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塔
【摘要】《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將“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改為“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這個理念讓我開始審慎地思考,我們的數學教育應該追求什么?如何從“重視知識技能的落實”轉變?yōu)椤爸厝说陌l(fā)展”,如何建立一個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新體系,讓課堂散發(fā)出智慧的光芒和生命的氣息。
【關鍵詞】智慧;課堂;關注;主體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2-0078-01
《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具有廣泛而深刻的含義,是對所有學生在學習數學方面提出的目標,也是對數學教育者提出的要求。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如何關注學生的差異性,有效地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精神,鼓勵和引導不同發(fā)展層次、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學習中去呢?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作了一些嘗試。
一、發(fā)揮數學魅力,關注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
數學本身存在著無限的魅力,數學的美,蘊藏著一種至簡至和的智慧。只要我們善于去發(fā)現和利用,便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比如:北師大版的數學書逐步滲透了一些有趣的奧數思維題。如:《雞兔同籠》《找規(guī)律》《可能性》等這正是數學的魅力。作為數學教師要充分利用有效的課程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激發(fā)他們主動地參與到探索新知的活動中去。
新課程標準提倡課堂要有開放性,每節(jié)課都要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獲,同時也要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如學習“體積與容積”這一課時,我先讓學生把書包放在桌子上。后請同學們雙手摸一摸抽屜,說一說第一次摸的感覺。生:感覺空空的。生:空間很大…再請同學們把書包放入抽屜后再雙手摸一摸,這時又是什么感覺?生:空間變小了。生:抽屜的空間被書包占走了,所以空間變小了……通過先后兩次摸抽屜讓全體學生參與到活動中,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同時也在玩中體會到了“空間的大小”。值得一提的是:在引出“容積的概念”后,馬上有學生提出“老師:“所能容納”是不是指容器一定要裝滿?”生:“老師我知道了,抽屜也有容積,但書包的體積不一定就是抽屜的容積”……。聽完同學們的問題與同學們自己的解答……我情不自禁的笑了……一節(jié)活動課,我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不同的感悟、想法,努力營造融洽、平等的課堂氛圍,有時還故意裝傻,引發(fā)學生的深入思考,為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體會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故能收到不錯的效果——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感悟一個比一個深刻。通過這樣的設計,展現了數學的魅力,打造各層次學生學有所得。
二、巧設數學疑問,鼓勵學生大膽各抒己見
一堂有效又成功的數學課堂,必定是抓住關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課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成功地巧設數學疑問,對促進學生全員參與無疑能起到“神來一筆”的妙效。
如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1/3+1/4 時,我先讓學生用自己的經驗自己理解直接算出得數。結果可想而知:2/7、7/12。此時我向學生猜想“哪個答案才正確?”并允許學生自主自由地充分討論,各抒已見。最后,交流討論一致認同:須先通分,再根據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進行計算。這種方法,就是以新化舊,加以設疑,讓學生的思維躍一躍,主動獲取新知。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在下課時巧設疑問,更會讓數學課堂回味無窮。如“在學習完體積與容積”這一課后,在下課前,我故意提出疑問“一塊橡皮泥,第一次捏成一個球,第二次捏成一個長方體,這時球的體積與長方體體積誰大?這一疑問,無疑是為下節(jié)課教學打下埋伏,更能進一步延伸學生在課后的探索。
三、因材施教,注意練習的適應性
課堂教學中,課堂練習是使學生牢固掌握某種知識或技能的最直接而有效的手段與策略之一。在任何年級中,學生的基礎知識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別。在設計練習時要盡量根據學生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實際,做到優(yōu)生吃得飽,差生吃得了,中生跟得上,下游生去不了。使不同類型的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這樣分層要求的練習,使不同的學生都體驗到練習成功的樂趣。
如,在探索“倍數應用題”后,我設計了這樣一組練習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參與練習。(1)填空:①12里面有___個6.②12是6的___倍。③___的6倍是12.(2)①草地上有12只小雞,小鴨是小雞的2倍,小鴨有多少只?②草地上有12只小雞,小雞是小鴨的2倍,小鴨有多少只?③草地上有12只小雞,小鴨比小雞多2倍,小鴨有多少只?④草地上有12只小雞,小鴨比小雞的2倍多4只,小鴨有多少只?⑤草地上有12只小雞,小雞是比小鴨的2倍多4只,小鴨有多少只?這樣三層練習題就較好地照應了全體學生,允許學生自主自由的選擇任何一道題,使全體學生練有所得,都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四、關注自主探索、拓展探究發(fā)現
思維往往是從人的動作開始的,切斷了活動與思維的聯(lián)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fā)展。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十分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fā)現新知識,理解新知識和掌握新知識。我們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有意識地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留下充足、自主的時間和空間,從而讓學生在學習中有更多選擇的機會。如:“三角形三邊的關系”一課,在教師拋出問題“任意三根小棒一定可以圍成三角形嗎?后,將同桌同學分為兩隊,每隊三根小棒擺三角形,結果藍隊全部在規(guī)定時間內都能擺出一個三角形,而紅隊卻沒辦法。這個時候老師直接宣布藍隊獲勝,紅隊不服地說有貓膩,建議交換三根小棒來擺,結果這個時候藍隊也擺不成,矛盾中說明了不是任意三條線段都能圍成三角形,最后讓學生自己拿出已準備的一些小棒來探究什么情況三條線段能圍成三角形。設計中的細膩之處讓學生在探究中碰出思維的火花,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探究出三角形三邊的關系。
真正的素質教育首先應該是尊重人的教育。只有建立在真正尊重學生、相信學生潛力這樣一種基礎上的數學課,才能讓學生感受數學的樂趣,也才能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才有可能落到了實處。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學生的差異,努力找到平衡點。只有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全員參與學習過程,使不同層次的學生主動學習,真正有效地參與學習過程。在老師搭建的舞臺上,讓學生思維在律動中拔節(jié),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使課堂成為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成為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奇跡、喚醒各自沉睡的潛能的時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