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吉峰
(武漢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近年來“中國式民主”研究評述
鄭吉峰
(武漢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中國式民主”的提出,已有多年,而近年來,學術界慢慢掀起了一股研究“中國式民主”的熱潮。當前的研究可以歸納為10個方面,即“中國式民主”的提出之考、有無之辯、起源之探、內涵之解、成因之析、好壞之爭、意義之思、優(yōu)勢之究、實現(xiàn)之路、評判之維。當前研究也存在著重復勞動依然充斥、開創(chuàng)研究依然不足、學科壁壘依然明顯、價值爭論依然嚴重、學術爭鳴依然不夠、體制情結依然濃厚、實證研究依然缺席、理論層次依然不高、批判精神依然匱乏、中西交流依然簡陋十個方面的問題。展望未來,關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應當集中于“中國式民主”的基本內涵及要素的研究、“中國式民主”的主要價值及意義的研究、“中國式民主”的涉及學科及方法的研究、“中國式民主”的實現(xiàn)途徑與依托的研究、“中國式民主”的局限及本身限度的研究、“中國式民主”的效度及可能突破的研究、“中國式民主”與他者民主道路比較研究這七個方面。
中國式民主;民主;政治制度
無論作為價值理念、一種制度設計還是一種生活方式等,民主自在其故鄉(xiāng)產生以來,便被人類社會寄予厚望,成為人類社會追求的目標。自人類社會的第一個民主國家建立以來,民主政治紛紛在世界各國得以確立。當《高山之歌》在里斯本上空回蕩時,現(xiàn)代世界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難以置信地于不知不覺中開始了[1]。隨著一波波民主化的興起和回潮,有學者更是認為21世紀將是民主的世紀。民主成為每一個國家建設中所不可回避的問題,而何種民主、何種道路才是適合自己的民主之路,卻是需要智慧和勇氣在探索中前進。
2006年國內知名學者俞可平在《北京日報》發(fā)表文章《民主是個好東西》引起廣泛反響和熱烈討論??梢哉f,自20世紀90年代末,到2007年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大召開之前,民主的討論不斷熱烈,中國式民主的概念也應運而生,并在不經意間悄然流行,成為政治學中的時髦用語。2009年,武漢大學經過一年多的籌備舉辦了“中國式民主”的國際研討會,中國式民主廣為人知,而影響力又不斷擴大。隨著中國經濟的發(fā)展,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事業(yè)建設的進步,各項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制度的不斷完善,國人對于民主的關注度不斷增加,而自信也愈加增長。2013-2014年,以《探索與爭鳴》雜志為平臺,以高民政的《中國式民主也是個好東西——由“民主是個好東西”引發(fā)的幾點思考》一文為引爆點,先后刊出十余篇文章討論“中國式民主”,國內學者如孫關宏、王邦佐、曹沛霖等都廣泛參與其中,加之之前如房寧、林尚立、佟德志、燕繼榮、李連江等都對“中國式民主”的研究多有涉及,這場討論可謂涉及廣泛,蔚為大觀。2014年,復旦大學蘇長和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發(fā)表文章《民主的希望和未來在中國——談談中國式民主與美國式民主》更是在網絡上引發(fā)熱烈討論,贊賞者有之,叫罵者亦有之。從觀念上來看,“中國式民主”從無到有,從不受關注到引領一時風騷,說明人們對于政治建設的關注度在不斷增加,學術界對于這一問題的關注度也在不斷增多。截止2016年11月,以“中國式民主”為篇名在CNKI上作模糊檢索,以“中國式民主”為關鍵詞在CNKI(中國知網)上模糊檢索,檢索結果如圖1,從圖中可以看出,學術界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關注中國式民主的問題,并且在21世紀初,對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達到一個高潮。回顧并反思學術界近年來關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現(xiàn)狀及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供一定的針對性措施,不僅必要而且迫切。第一,從當前學術界對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來看,并沒有文章對中國式民主的研究進行一個系統(tǒng)性的梳理和總結。第二,對于中國式民主研究的系統(tǒng)歸納和總結,有利于進一步厘清中國式民主的基本內涵,進一步豐富中國式民主的基本內涵,乃至建構中國式民主觀,塑造民主的中國話語。第三,從當前學界的研究來看,對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無論是從價值上、內涵上、意義上等等都存在著許多爭論,因此對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現(xiàn)狀進行梳理,可以為進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礎。
圖1 在CNKI上對“中國式民主”的檢索
注:篇數(shù)一:以“中國式民主”為篇名在中國知網上作模糊檢索;篇數(shù)二:以“中國式民主”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上作模糊檢索。
關于“中國式民主”討論和關注的中心論點主要在以下10個方面:
(一)中國式民主的提出之考
民主話題本身就是人類社會關注的一個終極性的問題和極具吸引力的話題。自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提出人文社會科學的“補課論“之后,社會科學在中國的研究不斷前進,民主政治的研究也從之前的“禁區(qū)”走向前臺,成為公開談論和討論的話題。中國式民主的最早提法是中國式的民主主義,由何振東1993年發(fā)表在《徐州師范學院學報》上的文章《毛澤東與中國式的民主主義》,他認為中國式的民主主義是新民主主義革命與新社會主義社會兩大部分的結合[2]。這里所探討的中國式民主更多的是一種史學意義上的“中國式民主”,而并非是政治學意義上的對于民主發(fā)展道路的探討。隨后在1994年,李連江翻譯的李淑珊發(fā)表在TheAustralianJournalofchineseAffairs上的文章《村民代表會議—中國式的民主》[3]。這里的“中國式的民主”就帶有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形式的意味。中國式民主也就變成了一種有中國特色的民主形式,中國式民主的概念呼之欲出。2007年,《人民論壇》第8期特別策劃了關于中國民主問題的討論,劉瑞熙就認為中國的民主模式已然確立,并且將其稱之為“中國的民主政治”或“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并認為是這一個“好概念”[4]。由此,可以說“中國式民主”的概念基本已然成形。
(二)中國式民主的有無之辯
大部分學者還是認為存在“中國式民主”這么一個概念,或者是說這么一個民主模式的。隨著歷史與現(xiàn)實的變遷而形成的,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構成部分,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民主模式,是客觀存在的。張光輝就認為,自建國以來,中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主形態(tài),而這就是一種“中國式民主”[5]。黃相懷認為,無論從理論上來看,還是從事實上來看,“中國式民主”的概念和論斷是確定無疑地存在的,這是一個不可否認和無需爭辯的事實,現(xiàn)而今不是要討論中國式民主是否存在的問題,而是需要討論中國式民主在何種意義上存在的問題[6]。曹沛霖認為“中國式民主”就是“中國民主”,最好不要講這個“式”,從某種角度或意義上來看,就要慎提“中國式民主”,“中國式民主”就是中國民主,在這個命題中,我們應該把民主的問題限定在政權組織形式和國家結構層面上[7]。燕繼榮認為:“中國式民主”并不意味著中國在民主的價值和原則方面會有完全不同于西方已有模式的理解和解釋,如果試圖這樣去“創(chuàng)新”一種“民主”的版本,那一定是徒勞的,也不會得到民眾和國際社會的認可?!爸袊矫裰鳌眱H僅意味著中國在實現(xiàn)民主化的道路和方式上會有所不同。這種不同可能會表現(xiàn)在發(fā)展過程中解決的問題和完成的任務的順序、時長和方式方法上有所差異[8]。
