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艷紅
摘要:學習研究英美文學離不開對英美詩歌的研讀和欣賞。詩歌是一種語言精煉、內(nèi)涵豐富的文學形式,對于大多數(shù)學習者而言,研讀它并不是那么容易。通過近期對于一些詩歌的學習和分析,我個人總結,英美詩歌鑒賞應遵循以下五個步驟:詞匯突破、背景分析、形式韻律探究、意象之美欣賞和個人感悟。
關鍵詞:英美詩歌;二語習得;五步鑒賞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39-0254-02
詩歌不同于其他語言形式,它除了傳達信息,還會激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使讀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進而激發(fā)出讀者的無限想象力。詩歌之所以文筆優(yōu)美,耐人尋味,魅力無限也正源于此。詩就是運用獨特的寫作方式處理文字,而化文字為文學。因此,學習和欣賞詩歌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要有章有法,按部就班。個人感覺,讀詩就像喝功夫茶,需要花時間和心思去體味。下面就讓我們按照步驟來一起走進詩的海洋……
一、詞匯突破
從大學階段學習英美文學時,就感到詩歌特別難,最基本的問題就是看不懂。因為詩歌中的很多詞匯以前見都沒見過。比如拿到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這首詩,一看題目就很頭疼,其中的thee就看不懂,后來讀的詩多了,通過查閱好的工具書、辭典,積累了知識,就慢慢掌握了這些經(jīng)常在詩歌中出現(xiàn)的攔路虎。
Thou=You的主格、Thee=You的賓格、Thy=Your、Thine=Your用在元音前、Methink=It seems to me、Artless=Innocent、Hapless=Unlucky、Haply=Perhaps、Anon=
At once、Erst=Formerly、Quit=leave、Tarry=Remain、
Wrought=Worked、Fare=walk、Clad=Clothed、Wilt=Will、Shalt=Shall、Canst=Can、Dost=Do、Didst=Did、Ere=Before、Albeit=Although。其實這些詞匯,就跟我們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差不多,是歷史遺留問題,掌握了它們在閱讀古代的一些詩歌時就容易多了。還是以這首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為例,題目一下就懂了,譯為“可否把你比作夏天”。所以,讀詩看懂是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這也可以用喝茶來做比較,先把茶泡上,喝到口再說,不管是毛尖還是鐵觀音,先解了渴再說。
二、背景分析
與其他文學形式一樣,詩歌也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chǎn)物,所以,研讀詩歌離不開對詩歌背景和作者的分析。要舉例子,肯定離不開那首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整首詩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就這么兩行,翻譯出來也異常簡單:人群中那些亡魂的臉花瓣,在潮濕的黑色枝頭。拿到這首詩會很迷茫,每個單詞倒是都認識,連在一起卻搞不清作者到底要表達什么。作者龐德1916年在《回憶錄》中曾對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做過這樣的解釋:“三年前在巴黎,我在協(xié)約車站走出了地鐵車廂,突然間,我看到了一個美麗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一個,又看到一個,然后是一個美麗兒童的面孔,然后是一個美麗的女人。那一天,我努力在尋找能表達我的感受的文字,我找不出認為能與之相稱的、或者像那種突發(fā)情感那么可愛的文字。那天晚上,在努力繼續(xù)尋找的時候,我突然找到了表達方式。并不是說我找到了一些文字,而是出現(xiàn)了一個方程式。不是用語言,而是用許多顏色的小斑點……”這種意象的詩,是一個迭加形式(aformofsuper—positition)。即一個概念迭在另一個概念這上。在幾經(jīng)修改之后,龐德寫出了這首被譽為“當代詩歌中最短的杰作”的詩歌。《在地鐵車站》一詩正如龐德在《意象主義幾個“不”》一文中所說的:“意象主義不要用多余的詞,不要用不能揭示什么東西的形容詞,不要沾抽象的邊,不要用裝飾或好的裝飾。”而詩中的“臉龐”和“花瓣”都是具體的,可感知的意象。高度精簡的詩句,有效地表達了詩人的直接印象。