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玉鴻
· 【中圖分類號】G715.1
班主任工作是學校工作的具體分解,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體。班主任則是德育工作第一線的先頭兵,其工作既繁雜,又艱辛。習近平同志在優(yōu)秀青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廣大青年要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yǎng)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jié)合起來,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頭倡導良好社會風氣。要倡導社會文明新風,帶頭學雷鋒,積極參加志愿服務,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熱誠關愛他人,多做扶貧濟困、扶弱助殘的實事好事,以實際行動促進社會進步。事實的確如此,在我們青少年成長的這個社會圈子里,各種消極腐敗現(xiàn)象滋生蔓延屢禁不止。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而他們當中的很多人,由于缺乏鑒別和抵御能力,對其盲目追崇、涉足、模仿。腐蝕甚深。在此情況下,學校教育受到嚴重威脅,陷入舉步維艱的困境之中。
盡管如此,作為學?!獙iT的教育機構(gòu)是無法回避的。只有面對現(xiàn)實,擔負起施教之責,盡其所有,尋找途徑,努力開創(chuàng)學校教育的新局面。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直接承擔者,責任更重。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得教育的實效性,變悲觀為樂觀,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不妨努力實踐“三有”。即:心中有學生;目中有學生;言行中有學生。(以下簡稱“三有”)這是我們在實踐中長期進行嘗試的一點膚淺體會,收到一些較好的效果。在此作一表述,與同行們共同探討。
“三有”的具體含義是:
心中有學生。就是心中裝有學生,要時刻做到急學生所急,想學生所想,全面關心學生,幫助學生的進步,成長;要獻給學生一顆慈母般的心,把學生視作自己的子女,給予無私真誠的愛護;要深入學生,了解學生,做到盡其所能,努力為學生排憂解難;要把對學生的關心、幫助、愛護作為自己日常工作、生活中的重要內(nèi)容。
目中有學生。就是要放下教師的架子,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待學生要平易近人,熱情、和藹、真誠,不分等次與他們交往。教師對所有學生應平等博愛,不要厚此薄彼。更不能以警察的眼光面孔待學生,不能以法官的尺度掂量學生,把學生劃為類別,有意無意傷害學生,而應要心理學家,醫(yī)生的身份與他們溝通,努力醫(yī)治其在心靈上行為上積存的各種疑難病癥。
言行中有學生。就是要在言語和行為兩個方面。教師要慎言謹行。是教師,就無小節(jié),處處事事要育人。即使是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有些現(xiàn)象有看法,為師者只能在心里想,不能流露于言行不。要時時想到為學生做表率,起楷模,做到處處表現(xiàn)出師者應有的人格風范,不要給學生以任何消極的影響,誤人子弟。
我們認為,班主任的心中、目中、言行中是否有學生,是衡量班主任對人民教育事業(yè)忠不忠,對工作負不負責的最好檢驗,也是決定班主任工作成敗的關鍵。班主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感情是基礎,是第一位的。感情不到,說教再多,也會無濟于事。因此,在工作中努力做到:不要以高人一籌的眼光,輕視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言語要友善,不帶刺,不挖苦,不恐嚇;當面不指責,背后也不隨便地議論。當學生有過失時,教師要以“人無完人”?!笆肽軣o過”的古訓應之,進行耐心開導,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處理事情,要做到客觀公正、平等、無私,重事實,講原則,切忌主觀武斷,感情用事。
過去,學生對老師自然地在心底里有一種敬畏心理,他們的心理品質(zhì)也很純正,樸實、厚道。因此,教師在施教中感到輕松愉快,沒有學生和煩惱感,即使有少數(shù)調(diào)皮學生,教師略加批評,也就很快收斂了。他們對老師的施教從來沒有多少厭倦和抵觸情緒,所以,整體的學生工作難度較小。然而現(xiàn)在的學生情況同過去相比則大不一樣了。他們對老師的態(tài)度,看法,不但沒有了昔日的敬畏感,相反的,唯我獨尊,處處表現(xiàn)為出言不遜,狂妄自大,頂撞甚至威脅老師,故意刁難老師的工作,和老師的正面教育公開地反其道而行之者屢見不鮮。所有這些都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班主任在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教師在施教中應具體分析,實事求是。就是說要將其放在社會的大背景下,客觀地分析對待,不能一味地責備學生個人。古人說:人之初,性本善。反映在青年學生身上的這些種種傾向是社會的不良世俗風氣使他們成為這樣的。主要的責任在社會,在我們成年人的身上。故應當從社會風氣中找根源。從成年人身上尋癥結(jié),從源頭上徹底治理污染。
在新的形勢下,班主任要增強時代責任感,忘我工作,銳意進取。對學生的教育,一要采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因勢利導,正面導向。如果我們采取強硬的方法,棒錘猛擊,就只能會出現(xiàn)越擊越暴,失得其反,不僅如此,甚至會有可能釀成大錯。二要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感情,付出更多的心血,獻出更多的愛。要開拓創(chuàng)新,迎難而上,敢于啃硬,勿做縮頭烏龜。
所以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班主任工作做到“三有”更顯得特別的重要,更加富有新的時代意義?!皼]有愛便沒有教育”這是中外教育名家們形成的共識。為什么會有野性十足,性情暴烈的野物經(jīng)過專人馴養(yǎng)以后會逐漸地變得溫順,其野性不復存在,人野兩情達到應合,這是為什么呢?答案很明確,說是因為人向它傾注了愛,以人的情感征服了它。當然前提條件是要付出更多更真誠的愛。實踐使我們知道: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如果不投入更多更真摯的愛,就想獲得教育的成功,是天方夜譚,尤其是在今天!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志士或許都能認可這個事實。
我認為,在實踐中做到“三有”,就是要做到針對教育對象的特點,突出教師的職業(yè)情感,突出教師的人格影響的功效,同時還必須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格地位意識,這兩個方面缺勤一不可。體現(xiàn)學生為本,有兩層含義:一是要突出學生的主體,二是要緊緊圍繞育人這個中心。在實踐中做到“三有”,就是要達到以誠取信,以情感化,把教師的期望和學生的渴求有機地得到融化;就是要變傳統(tǒng)教育為現(xiàn)代教育,建立現(xiàn)代新型師生關系;就是要縮小師生間的距離,達到情感的交融,心靈的相通;就是要徹徹底底改變過去那種,學生不過就是學生,任憑教師隨意擺布,絕對服從,不得有絲毫對立,完全不顧及學生的人格,學生的自尊心,全全家長作風的陳舊教育觀念。
實踐給我們的啟示是:多深入學生,多接近學生,師生間就多份了解,就多份感情的融洽。師生間只要思想通了,感情融洽了,教師的說教就自然被學生吸收了,成才率也就高了,在工作中,只要扎扎實實地落實“三有”,堅定地遵循“三有”,學生就會與你親近,聽你的話,服你的管,樂意地接受你的教育,你就能隨時隨地把學生凝聚在周圍,得心應手地指揮調(diào)度,如愿以償?shù)貙崿F(xiàn)你的意志。反之,就必將成為一盤散沙,各懷其心,各行其道,出現(xiàn)兵不從將,將失去號召力,那樣教育就定成敗局。
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靠青年。中職班主任要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己任,在市場經(jīng)濟的滾滾浪潮中,不斷地提高自身修養(yǎng),排除干擾,堅定地捍衛(wèi)“教育”這一強國富民的基礎偉業(yè),努力做好青年學生的教育工作,培養(yǎng)出更多的世紀創(chuàng)新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