(三)中國式民主的起源之探
關于中國式民主的起源,或者說誰最早、最開始探索“中國式民主”大體上存在三種觀點:一是孫中山時期,二是延安時期,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有學者就認為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是探索中國式民主道路的先行者,孫中山將中國的國情與西方的民主精髓相結合,不斷地去追尋主權在民在中國的實現(xiàn)形式,它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超越議會民主的直接民權思想、中西合璧的五權政府思想、權能分立的政權組織原則,將直接民主制與間接民主制相結合,立法權與行政權相獨立,議會制與總統(tǒng)制相混合,形成了自身的“中國式民主”的思想[9]。有學者認為,早在延安時期,為“中國式民主”的形成已然奠定了基礎,毛澤東在延安時期就已經思考和開始探索如何推動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在延安時期,毛澤東有著一系列的關于民主的論述,并且,隨后在延安時期,包括建立抗日“三三制”政權,建立延安時期的參議會等等,都為日后“中國式民主”的正式建立奠定了基礎[10]。也有學者認為,中國式民主的建構或者說形成是從新中國成立開始的。新中國成立之后,建設民主政治成為當時的迫切任務,中國共產黨從三個層面來進行了民主政治建設,一是在源頭上確定馬克思主義民主觀為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指導,二是制定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共同綱領》,并緊接于1954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三是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框架,中國式民主的基本結構形成[11]。
(四)中國式民主的內涵之解
有學者認為,中國式民主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與中國國情相適應的、有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性質的民主政治形態(tài),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形態(tài),其核心追求和價值理想是人民當家作主;其指導原則是民主與集中相結合;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國;經濟基礎是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其基本的政黨關系理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xié)商;黨內民主是中國式民主的重要組成部分等[12]。有學者進一步指出“中國式民主”是正在成長的民主,黨內民主、人大民主、協(xié)商民主、民族區(qū)域自治、基層群眾自治是中國式民主的基本形態(tài),正處于發(fā)育與不斷完善的進程之中[13]。中國式民主是一個由各種要素構成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其中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是“中國式民主”的三大支柱。只有做到三者的有機結合和辯證統(tǒng)一,才稱得上是把握住了中國式民主的科學內涵[14]。佟德志則從結構的角度來理解“中國式民主”,他認為中國式民主是一個復合結構,它的主體復合結構由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相統(tǒng)一而構成[15]。高民政則指出,“中國式民主”就是關于中國民主或中國特色民主的觀念與制度的本質特征的一種綜合性和概括性指稱[16]。唐亞林則提出了“中國式民主”的內涵重構,他就認為“中國式民主”植根于民眾“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社會“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國家“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二十四字需求觀之話語敘事[17]。
(五)中國式民主的成因之析
關于“中國式民主”的產生原因,大體上可以概括為三種:一種是“國情論”,一種是“傳統(tǒng)論”,一種是“綜合論”?!皣檎摗闭J為民主是基于一國的國情而產生的,中國式民主就是基于中國的國情而產生的。房寧就認為民主是基于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基本國情而形成的,民主不是天然的,也不是大范圍的,而是基于一國國情形成的,一個國家的歷史任務不同,面臨的國內外環(huán)境不同,所走的民主道路就必然不同,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民主是“國產”的好,不適宜搞引進和模仿[18]?!皞鹘y(tǒng)論”認為,民主深受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民主政治發(fā)展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楊玉鳳認為,“中國式民主”的形成深受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的影響,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的民貴君輕的思想、以民為本的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等等,對于中國共產黨也產生了廣泛而又重要的影響,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的根本宗旨的形成,群眾路線的形成都與此有著思想淵源[19]。袁峰也認為,任何國家的民主制度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積淀及文化發(fā)展的基礎上,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之所以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共產黨在民主制度與民主實踐的探索上,注重發(fā)掘與吸收以民為本、為民作主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中的民主性因素,尊重與踐行務實、尚和、中庸等為中華民族所公認的合宜的價值觀與行為準則[20]。還有一種是“綜合論”,即認為“中國式民主”形成受到了“中西馬”的三重影響。高民政就認為中國式民主是在“西風”、“東雨”的共同影響和共同作用下,在中國的土壤里面開花結果的,它的形成既受到了前蘇聯(lián)的影響,也受到了西方社會的影響[21]。
(六)中國式民主的好壞之爭