因此說,《地鐵車站》充分體現(xiàn)了意象主義的創(chuàng)作原則,象征著意象主義詩歌的高峰。當了解了作者背景和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之后,再把這首詩放在整個社會背景之中,這首詩創(chuàng)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人們都生活在戰(zhàn)爭的威脅和恐慌之中,地鐵車站就是社會的一個縮影,而出現(xiàn)在車站的人們也像幽靈般時隱時現(xiàn),反映出人們在戰(zhàn)爭中的心理狀態(tài)——悲傷、無助和面無生氣。但是,雖然枝頭潮濕黑暗,但卻仍有花瓣掛在上面。暗示我們——雖然社會現(xiàn)狀不那么令人滿意,但希望仍存在于人們的心中。這樣看來,就像一滴水,雖不起眼,但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芒一樣,一首如此短的小詩,意境卻深厚寬廣。這也好比喝茶的第二步,開始了解這種茶的制作工藝及口感特點。
三、形式韻律探究
詩歌之所以是詩歌,與它自身的很多特征有關。詩歌之所以可以加上“歌”這個字,恰恰說明了它在語言特征上,會具備歌曲的某些特征。這就對寫詩的人——詩的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詩人要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既考慮到自己思想的準確表達,同時又要使詩的語言讀起來流暢上口,使人一讀難忘。詩歌的這種音樂之美,要靠韻腳韻律的選擇與安排;要靠語言的精準選擇。詩的節(jié)奏主要依靠虛詞和實詞,是輕音節(jié)和重音節(jié)的排列組合得以實現(xiàn)。格律的基礎是音步,音步是輕重音有規(guī)律地排列組合而形成的。一般有:輕重格和重輕格兩種兩音節(jié)格律,輕輕重格和重輕輕格兩種三音節(jié)格律,重重格格律。格律度量的第二個單位是詩行,詩行里音步的數(shù)量不同,由獨音步到八音步不等。第三是詩節(jié),包括幾個詩行,全詩行內(nèi)格律形式應該一致。選一首詩歌When you are old為例,一起來分析這首詩。從整體分析,這首詩分為三個詩節(jié),每節(jié)四行,每行基本遵循抑揚格五音步格律。另外本詩在節(jié)奏上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跨行連續(xù)。從押韻上看,全詩的尾韻是最常見的單韻,按照abba,cddc,effe押韻。這已進入品茶的第三步,品味茶的口感,感受茶的滋味。
四、意象之美欣賞
我們在研讀一首詩時,會感覺讀起來朗朗上口,這是詩的韻律帶給讀詩人的直接感受,但與此同時,詩中傳達的內(nèi)容還會通過腦神經(jīng),激發(fā)出我們的想象和聯(lián)想。這也是詩的又一顯著特征——意象。提到意象,讀者往往會單純認為是視覺看到的,其實不僅僅是這樣,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多種維度。如果說前三步是閱讀詩歌的客觀步驟,那么從本部分開始,將進入詩歌賞析的主觀部分。前三步無論讀者在學歷,專業(yè),社會經(jīng)歷等方面有何不同,都可以通過查閱資料、工具書和專業(yè)書籍找到一首詩歌的背景資料,作者簡介以及韻律押韻等方面的知識。但從這一步開始,我們進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階段了。
在The Red Wheelbarrow這首詩中,出現(xiàn)了紅色手推車、雨水和白色的小雞。通過這些,有的人看到了雨后清新恬靜的農(nóng)家小院;有的人感受到了農(nóng)耕勞動的辛苦;還有的人體會到了社會的不公。這已進入品茶的冥思階段,這種茶將我們帶入了哪種意境當中。
五、個人感悟
欣賞詩歌如同欣賞一幅名畫一樣,要弄清幾個問題:①這首詩要說明什么?②它是如何來說明的?③這首詩帶給了我們哪些啟示?回答1是理解,回答2、3是評價?;卮?是以藝術完美的標準來衡量的,回答3是以重大意義的標準來衡量的。一首詩的偉大取決于藝術完美與重大意義之積。這已進入品茶的最后一步,茶喝完了,口中心中留下怎樣的回味與感覺。
總之,讀詩如品茶。要想欣賞一首好詩,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驟和方法;而且由于面對同一客觀事物,不同的主觀個體都會有不同的處理信息的方式和方法。本文僅是個人在英語學習中的體會和看法,不當之處還望大家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張伯香.英美文學選讀自學輔導[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2]劉守蘭.英美名詩解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2003.
[3]張鑫友.英美文學史即選讀學習指南[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