xiàn)實—虛幻—現(xiàn)實”的循壞發(fā)展模式和“人生如戲”的戲劇觀念,《牡丹亭》中“崇尚自然”的思想表達以及在他的戲劇作品中大量出現(xiàn)的道教術語與儀式,均可看出道家思想對湯顯祖的戲劇創(chuàng)作有著極其深刻的影響。
注釋:
[1][3][4]徐朔方箋校:《湯顯祖詩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3頁,第24頁。
[2]徐朔方:《湯顯祖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6頁。
[5]四庫全書(第457冊),545-546。
[6][7]《老子道德經(jīng)河上公章句》,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168頁,第102頁。
[8]《湯顯祖集附錄·批點玉茗堂牡丹亭敘》,鳳凰傳媒出版社,2011年版。
[9][10][11][17][18][19][20]湯顯祖:《臨川四夢》,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370頁,第376頁,第443頁,第143頁,第373頁,第436頁,第185頁。
[12][14]方勇:《莊子》,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37-38頁。
[13]《全真道文化叢書(丘處機集)》,齊魯書社,2005年版,第69,70頁。
[15]《元始說先天道德經(jīng)注解(第一冊)》,道藏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425頁。
[16]湯顯祖:《湯顯祖全集·玉茗堂批評焚香記》,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656頁。
(尹圣潔 福建泉州 華僑大學文學院 362021)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201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