學術界對于“民主是個好東西”大概沒有什么異議,但對于“中國式民主”到底是不是個“好東西”,從目前來看,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一些爭論,也尚未形成結論。高民政認為中國式民主作為一個正在成長中的民主,難免有些不成熟,難免有些發(fā)育不良的地方,但是中國式民主有利于讓民眾不反感、不抵觸、不反對,是一個好理念和好范疇;中國式民主是好方向和好目標,中國式民主預示了中國式政治的發(fā)展方向;中國式民主是好價值和好工具,是發(fā)展中國政治的一個好的手段和方法;中國式民主是好道路和好前途,為中華民族指明了希望[21]。高民政認為中國式民主是個好東西。蔣德海則表示并不太認同高民政的觀點,蔣德海認為,中國式民主是不是一個好問題,涉及到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它是不是真實地反映了中國民主的現(xiàn)實,二是究竟什么樣的民主才是中國的民主;從這兩個方面來看,中國式民主都不容樂觀,從概念本身來看,中國式民主并不是一個好概念,而且最終中國式民主是否是一個好概念應當交由實踐來決定和檢驗,而不是交由理論宣傳來決定。中國式民主作為一個不甚清晰的概念,有可能成為阻礙民主政治在中國進一步發(fā)展的擋箭牌,成為遏制民主法治的東西。在理論和實踐中,必須科學對待“中國式民主”,以民主引領“中國式民主”,“中國式民主”也要納入民主法治的軌道[22]。孫關宏就直接旗幟鮮明地指出來了,要慎提中國式民主,“中國式民主”和“中國民主的特色”,這兩個概念貌似相近,然而在含義上卻相去甚遠;民主政治建設要有自信,但也不能過度強調中國特色,過分強調中國特色,不承認人類有共同的文明,這樣可能會使世界人民覺得我們是異類,甚至可能聯(lián)合起來圍堵我們,從而不利于中國融入世界,不利于中國未來的和平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23]。高民政在隨后的撰文回應中也指出“中國式民主”包括但并不完全等同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中國式民主”指代中國民主盡管也并非完美無缺、無懈可擊,但它相對而言依然屬于一個比較得體的研究中國民主問題的重要提法和主要概念,具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16]。王邦佐則認為要以平凡的心態(tài)來看待中國式民主的討論,不能過度解讀,更不能貼標簽,人為地分為左中右看待[24]。
(七)中國式民主的意義之思
關于“中國式民主”提出的意義,主要是從兩方面來解讀,一方面是對于中國自身而言,另一方面是對于域外而言。一方面,“中國式民主”理論的提出是對中國自身民主建設的經驗總結和概括。中國式民主的提法既強調了民主也強調了中國特色,既有可能強調表達民主的中國性,民主發(fā)展如何由我們自己掌握,為民主政治在中國的發(fā)展開拓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有學者就認為發(fā)展“中國式民主“有著重大意義,發(fā)展中國式民主政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發(fā)展中國式民主政治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發(fā)展中國式民主是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文化強國的重要目標[25]。另一方面,有學者認為,中國式民主的價值在于中國式民主提出了一種“另類政治秩序”的解讀[26]?!爸袊矫裰鳌钡奶岢鰹槭澜缑裰髡蔚陌l(fā)展開辟了另外一條道路,為人們心目中普世的“西式民主”提供了另一種鏡鑒,同時也為我們開發(fā)一種民主的話語權[27],更好地融入到世界的民主潮流中開辟了新的道路。
(八)中國式民主的優(yōu)勢之究
一般來看,學者們認為“中國式民主”有著自己的優(yōu)勢和特色。這種優(yōu)勢和特色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一是從中國自身來看,二是從與西方的比較來看,三是從具體的內容上來看。首先是從中國自身來看。有學者認為,“中國式民主”有著自己的優(yōu)勢和特色:第一,在民主的理念上,把吸收中國傳統(tǒng)的優(yōu)良政治思想與吸收西方的政治思想相結合,實現(xiàn)了“民本”與“民主”的統(tǒng)一;第二,在民主的制度構架上,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起來,建立了有中國特色的制度構架;第三,在民主的發(fā)展步伐上,努力處理好經濟社會的實際發(fā)展水平與人民的民主要求之間的關系,實現(xiàn)中國共產黨的“有效執(zhí)政”與人民大眾的“有序參與”的統(tǒng)一;第四,在民主的體制特色上,將創(chuàng)造社會活力的民主分權與創(chuàng)造國家治理的權威體制相結合[19]。其次是從與西方的比較來看。袁峰認為相對于西方的自由民主制,中國式民主有著自身特色,可以說,中國式民主是對西方式民主的補充和發(fā)展;中國式民主是倡導尚公理論、強調國家和公共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民主;中國式民主更加強調公民道德的塑造,培養(yǎng)更加有責任的公民;中國式民主拒絕對抗的民主方式,倡導民主和諧精神與政治生活,中國式民主最能夠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3]。從具體內容上來看,中國式民主有著自己的思維特點,中國式民主有著自身的思維特點,其思維特點在于,中國式民主堅持中庸與尚和的基本訴求。中國式民主政治建設的特點在于:中國式民主政治的集中性、中國式民主政治的道德性、中國式民主政治的權力性[28]。從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和角度來看,他認為中國式民主是在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的過程中來逐步探索和實現(xiàn)的,中國式民主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以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目標、以人民代表大會、政治協(xié)商、民族區(qū)域自治、基層群眾自治為基本形式,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核心[29]。從制度特色的角度來看,中國式民主不僅嚴格遵循人民當家作主的本質要求,而且創(chuàng)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形式。概括起來講,中國式民主的制度形式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14]。
(九)中國式民主的實現(xiàn)之路
“中國式民主”的實現(xiàn),從路徑上來看,一是從途徑上來看,有學者認為中國應當走一條增量民主之路,而網絡是推動中國民主發(fā)展的重要工具。中國式民主的發(fā)展是一條漸進有序的增量民主之路。首先,將民主的理想與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進程有機結合;其次,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在不同的時段有不同的任務;再次,在現(xiàn)階段的民主政治建設中,十分重視民主化的順序[19]。不少學者認為,網絡為基層民主的發(fā)展插上了翅膀,網絡是中國基層民主發(fā)展的助推器。以互聯(lián)網推動中國式的民主政治發(fā)展,透過互聯(lián)網,網民獲得充分的知情權、自由的表達權、廣泛的參與權、公開的監(jiān)督權,互聯(lián)網是推動網絡民意表達,促進網絡民主的利器,互聯(lián)網助推了中國式民主的進程[30]。二是從具體內容上來看,民主的發(fā)展應當有一個順序。虞崇勝提出了認識和理解中國式民主的三個維度:人民民主與黨內民主維度,選舉民主與協(xié)商民主的維度,高層民主和基層民主的維度,在此判斷的基礎上,他認為中國式民主的實現(xiàn),應當將三個方面的六個維度相結合,同時,把人民民主、選舉民主和高層民主作為關鍵突破口,準確把握中國式民主的三個維度,協(xié)調推動中國式民主前進[31]。