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愛明
題目 在爬滿甲骨文的鐘鼎上,有我們祖國童年的靈性;在布滿烽火的長城上,有我們祖國青春的豪放;在綴滿詩歌與科學的大地上,有我們祖國壯年的成熟……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家,叫中國。請以“祖國在我心中”為主題,用演講稿的形式表達你對祖國的愛。要求觀點明確,有感染力和號召力,字數(shù)不少于400字。
(出自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2單元)
所謂演講,就是一個人圍繞一個話題,用講述的方式在公開場合把自己的觀點傳達給別人。因此,在寫《祖國在我心中》演講稿之前,先要搜集有關祖國的資料,然后分門別類整理好,借助材料表達自己的觀點。在表達觀點時,一定要將材料靈活運用到寫作中,這樣寫成的演講稿才更有號召力,更能與讀者產(chǎn)生共鳴。
我想說又不愿說,我也曾看到祖國的孱弱,在圓明園燒焦的廢墟上,我看祖國是一灘血;在鄧世昌勇猛的“致遠艦”上,我看祖國是一團火。但我的祖國沒有沉沒,在亞細亞東部,用寬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將炎黃子孫攬于懷中,用茅草和土磚修復殘缺的歲月,用野菜和稀粥喂養(yǎng)饑餓的生活。中山先生,在黑夜里開始規(guī)劃治國方略;毛澤東,在貧瘠的土地上,支撐民族的血肉與骨骼;鄧小平,把飽經(jīng)滄桑的瞳仁放大,指引多災多難的祖國,從世紀的風雨中神奇地走過!
這段文字雖沒有直接抒發(fā)“我”對祖國的愛,但從字里行間我們能感受到祖國就在小作者心中。文中借助圓明園、鄧世昌、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等具體材料,表達了一個鮮明的觀點:祖國雖歷經(jīng)磨難,但依然堅強。
作者善于組織語言,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使語言生動活潑,讀來朗朗上口,頗有氣勢,很符合演講稿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