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志敏
摘要: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的結合,不僅是利用人際傳播來補充、強化大眾媒介的傳播,而且也有利用大眾傳媒來輔助、擴大個人傳播以檢驗個人傳播和媒介傳播的共同效果。在廣播電視的傳播活動中,越來越多的節(jié)目采取主持人與嘉賓談話方式,或主持人以富有親和力、人性化的講解、訴說的方式向廣大的受眾傳播訊息。這種傳播方式在本質上是大眾傳播,因為它的受眾是為數(shù)眾多的廣播聽眾、電視觀眾或者廣大網(wǎng)友。然而它在某種程度上又具備人際傳播的特點,以這種傳播方式傳播的訊息在編碼時采取的是對話的方式或者是與一個假想方對話的方式進行的。廣播電視人正是通過在電波中、屏幕上、網(wǎng)絡上的“對話”這種人際傳播(或者說類似)的方式來達到大眾傳播的目的。即節(jié)目主持人將所要傳播的信息通過人際對話方式(對話另一方可以是假想方),由大眾媒介發(fā)送給受眾的大眾傳播。
關鍵詞:廣播電視;人際傳播;大眾媒介
這種人際傳播中,節(jié)目主持人是重要的信息載體,通過他(她)對談話話題的引導,節(jié)目的主題和宗旨才得以彰顯。當然,這并沒有否認主持人與嘉賓、現(xiàn)場觀眾心智上和談話中地位的對等。理解了這一模式,理解了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的結合方式,也許有助于我們理解施拉姆“最典型的和最頻繁的傳播格局,是一種擴大了的雙向關系”這一質樸話語之中蘊含的深義。一是這種人際傳播可以增強節(jié)目的親和力,以吸引受眾,提高收聽收視率和點擊率。以往的大眾傳播方式,主持人是以第一人稱播講撰寫的稿件,這類播音員式的主持方式較之“對話式”的主持方式缺乏機動性、親和力,因而被視為“初級主持人”。而“對話”節(jié)目則不同。一方面,主持人作為活生生的人與觀眾聽眾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他們的表情、眼神、動作和聲音都含有一種信息,一種情感,從而拉近了與觀眾聽眾的距離,再加上他們的個性、魅力、風格、才智,使傳播更具人性味兒和“戲劇化”色彩,沒有了程序化的講稿和家長式的說教,對聽眾和觀眾有一種難以形容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對話”節(jié)目有著很強的現(xiàn)場感和傳受互動性,現(xiàn)場的嘉賓、觀眾以及網(wǎng)友與主持人進行的是互動的交流,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場外的觀眾,現(xiàn)場的反饋也部分代表了場外觀眾的反饋,現(xiàn)場的氣氛能感染場外受眾,使得場外觀眾有較強的代入感、參與感。二是促進場內(nèi)外互動的產(chǎn)生。大眾傳播較之人際傳播,由于其自身的傳播機制因素制約,一個突出的弱勢是受眾參與感不強烈,傳播者獲取的受眾反饋少,甚至沒有反饋,這在早期的大眾傳播活動中更是如此。而結合這種人際傳播的大眾傳播能較好地彌補這一缺陷。首先是這種方式能獲得很強的現(xiàn)場反饋,這是毫無疑問的。如前所述,我們可知在現(xiàn)場進行的傳播溝通行為就是人際傳播行為,人際傳播中的反饋是各類傳播中最強也是最及時的;再者,這種方式可以充分激發(fā)場外受眾參與的欲望,促進場外互動。以往的大眾傳播過程中,大眾媒體對受眾的信息傳播往往只是由上而下的缺乏人情味的告知。在這種情況下,受眾對大眾媒體產(chǎn)生一種距離感、陌生感,使得受眾感覺自己只處于被支配地位,對媒體不可能產(chǎn)生影響力。加入人際傳播因素的大眾傳播,使得原來冰冷的廣播電視變得富有感情,它拉近了媒體與受眾的距離,消釋了受眾心中的心理隔膜,使得受眾的反饋有被誘發(fā)的可能。再進一步,現(xiàn)場的談話往往能引起場外受眾的共鳴與興趣,使得大量的反饋成為現(xiàn)實的可能。成功的對話節(jié)目總是能夠激起受眾參與的欲望。三是“個性化”傳播,彰顯節(jié)目特色。加入這種人際傳播方式的大眾傳播,其編碼方式更趨靈活機動。這種人際傳播方式拓寬了傳播者可以表現(xiàn)的舞臺,延展了更為廣闊的思維空間。變化使得彰顯個性成為可能,各種“對話”節(jié)目風格迥然,成為節(jié)目的品牌特色。如有的節(jié)目在詼諧幽默的調侃中透視生活的真諦;有的節(jié)目在深沉莊重的交流中折射深刻哲理,這些品牌特色的凸顯是透過對話互動以及主持人的主持風格而達到的。值得注意的是:節(jié)目欄目化、品牌化是國際廣播電視節(jié)目呈現(xiàn)的新格局。而引導、促成這種大眾傳播中人際傳播產(chǎn)生的主持人成為節(jié)目品牌的重要識別因素。比如人們一提到某節(jié)目就聯(lián)想到其主持人。美國三大電視網(wǎng)的晚間新聞干脆以其主持人姓名來命名。