也有學者認為,中國式民主的發(fā)展應當是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一直以發(fā)展民主政治為已任,只有充分發(fā)揮黨內民主才能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主人翁心態(tài),才能帶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才能推動政治體制改革,實現(xiàn)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目標,才能推動中國式民主的發(fā)展進步[32]。許耀桐認為“中國式民主”發(fā)展的最佳路徑是選擇從發(fā)展基層民主開始循序漸進,民主發(fā)展的優(yōu)先秩序是搞好黨內民主建設并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發(fā)展[33]。三是從發(fā)展核心來看,從關鍵議題來看。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應該遵循黨的領導、依法治國、人民民主三者統(tǒng)一;中國要構建的民主不是西方的民主,是黨、國家、社會三者有機統(tǒng)一、相互協(xié)調;關于具體路徑,要以黨內民主推進人民民主,要推動法治民主。尊重社會,讓人民的民主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激發(fā)出來,基層民主活躍起來[34]。佟德志認為,從主體上來看,中國式民主的實現(xiàn),要堅持以民主政治建設為核心,推動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的進一步有機的、深度的復合,此為中國式民主發(fā)展的戰(zhàn)略選擇[15]。四是從方式方法上來看。有學者認為,中國式民主的推進最重要的是把握好穩(wěn)妥與積極之間的關系[35]。燕繼榮則認為,中國式民主的實現(xiàn),應當在實驗中保持碎步前進,超越和克服“西式民主版本”的限制,中國式民主的前進也是“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要在不斷摸索和試錯的過程中探索出中國式民主的理想道路[8]。
(十)中國式民主的評判之維
學界對于如何評判“中國式民主”是否存在,如何評判“中國式民主”的好與壞也給出了解答。一是對于“中國式民主”是否存在和成立的評判。有學者就指出,中國式民主到底有沒有,到底是否成立,就看其能否回答五個方面的問題:即中國式民主到底是全民的民主還是有階級的民主;中國式民主能否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如何回答誰擁有民主定義權的問題以及如何落實“人民當家作主的原則”[36]。二是對于“中國式民主”的好與壞的評判。有學者認為,“中國式民主”的評判標準,強調民主發(fā)展對經濟與社會發(fā)展的實際績效,把發(fā)展民主與改善民生相結合,力圖在實現(xiàn)個體發(fā)展、社會進步以及國家治理的有機統(tǒng)一中推進民主,有利于匯聚最廣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爸袊矫裰鳌辈皇浅橄蟮卣務撁裰?,而是以權力服務權利,讓政治權力服務于經濟建設,力圖處理好經濟建設與政治建設的關系,從整體性的戰(zhàn)略目標中去深入理解和把握發(fā)展民主與改善民生的關系[19]。也有學者認為,評價中國式民主不能用概念來評價,而要用實踐來評價,即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踐來看,它是否給人民帶來福祉。就像鄧小平所講的,人民贊成不贊成、擁護不擁護、同意不同意是一條基本標準[24]。
近年來,關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不可謂少,但也不可謂多,不可謂差但也不可謂好,不可謂有問題,但也不可謂沒有問題。
(一)重復勞動依然充斥
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需要借鑒和吸收前人的觀點和方法本身并沒有錯,但是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并不是一味地重復性勞動,不能總是對于前人的研究“依依不舍”或是“戀戀不忘”,而是要能夠在前人研究的想法和方法的基礎上“前進一小步”、“前進一點點”。對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同樣如此。從當前對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來看,雖然發(fā)表的文章不是非常多,但是依然存在著大量的應景文章或是為了發(fā)表而發(fā)表的文章,由此也就導致了大量的重復性勞動。很多研究都是重復前人的話語,只不過是變換了一種腔調和語氣,而顯示自身與他者“有所不同”或是“與眾不同”,實際上大部分的研究都離不開上面十個方面的內容。大量的重復勞動的存在,不僅產生了大量的學術贗品和次品,浪費著學術資源,也擾亂了學術市場,破壞了學術氛圍。
(二)開創(chuàng)研究依然不足
學術研究貴在創(chuàng)新,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將學術研究不斷推向前進。當前對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面雖鋪得很廣,但是均存在淺嘗輒止問題,許多問題都有所涉及,無論是關于“中國式民主”的內涵、價值、意義,抑或是關于“中國式民主”的優(yōu)勢特色、實現(xiàn)路徑還是評價標準,都被當前研究或多或少地關照到了。但是歸納起來看,十個方面的研究,細分到每一個方面來看,專門涉及到該方面、該論題的文章多則七八篇、十來篇,少則一兩篇,有的甚至沒有專門的文章對此進行涉及和論述,而是在某一篇文章中稍微有所涉及和論述到,研究力量的不均勻,研究力量投入的不足,造成研究效果上“此起彼伏”,而又“差強人意”,難以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開創(chuàng)。
(三)學科壁壘依然明顯
世界相互交融,學科之間也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交叉學科日益興起并大受歡迎的背景之下,關于“中國式民主”研究的學科壁壘依然明顯。嚴格意義上來看,從學科上來看,民主問題是一個政治學上的問題,但是民主所關涉的是一國的發(fā)展,它與一國發(fā)展的方方面面都有所關聯(lián)。而“中國式民主”既可以看作是一種區(qū)別于所謂的西式民主的一種民主理論,可以看作是一種民主道路,可以看作是一種民主制度,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民主的特色。但是無論是作為一種理論、一種道路、一種制度或是一種特色,“中國式民主”所關涉的是國家的發(fā)展,它所涉及到的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方面面。關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必然也就需要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投入和努力,但是從當前學術界的現(xiàn)有研究來看,當前關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經濟學、社會學學科鮮有涉及,聯(lián)合研究、集體攻關、協(xié)調創(chuàng)新是一種期待,更是一種奢望。
(四)價值爭論依然嚴重
學術研究所應秉承的是一種學術上的理性、中立、客觀,即所謂的“理中客”應當是學術研究所遵守和秉持的原則。但是,從當前關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來看,理性、中立、客觀不足,反而久而久之,越發(fā)地討論下去,價值爭論似乎有一種淹沒學理之爭的“喧賓奪主”意味,以至讓人擔心是否是對于不同的聲音要“扣帽子”、“打棍子”了。實際上關于“中國式民主”研究的價值之爭,主要體現(xiàn)在“中國式民主”到底是不是個“好東西”?贊同者認為,“中國式民主”開辟了超越西式民主的第二條道路,是中國民主政治發(fā)展經驗的科學總結,是中國民主政治超越或是將要超越西方政治發(fā)展的表現(xiàn);反對者則認為“中國式民主”帶有一種中國特色的意味,過分地強調中國特色有一種自絕于國際社會、保護落后的嫌疑。這種贊成抑或反對背后的深層次邏輯實際上是在于,對于中國民主政治發(fā)展的現(xiàn)狀與道路的認同上所引發(fā)的爭論,而關于中國民主政治發(fā)展的學術論爭,在少數(shù)人的眼中故意引向意識形態(tài)的領域,嚴謹?shù)膶W術討論引向價值爭論,反而喪失了學術研究本身的意義。
