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璽
摘要:所謂心理契約其實是雙方在語言或眼神交流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種內(nèi)在的契約關系。而一旦形成了這種契約關系,雙方則能夠在某一個時間、某一個事件或某一方面達成一種內(nèi)隱的共識與協(xié)議,從而達到共同溝通、約束的效果。而在高校管理過程中,部分高校輔導員也采用該方式對學生進行約束與管理。因此,本文針對心理契約及其在高校運用的特點進行分析,并針對分析結果對如何在高校管理過程中合理運用心理契約展開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心理契約;功效輔導員;學生管理;合理應用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考取水平正隨著國家政策而發(fā)生改變,而我國大學生數(shù)量也因受到國家政策放開的推動而呈現(xiàn)出逐年上升的趨勢。但由于大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師資力量比例嚴重不平等,因此部分高校管理員在管理學生過程中無法直接進行一對一全面輔導。而隨著心理契約被提出,我國部分高校管理員也紛紛通過對心理契約的特點與優(yōu)勢進行分析與總結,利用心理契約對學生進行規(guī)范化、有序化管理,并通過內(nèi)外約束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全面化管理,在提升高校學生整體紀律水平的同時,為進一步提升我國高校學生管理整體水平提供有利條件。
一、心理契約的概念闡釋
心理契約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的心理學家施恩提出來的,它是指在一個組織內(nèi)部的個人將有所奉獻與組織欲望有所獲取之間,以及組織將針對個人期望收獲而有所提供的一種配合。而在實際的管理工作中,雖然心理契約是無形的,但是它卻可以發(fā)揮有形契約無法起到的作用,使組織和個人之間的相互責任得以界定,并使這種約定形式深深存在于成員的內(nèi)心中,組織內(nèi)部成員也會將自己和組織之間的付出與回報有一個明確的認知,從而形成一種非正式的責任體系。
二、高校學生心理契約的內(nèi)容與特點
在高校學生管理的過程中,心理契約可以明確學生和輔導員二者之間的內(nèi)在關系,在雙方的內(nèi)心都能夠形成一種心理約束作用,雖然這種心理契約是一種無形的形式化,是沒有經(jīng)過外在形式表現(xiàn)出來,但是可以在師生之間通過心理暗示來發(fā)揮作用,使雙方都能夠感知自己在心理契約中的權限和義務,并形成基于各自期望的心理契約協(xié)議,從而協(xié)調(diào)二者的權利義務關系。
在心理契約的內(nèi)容上,很多管理心理學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與看法,如肖云提出在學生對學校的心理契約中,可以用現(xiàn)實責任與發(fā)展責任著兩個維度來衡量學生的認知態(tài)度,從而明確學生在學校這一組織內(nèi)部的責任與義務。具體說來,現(xiàn)實責任主要從學生在當前責任出發(fā),明確了學生在當前的學習生活中所必須承擔的責任,是學生對學校必須履行的義務。發(fā)展責任則是針對學校一方而言,它要求學校必須在學生就學期間擔負起對學生的教育任務,能夠?qū)W生的生活和學習負起責任,使全體學生都能夠形成一種未來學習所需要的學習態(tài)度,并能夠?qū)W會學習、學會生活,真正發(fā)揮好學校對學生的教育作用。
此外,高校輔導員在對學生進行管理時應當注意到,心理契約除了具有心理關系中的一般特點,例如內(nèi)隱性、主觀性以及動態(tài)性等,同時也具有一定特殊作用,具體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方面,由于輔導員與學生間并不存在直接的利益關系,因此高校輔導員在對學生進行管理時,其出發(fā)點更多偏向于職業(yè)道德與責任等方面,因此這也表明了心理契約存在一定非經(jīng)濟性特點;另一方面,雖然大學生在校園中只生活短短幾年時間,但由于心理契約能夠不受時間的約束,在學生心理形成長期契約關系,以至于學生在離校后,這種契約心理仍舊能夠綿延至其日后的工作與生活中,因此心理契約具有一定的長效性。
三、心理契約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運用策略
第一,心理契約與規(guī)章制度相互補充,共同關注學生的期望。為了做好高校學生的管理工作,我國高校的管理部門制定了學校的管理規(guī)范和學生的行為準則,這些形式多樣的規(guī)章制度可以對學生起到一種硬性約束的作用,但卻無法在學生的心理上產(chǎn)生良好的作用,多多少少給人一種冷冰冰的感覺,無法體現(xiàn)高校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但是通過心理契約可以拓寬學校的管理路徑,既能夠?qū)崿F(xiàn)學校的管理目標,也能夠使學生在心理上得以認同,從而使雙方之間在核心價值取得一致,滿足了雙方之間的心理期待,期待了很好的管理效能。
第二,利用心理契約形成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不斷增強學校的感召力與凝聚力。在心理契約這一理論體系的指導下,高校在管理過程中將更加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關系,學校會通過一些學生認同的管理方法和激勵措施來滿足學生的心理期望,從而對學生的心理起到一種引導和約束作用,這是一種無形的管理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會起到有形的規(guī)范制度難以達到的效果,使學生能夠更加主動、自覺地遵守學校與學生之間的相互期望,從而使雙方之間的期望相結合,增強了學校的凝聚力與感召力。
第三,在運用心理契約的過程中豐富學生的管理過程體驗,使學生形成主動管理的意識。在運用心理契約的過程中,管理主體能夠得到被管理者的認同,能夠使學生認為學校是處于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來考慮問題的,那么作為學生這一方只有通過自身的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zhì),才能夠滿足學校對自己的心理期望。在這一管理理論下,學生會對自己的發(fā)展前景充滿期望,能夠增強學生的進取心和自信心,也激發(fā)了學生的主動管理意識,使學生在學校管理中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積極地配合和接受學校管理。
四、結語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輔導員在對大學生進行管理時,仍舊存在一定困難,不僅無法全面提升學生心理素質(zhì)水平,同時也無法滿足對所有學生進行有效管理,這對學生日后發(fā)展以及輔導員的日后工作均容易產(chǎn)生一定影響。而隨著心理契約的不斷普及與應用,高校輔導員在對學生進行管理時可充分利用其特點及作用,通過人性化管理進一步展現(xiàn)出學校“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同時能夠?qū)W校管理條例補充的更加全面、完善,通過理性與感性的雙重管理,在增進學生道德觀念與自我約束水平的同時,也能夠進一步提升學校的感召力與凝聚力,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時,也可促進學校堅持走可持續(xù)發(fā)展路線,達到提升我國高校管理水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周波.“微時代”下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創(chuàng)新研究[J].經(jīng)營管理者.2017(13).
[2] 徐勃,宮曉非.學生管理工作中制度化與人性化的有機融合[J].現(xiàn)代交際.2016(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