為了使大眾傳播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必須強化這種人際傳播對大眾傳播的作用。首先,依賴于傳播工具的精密化。只有傳播工具的精密度提高,才可能減少大眾傳播過程中由于機器傳輸?shù)囊蛩囟a(chǎn)生的物理噪音,以保證編碼者聲音、形象的清晰傳播。而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使受眾產(chǎn)生較強的卷入度、參與感。因為主持人實際上是以受眾為對話方進行對話的,而這種對話方又是虛擬的,假想的,主持人面對的是攝像機和麥克風,如果傳播工具和技術不夠精密、先進,受眾就無法在廣播里或電視屏幕上聽到、看到真切的聲音、圖像。自然,主持人哪怕再煽情,也無法形成很有效的傳播,要想獲取受眾的代入感也幾乎是不大可能的了。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在日益發(fā)展的通訊技術、傳播技術使低失真?zhèn)鞑コ蔀槠毡橼厔?,特別是數(shù)字傳輸技術的運用大大確保傳播的效果和質量,從而為這種加入人際傳播因素的大眾傳播產(chǎn)生作用奠定物質基礎。其次,要注重主持人自身素質的提高。信息來源是決定信息信譽的重要因素。美國心理學家所做的一個關于少年犯罪演講傳播效果的實驗也證明了這一點:不同實驗組的聽眾由于被介紹演講者身份的不同而對演講的內(nèi)容產(chǎn)生不同的甚至是迥異的態(tài)度。主持人和嘉賓是大眾媒體中重要的信息載體,信息是通過其言語語言和非言語語言向受眾傳播的。一個優(yōu)秀的主持人或者嘉賓總是一個優(yōu)秀的對話者,他(她)總能以人際傳播的方式,(如代入自己的情感,融入自我的學識,展現(xiàn)自身的魅力),與受眾進行“對話”式的交流。比如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主持人董卿有著飽滿的激情和豐富的語言表達技巧,總是能把詩詞需要表達的情感發(fā)揮的淋漓盡致,為這檔需要播讀大量詩詞作為考題,需要經(jīng)常吟誦詩詞的節(jié)目錦上添花。當嘉賓康震笑談如果有人回答不上題目,那就是“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董卿即興說:“如果答上了,還得了本期擂主,那就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了?。 惫?jié)目組還特別邀請了河南大學教授王立群等深受觀眾喜愛的文化專家適時地對詩詞創(chuàng)作的文化背景進行深入的解讀,賦予了節(jié)目豐厚的文化色彩。
好的主持人和嘉賓對受眾有著很強的、無形的吸引力,從而也使得這種加入人際傳播因素的大眾傳播能達到更佳的效果。在美國一檔節(jié)目收視率下降時,往往采取替換主持人的辦法。NBC經(jīng)理施洛索認為:當節(jié)目不能吸引觀眾注意時,只有一招辦法——替換主持人來提高收視率。一般情況下,這種辦法往往很奏效。另外,應增強場外互動的即時性,大眾傳播的一個較大的弱勢在于其反饋的延時性,大眾傳播編碼時的這種人際傳播因素畢竟是處在大眾傳播環(huán)境之中,其目的和最終形式還是大眾傳播,因而它仍然無法擺脫延時反饋的宿命。而人際傳播的最大特點便是反饋的及時性,這樣一來便形成了一個矛盾,如何解決這個矛盾,以充分發(fā)揮這種人際傳播因素的最大效用呢?關鍵是增強互動的即時性?,F(xiàn)代通訊技術已使得這一設想成為現(xiàn)實并且已經(jīng)被普遍采用。越來越多的節(jié)目采用直播的形式,開設熱線電話,通過微信、微博、客戶端等各種網(wǎng)絡平臺為收聽收看節(jié)目的受眾提供及時的反饋渠道。這樣一來,主持人便能根據(jù)受眾的反饋及時調整自我的主持方式,使其更趨近于人際對話的形式。同樣,主持人不但可以獲取場內(nèi)的及時反饋,而且還可得到場外的信息,擴大了其人際對話的范圍。
在當今社會日益重視“以人為本”的思潮中,人際因素在大眾傳播活動中正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國播音學》
[2]《傳播學概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