(五)學術爭鳴依然不夠
俗話講,“真理越辯越明,道理越講越清”,民主問題眾說紛紜,民主研究數(shù)不勝數(shù),關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也很多,也存在著觀點的交鋒、學術的探討、碰撞的火花、思維的演進。然而,從當前的研究來看,學術問題研究的“論資排輩”、“禮賢下士”的問題依然存在,在一些學術問題上的重復啰嗦式的表述,盜竊前人的表述,語義變換的表述依然很多,在對“中國式民主”的內涵理解上,在對“中國式民主”的實現(xiàn)之路上,相關理解缺乏創(chuàng)新和相互辯駁的學術勇氣,相反相互吹捧、互相引用,或是變相的語義轉換式的使用他者的語言和學術話語為自己的語言和學術話語等各類問題不勝枚舉。學術爭鳴的缺乏,使得對于“中國式民主”這個論題的研究遲遲難以得到有效推進,大多數(shù)據(jù)研究都是“炒現(xiàn)飯”、做出來的不是“夾生飯”,就是隔了夜的“餿飯”,真正能吃的少,有營養(yǎng)的,能夠“以饗讀者”的就更少了。
(六)體制情結依然濃厚
所謂體制,嚴格意義上來看,應當是個中性詞,其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包括經濟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等。但在“中國式民主”研究的語境下,體制指的是對于現(xiàn)有的話語體系和制度結構,一些知識分子只是從現(xiàn)有的知識內容和層次上去理解“中國式民主”,依賴現(xiàn)有的既有的理論和解釋,缺乏理論創(chuàng)新的勇氣、知識和能力。知識分子與體制之間應當是一種若即若離的關系,作為一個“社會人”的知識分子很難脫離政治、脫離社會而“獨立”生活。同時,作為“社會良心”的知識分子更應當以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研究和看待社會問題。民主很多時候是一個敏感問題,但是知識分子對于民主問題的研究不應當抱有忌諱的心理,學術層面對于“中國式民主”的探討更不能是“不敢越雷池半步”,僅僅停留在對于官方話語的重復、闡釋和解釋上。梁啟超就曾指出,凡豪杰之士,往往反抗時代潮流,終身挫折而不悔,若一味揣摩風氣,隨人毀譽,還有什么學問的獨立[37]。對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更要摒棄現(xiàn)實的牽絆和糾葛,單純地從學術的角度進行深入的研究。然而,不僅僅是要認識社會,更重要的是要如何去改造社會。因此,對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還應當深入到社會現(xiàn)實之中,在實踐的過程中開展研究,并結合社會現(xiàn)實問題來開展研究,始終懷有一種樸素的家國情懷、民生情懷和赤子之心。
(七)實證研究依然缺席
實證研究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流派和方法??椎略凇墩搶嵶C精神》一書中,將人類進化分為三個階段:神學階段、玄學階段和實證階段,其中,實證階段才是科學的階段[38]。雖然,實證研究并非完美,也有著本身的局限和缺陷,但是實證主義也不失為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從當前對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來看,相關研究主要還是停留在“形而上”的層面,并沒有完全細致地深入到“形而下”層面。而從西方社會來看,學術層面對于民主政治問題的研究,或者說是從國際社會政治科學的研究來看,主流社會或者說西方社會的政治科學研究依然是一種實證主義的研究,或者是采取一種比較政治的研究方法,更多的是跳出了傳統(tǒng)的宏大敘事的模式。國內學界對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尚且不談理論本身能否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僅僅是希望“中國式民主”的研究能夠為國際社會所熟知,提高理論本身的自洽性和說服力,就需要更多的跳出價值判斷,可以采取案例研究、比較研究等方法。
(八)理論層次依然不高
民主問題是個老問題,也是個新問題。關于民主的討論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希臘城邦時代。眾所周知,亞里士多德的名著《政治學》直譯過來就是《城邦論》,它是對于城邦的一種比較研究,是經驗層面的歸納總結,更是從理論層面對經驗進行的深化和升華。時至今日,對于民主政治問題的研究,對于一國民主政治發(fā)展道路或者模式的探討自然不應當是僅僅停留在兩千多年前的研究層面。當前許多學者對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都是停留在一個經驗的歸納和介紹層面,將中國現(xiàn)有的政治制度經過歸納總結之后全部囊括進“中國式民主”的概念框架之下,仿佛“中國式民主”是個筐,什么都能裝。實際上,這種做法,首先是對于“中國式民主”這個概念、這個理論本身的一種傷害,當“中國式民主”什么都能包含的時候,其本身也就喪失了解釋力和說服力。其次,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學術研究本身就不能僅僅停留在經驗介紹的層面,而應當真正深入到學術研究本身,真正深入到問題本身,將經驗的東西上升到理論的層面,這樣經驗層面的東西,才能更具說服力、解釋力、傳播力,為學術界、為社會大眾、為國際社會所接受。
(九)批判精神依然匱乏
在康德的眼中,一切事物都要進行批判,納入到時代的范圍之內進行判定[39]。批判性與批判精神是推動學術進步的階梯,在批判中進步、在批判中成長,在批判中尋求學術進步的支點,迸發(fā)出推動學術進步的火花。當前學術研究,習慣于相互“唱贊歌”,為政府“點贊”,都是“好好先生”,“老好人”,你說我好,我說你好,大家都好。在一團和氣中,淹沒了學術問題,喪失了知識品格,丟掉了學人素養(yǎng),迷失了道德情操。馬克斯·韋伯在《學術與政治》中講到,“當長夜開始漸漸露白,那些今天還被春天的爛漫鮮花擁簇的人,還會有幾個活著?”[40]對于學術的研究,對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不應當滿足于“和平共處”、“相安無事”、“花團錦簇”,應該發(fā)現(xiàn)真問題、直面真問題、研究真問題、解決真問題,對他者的研究要勇于批判,對于“中國式民主”理論與現(xiàn)實道路本身也要有著一種批判的眼光。任何理論,要讓世人所信服,要得到完善和進步,都必須接受批判。任何理論,只要是真理論,真問題,也必然要經得起批判,經得起學術檢驗。
(十)中西交流依然簡陋
民主政治一路以來伴隨著高潮與回潮,并在上個世紀的最后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一路高歌猛進。而對于民主政治問題的研究可謂一波接一波,無論是從理論上、從現(xiàn)實上、從制度上、從國別比較上,或是宏觀敘事、中觀考察、微觀深描,關于民主政治問題的研究論點、論著、論文可謂汗牛充棟,也可謂良莠不齊。但是對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卻是伴隨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逐步崛起而逐步深入而受到關注的。對于中國民主政治的發(fā)展,中西的歧見依然明顯。西方社會所尊崇的自由民主被視為民主的正統(tǒng),視為一種普世價值,其它的一切在其話語體系中都是非民主的、不民主的、威權的。而中國社會,包括學界,要么就是對于普世價值大肆吹捧,好像可以“包治百病,藥到病除”,要么就是“老子天下第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中國的就是最好的”。隔閡日深,齟齬日久,心生嫌隙,難以溝通。中西方關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思想的隔膜、簡陋的交流,使得無論是作為一種民主理論抑或是作為一種發(fā)展道路的“中國式民主”都難以深入地走出國門,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產生廣大的學術與政治的影響力,實現(xiàn)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民主話語權的突破。
多年來,關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廣受關注、內容豐富、成果頗多,未來關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應當注重內容、形式、方法、價值與限度等并舉,不斷尋找新的理論生長點。
(一)關于“中國式民主”的基本內涵及要素的研究
從學界現(xiàn)有的關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現(xiàn)狀來看,關乎“中國式民主”的基本內涵及其相關要素,學術界尚未形成統(tǒng)一看法,達到共識。關于何謂“中國式民主”,大致存在以下三種看法:一是“特色說”,即將“中國式民主”看作是中國民主政治發(fā)展的中國特色,它包括中國的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各項政治制度;二是“道路說”,其認為“中國式民主”是指中國民主政治發(fā)展的人民民主專政的道路,人民民主專政是一條獨特的、區(qū)別于西方自由民主的民主政治發(fā)展道路;三是“混合說”,其認為“中國式民主”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的有機統(tǒng)一等,將“中國式民主”等同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特色說”、“道路說”、“混合說”存在的本身就說明,關于何謂“中國式民主”,即在“中國式民主”的基本內涵這一問題上,學界尚存爭論。對于“中國式民主”的內涵的不同解讀,也就造成了對于“中國式民主”的基本的構成要素有了不同的認識,更難達成共識。當下,關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厘定“中國式民主”的基本內涵和構成要素,可以存在不同的理解和爭論,但是應當存在一定的基本的共識。因此,在未來,學界關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應當在內涵及要素上有所突破,從更高的學理的層面對其進行提升和拔高,使其既能概括出“中國式民主”的精神實質、為學術界及社會所接受,又能通俗易懂、廣為流傳。
(二)關于“中國式民主”的主要價值及意義的研究
“中國式民主”的意義及價值是什么的問題,是“中國式民主”研究本身的目標所在。一是“中國式民主”是否具有普世意義、借鑒意義,能否開辟出不同于西方世界的自由民主的另一條民主道路,另一種發(fā)展模式。當前關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更多是關于“中國式民主”的內涵、要素、實現(xiàn)路徑、評價標準等的研究。這些研究,從內容上看關注的都是中國問題,是一種“中國向度”的研究,缺乏世界眼光、世界情懷和世界視野。如何推動民主政治的發(fā)展,找到適合自己的民主政治發(fā)展之路本身就是許多非民主國家、半民主國家所關心的問題。同時,自由民主所帶來的問題,民粹主義的泛濫、政府效率的低下、政黨之間的相互杯葛,也困擾著許多新興民族民主國家?!爸袊矫裰鳌被蛟S給了這些國家以另外一種鏡鑒,提供了另外一種思路,如何以“中國式民主”為啟發(fā)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民主政治發(fā)展之路,這是許多國家所關心的問題、所面臨的現(xiàn)實,自然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二是能否通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擴大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民主話語權。民主作為一種話語權,一直為西方世界所掌握。一些西方世界的國家,一直以來標榜自己為民主國家,而借口民主問題,對他國進行制裁和打壓。而一些民族國家,一旦為西方世界貼上“非民主國家”的標簽之后,仿佛變成了國際社會中的異類,變成了沒有國際“小伙伴”的“野孩子”,在國際社會的舞臺上顯得形單影只,孤立無援。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大力推行所謂的“價值觀外交”,大力地訪問和游說東南亞各國,其考量便在于通過所謂的“民主價值觀”,拉攏東南亞相關國家,一起孤立、對抗中國。因此,對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自當努力地探索和拓展“中國式民主”的影響力,試圖構建中國的民主話語權。
(三)關于“中國式民主”的涉及學科及方法的研究
民主問題涉及到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政治學問題。一是關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不應當局限于政治學研究本身,而應當綜合運用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協(xié)同創(chuàng)新,形成合力,使對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內容上更加豐滿、更加貼近現(xiàn)實,理論上具備更強的說服力和解釋力。同時,以交叉學科的視角來看待和研究“中國式民主”的相關論題,更有可能實現(xiàn)對于“中國式民主”研究的理論上的突破。二是社會科學的研究講求一定的方法,對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不應也不能例外。當前,關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很多是停留在一種經驗介紹、經驗判斷的層面,學理性不足、說服力不夠。未來的研究,一方面,應當更注重比較研究和系統(tǒng)研究:從比較政治學的角度,來研究“中國式民主”的相關問題,將“中國式民主”與西式的自由民主相比較,將“中國式民主”與非西方世界的其它國家的民主政治的發(fā)展道路相比較,在比較政治的視野下尋找“中國民主”理論和道路本身的缺陷和不足;從系統(tǒng)的角度來看待“中國式民主”,將“中國式民主”看作一個系統(tǒng)工程,從系統(tǒng)的構成、系統(tǒng)的運轉、系統(tǒng)的動力、系統(tǒng)的結構等角度來看待和研究“中國式民主”。另一方面,應當將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相結合。在宏觀上,在時間上,將“中國式民主”放到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進行考察,乃至世界史的角度進行考察,以一種大歷史的角度進行研究。在空間上,對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不僅僅是關注中國,更應當放到東亞、亞洲乃至整個世界的地理空間范圍內進行觀察。在微觀上,將對于“中國式民主”的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更加注重對于“中國式民主”的量化研究,設計開發(fā)出相應的衡量指標和測量指數(shù),設計、建立和完善衡量“中國式民主”的指標體系。
(四)關于“中國式民主”的實現(xiàn)途徑與依托的研究
一個國家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發(fā)展道路,一個國家如何推動自身的民主政治發(fā)展,選擇走上一條怎樣的民主政治之路,它與一個國家的歷史、現(xiàn)實、國際環(huán)境、領導人、經濟發(fā)展水平等都有著錯綜復雜的關系。無論從理論上來看,或是從現(xiàn)實上來看,本身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考驗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和全體國民。對于中國而言,可以說,中國自近代以來一直在探尋適合自身的民主政治發(fā)展之路,從孫中山、毛澤東再到鄧小平都為探索符合中國國情、適合中國自身的民主政治之路作出了貢獻。“中國式民主”作為中國當前民主政治發(fā)展道路的理論概括,“中國式民主”的說服力和解釋力來自于“中國式民主”所產生的民主績效和經濟績效。如何推動“中國式民主”的進一步前進,推動中國民主政治的發(fā)展,使“中國式民主”的績效能夠支撐“中國式民主”的話語,“中國式民主”的理論支撐“中國式民主”的道路,就需不斷以更大的勇氣和決心探尋“中國式民主”的發(fā)展之路,這就成為困擾當代中國的一個重大現(xiàn)實問題。下一步關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既要避免將“中國式民主”過度神圣化,也要防止在一定程度上將“中國式民主”妖魔化,以理性中道客觀務實的角度和眼光來看待和研究“中國式民主”的實現(xiàn)途徑和實現(xiàn)依托,既要從中國傳統(tǒng)的民本、民生思想中汲取養(yǎng)分,也要借鑒西方民主政治發(fā)展的優(yōu)秀成果,當然也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民主政治觀的指導。
(五)關于“中國式民主”的局限及本身限度的研究
民主不一定能實現(xiàn)最好,但民主能避免最壞,這已然成為社會和學界的一種共識。民主是個好東西,但民主并不能包治百病,這也是學界與社會的一種共識。任何將民主神圣化、抬上神壇,或是將民主妖魔化、踩在腳底的做法,都背離了民主的本意和初衷,離真正的民主相去甚遠。且無論是作為一種理論還是作為一種道路,“中國式民主”它的基礎與出發(fā)點都是中國,它的目的與落腳點也是中國。因此,“中國式民主”是從中國本土產生和發(fā)生的,它是適合中國的,未必是適合世界的;它是適合自己的,未必是適合別人的;它是適合現(xiàn)在的,未必是能滿足未來的。離開了中國的語境和情境,自然也就失去了談論和研究“中國式民主”的土壤和意義。下一階段,學術界在對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充滿熱情的同時,應當有一種熱問題背后的冷思考,在極力宣揚“中國式民主”的優(yōu)勢、作用、意義的同時,應當對于“中國式民主”并不能包治百病有清醒的認識,厘定“中國式民主”的邊界,哪些問題歸“中國式民主”“管”,那些問題不歸“中國式民主”“管”,自當有清晰明確的界定和認識。對于“中國式民主”在理論上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在現(xiàn)實上面臨的問題與煩惱,進行深入的分析、闡發(fā)。尤其應當引導社會大眾正確地認識“中國式民主”,理性地看待“中國式民主”的缺陷與不足,為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為中國的民主政治發(fā)展爭取時間,既要抱有希望也不能完全依賴,以螺旋上升的趨勢,在批判上前進、在不足中前進。
(六)關于“中國式民主”的效度及可能突破的研究
民主本身有著自身的關照和指向,民主最大的作用或者說效度就是創(chuàng)造一種良善的生活,限制王權乃至廢除王權,它實現(xiàn)了政權的和平更迭,以不流血的方式定期地更換領導人,保護私權。“風能進,雨能進,國王的士兵不能進”,這是民主最初的價值和真實寫照。隨著民主政治的不斷發(fā)展,民主是限制公權力的手段和方式,其涉及的范圍也越來越廣,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jiān)督、民主作風都是民主作用的體現(xiàn),也是民主效度的體現(xiàn)?!爸袊矫裰鳌弊鳛槊裰鞯囊环N,既要強調中國特色,也要強調民主本意,不能以民主的本意來統(tǒng)合中國特色,自然也不能以中國特色為借口來忽視民主的本意。當下,“中國式民主”的研究,在宏大的敘事的同時,應當關注“中國式民主”對社會個體生活的影響,在何種程度上,“中國式民主”能夠更多地實現(xiàn)民主的本意,實現(xiàn)民主政治在中國的強化和增長,而不是偏離民主發(fā)展的本身軌跡,這個應當成為當下關于“中國式民主”研究的一個重點問題。同時,“中國式民主”作為一種民主形態(tài)、民主模式,應當極力避免以中國特色作為阻礙影響民主政治建設的一種借口,處理民主的多樣性與民主的普世性之間的關系。當然,“中國式民主”是否是一種普世價值,是否具備世界推廣的意義和價值,又能否在世界推廣?如果可以,應當在何種層面,以何種方式尋找突破口?這些都是作為理論工作者今后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七)關于“中國式民主”與他者民主道路的比較研究
一直以來,民主就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赫爾德在《民主的模式》中對民主的發(fā)展道路進行了研究。托克維爾的名著《論美國的民主》,以近距離的微觀視角對美國的民主政治發(fā)展進行了觀察。那么,既然存在“中國式民主”,那么是否存在“美國式民主”、“英國式民主”、“新加坡式民主”?如果存在,“中國式民主”與“美國式民主”、“新加坡式民主”之間的關系又是什么?如果不存在,為什么又單單存在“中國式民主”,它的原因是什么?同時,被西方世界所廣泛認同,被作為一種所謂的普世價值的“自由民主”,“中國式民主”與“自由民主”的關系和區(qū)別又是什么?這些都是需要理論工作者進一步解答的問題。同時,比較政治學的研究方法是政治學研究的重要方法,通過中外不同國家民主政治發(fā)展道路的比較,從比較中能夠發(fā)現(xiàn)自身的發(fā)展優(yōu)勢和不足,找到借鑒和出路。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民主政體在西方世界的確立也已經有上百年,但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世界上掀起了一波波民主化的浪潮,但依然存在著民主的回潮?!爸袊矫裰鳌痹谥袊拇_立才是最近幾十年的事,西方社會幾百年的民主政治建設之路,中國要在幾十年之內走完,任務艱巨、困難重重。同時,“中國式民主”不是對于西方“自由民主”的繼承和發(fā)展,這恐怕是眾所周知的問題。但是,“中國式民主”能否實現(xiàn)對于“西式民主”的超越,在何種程度、何種層面上超越“西方民主”,創(chuàng)造一個具有中國價值、中國氣魄、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的普世民主,從理論上和現(xiàn)實上都有著巨大的研究空間,都是對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所不能逃避的問題。
綜合來看,從近年來對于中國式民主的研究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判斷或是啟示:第一,民主由一個稍顯陌生的概念到一個為大家所廣為接受的概念,民主本身是一個好東西,發(fā)展民主已然成為學術界的一個基本共識,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第二,中國政治學的研究從無到有,從起步到興盛,一直到探索和建立中國自己的民主政治理論和民主話語權,中國式民主理論的研究便是這么一種努力。第三,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最終還是應當與中國的國情相結合,只有與國情相結合的民主才是適合當時的自己的民主,而不能隨意地嵌套西方模式。第四,中國式民主的研究以及中國政治學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無論是從理論上的建構還是從研究方法上的選擇,中國式民主的研究在理論上的建構尚且不夠,而方法的運用并不熟練,依然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
[1] 亨廷頓.第三波:20世紀后期的民主化浪潮[M].歐陽景根,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
[2] 何振東.毛澤東與中國式的民主主義[J].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93(3):1-6.
[3] 李淑珊.村民代表會議:中國式的民主[J].李連江,譯.鄉(xiāng)鎮(zhèn)論壇,1995(4):9-11.
[4] 劉熙瑞.中國的民主模式已經確立[J].人民論壇,2007(8):14-15.
[5] 張光輝,籍慶利.中國式民主:基本形態(tài)及形成邏輯:一種宏觀政治視角的分析和探討[J].社會主義研究,2009(5):117-121.
[6] 黃相懷.中國式民主在何種意義上確[N].光明日報,2013-08-20(011).
[7] 曹沛霖.“中國式民主”就是“中國民主”[J].探索與爭鳴,2014(12):42-43.
[8] 燕繼榮.“中國式民主”的理論構建[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0(3):90-97.
[9] 劉世華.孫中山的“中國式民主”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1-7.
[10] 黃壽松.中國式民主如何可能:毛澤東延安時期的探索與啟示[J].現(xiàn)代哲學,2007(1):45-50.
[11] 李 凱.中國式民主模式的歷史反思:中國民主政治建設60年的探索與展望[J].學術界,2009(4):44-53.
[12] 劉 杰.中國式民主與西方式民主的比較研究[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5(11):25-30.
[13] 袁 峰.關于“中國式民主”的基本價值判斷[J].人民論壇,2010(36):189-190.
[14] 虞崇勝.類文明:全球化時代中國式民主的應然走向[J].學術界,2012(11):33-42.
[15] 佟德志.中國式民主的內在復合結構與戰(zhàn)略選擇[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352-356.
[16] 高民政.究竟應該如何理解“中國式民主”[J].探索與爭鳴,2014(12):37-39.
[17] 唐亞林.中國式民主的內涵重構話語敘事與發(fā)展方略:兼與高民政、蔣德海教授商榷[J].探索與爭鳴,2014(6):30-37.
[18] 房 寧,王 強.中國式民主路在何方:訪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副所長房寧[J].商務周刊,2007(10):65-68.
[19] 楊玉鳳.從“中國式民主”看“中國模式”[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0(6):122-125.
[20] 袁 峰.中國文化與中國式民主[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40-46.
[21] 高民政.中國式民主也是個好東西:由“民主是個好東西”引發(fā)的幾點思考[J].探索與爭鳴,2013(11):4-10.
[22] 蔣德海.“中國式民主”的好壞要由民主來檢驗:與高民政教授商榷[J].探索與爭鳴,2014(2):34-40.
[23] 孫關宏.慎提中國式民主”[J].探索與爭鳴,2014(12):40-41.
[24] 王邦佐,杜運泉.以實踐來衡量“中國式民主”:訪王邦佐教授[J].探索與爭鳴,2014(9):36-37.
[25] 曾舒珩.論中國式民主政治與政治發(fā)展成果共享[J].改革與開放,2012(19):20-21.
[26] 黃光國.理論與實踐:中國式民主的兩個面向———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J].探索,2011(4):58-63.
[27] 秦廷華.“中國式民主“要有自己的民主話語權:關于民主話語權問題的幾點思考[J].理論與當代,2009(10):16-20.
[28] 劉德林,白文麗.中國式民主政治建設的特點研究[J].甘肅理論學刊,2010(1):33-39.
[29] 朱武雄.辯證唯物主義與中國式民主的建構[J].領導科學,2011(2):4-6.
[30] 賴俊文.互聯(lián)網絡助推中國式民主進程[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9(2):139-140.
[31] 虞崇勝.準確把握中國式民主的三個維度[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344-351.
[32] 王學儉,張智.解放思想,走中國式民主之路[J].思想理論教育,2010(15):10-14,19.
[33] 許耀桐.“中國式民主”的新路[N]北京日報,2015-09-14(017).
[34] 林尚立,李亞彬.如何理解中國式民主:訪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林尚立[N]光明日報,2013-05-27(002).
[35] 徐友漁.中國式民主的模式和道路[J].同舟共進,2007(1):8-11.
[36] 王四達.“中國式民主“何以成立?[J].浙江海洋大學學報,2008(1):22-25.
[37]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長沙:岳麓書社,2010:57.
[38] 孔 德.論實證精神[M].黃建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0-19.
[39] 趙 青.康德的批判哲學和哲學的批判精神[J].塔里木大學學報,2009(2):76-80.
[40] 馬克斯·韋伯.學術與政治[M].馮克利,譯,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117.
(責任編輯 王婷婷)
Abstract:“Chinese democracy” has been put forward for many years, and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democracy” is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recent years. The current study can be summarized as ten aspects:present, origin, connotation, reason, significance, advantage, realization, judgment and so on. There are ten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study, such as repeated labor, insufficient pioneering research, disciplinary barriers, the argument of value, lack of empirical, low theoretical level, scarce critical spirit, deficient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and so on. In the future,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democracy”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basic connotation, the main values and significance, the subjects and methods, the way of implementation, the limited, the possible break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democracy and other paths of democracy.
Keywords:Chinese democracy;democracy;political institutions
TheResearchandEvaluationonChineseDemocracyinRecentYears
ZHENGJi-feng
(SchoolofPoliticsandPublicAdministration,WuhanUniversity,Wuhan430072,HubeiChina)
D621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7.05.0014
2016-12-20
鄭吉峰(1990-),男,湖北省孝感市人,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主要從事政黨與當代中國政治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