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瑩
【摘 要】典史作為地方知縣的屬官,是《聊齋志異》中官吏形象的一類代表。本文從典史這一職位出發(fā),明晰典史在明清的性質(zhì)與主要職能;在這一基礎上,立足文本,闡述《聊齋志異》中蒲松齡筆下典史這一形象的特點。
【關鍵詞】《聊齋志異》;典史
一、典史
典史自元代起始設立,俗稱幕官。嘉靖《蘭陽縣志》卷六載:“按歷代史書,典史之官古未有也,元始置之?!钡涫肥恰叭豪糁L”,“其職專掌公牘,必待其書,然后達于上而完署之,不然則否?!钡涫吩诳h令與佐貳之間,起著非常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明史·職官志》中載:“縣,知縣一人,正七品,縣丞一人,正八品,主簿一人,正九品。其屬,典史一人?!敝h為一縣之長,掌管縣內(nèi)的政事;縣丞、主簿分管糧馬、巡捕之事;典史雖不入官流,但它也作為必備職位在職官志中予以記載。當時在很多地方知縣加典史是最基本的組合。在職能上,由于刑名之事牽涉到大量的文移,加上典史統(tǒng)率諸吏,行事方便,此時典史多以緝拿盜賊為主。但典史僅僅為“群吏之長”,至明代也未曾入官流,其社會地位并無太大變化。
吏員的主要來源有三:僉充、罰充和告納。典史作為從吏役中選拔出來的“群吏之長”,社會地位低下,導致官府給典史的待遇比較差?!睹鲿洹份d:“洪武七年,給天下諸司典吏俸?!闭f明在洪武七年之前,吏員概無俸祿。清代為了打壓吏員,與明代相承,對吏員的待遇更為不佳。事與愿違,由于來源收入的匱乏,典史想盡辦法為自己攫取更多的法外收入,使吏治更加腐敗。
二、《聊齋志異》中的典史形象
由于典史社會地位低下,待遇相對較差,并且他在知縣衙門的各項事務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吏治貪污腐敗等現(xiàn)象常見。蒲松齡處于社會的底層,最直接的接觸到了這個社會腐敗的吏治,并將其反映到《聊齋志異》的作品中。如《伍秋月》中的吏役對身在獄中的伍秋月“撮頤捉履,引為嘲戲”;《梅女》中的典史受五百錢而與小偷串通,逼得梅女自殺等。
《梅女》假借“談狐說鬼”,表達對于封建典史的痛恨與批判。梅女生前,有小偷進入梅宅偷盜,被梅家逮到之后,小偷贈與典史五百錢,使典史誣蔑梅女與小偷私通,梅女聽說后,自殺而死,而后梅氏父母也相繼死去;梅女死后,冤屈沒有得到伸展,于是魂魄居于梅宅久久不能離去;封云亭正值年輕喪偶,寓居于此的時候,與梅女兩相情好,但梅女指出,“陰慘之氣,非但不為君利;若此之為,則生前之垢,西江不可濯矣。會合有時,今日尚未。”并且梅女為封云亭尋得一青樓少婦;其后,典史某在妻室死后,聽聞封云亭與女鬼夜里相交,便企圖尋得一份姻緣,于是造訪封云亭;故事在這里進入高潮,當封云亭將少婦呼出來時,典史發(fā)現(xiàn)是自己已逝的妻子,于是拿碗打少婦,此時,老嫗現(xiàn)身破口大罵并且“以杖擊某”,怒曰:“汝本浙江一無賴賊,買得條烏角帶,鼻骨倒豎矣!汝居官有何黑白?袖有三百錢,便而翁也!神怒人怒,死期已迫。汝父母代哀冥司,愿以愛媳入青樓,代汝償貪債,不知耶?”典史聞之,回家之后夜里便死去了。小說借老嫗之口,表達出作者對于典史為了三五百錢而徇私枉法、顛倒黑白的痛恨。小說中對典史這一形象著墨不多,寥寥幾筆就把一個奸詐腐敗的典史形象刻畫出來;并且作者將采用對比的手法,以梅女與顧氏之凄慘,反襯典史某的殘酷與腐敗。蒲松齡在文末以異史氏之名慨嘆:“官卑者愈貪,其常情然乎?三百誣奸,夜氣之牿亡盡矣。奪嘉偶,入青樓,卒用暴死。吁!可畏哉!”他憤怒地批判著這個社會吏治的黑暗,與元雜劇等不同的是,他認識到了整個社會的黑暗腐敗,他沒有將懲治社會黑暗的任務交給清官,而是寄托給天地,寄托給鬼神。小說中,愛情與復仇貫穿其中,并且作者有意擴大愛情的主題,這也顯示了清代嚴格的“文字獄”環(huán)境下,蒲松齡在創(chuàng)作中的忌憚。
蒲松齡在對這類形象的創(chuàng)作中,運用了較多的藝術手法。如反襯、對比、以夢寫真、以物寫人等寓言化的批判方式?!睹放分幸悦放皖櫴系谋瘧K命運,刻畫典史某的貪婪腐敗。
關照文本來看,他看透了這個社會吏治的腐敗,但是他對這個社會依然是抱有希望的。他在文本中,依然堅信小人會被懲治,如《梅女》中典史暴死。蒲松齡沒有超越這個社會的局限,他的辛辣批判只是在封建沉悶統(tǒng)治下的一聲悶吼,他無法做到揭竿而起。即使在他的文字世界里,他也不能肆無忌憚地表達對這個社會的不滿。他只能通過手頭上的筆,將他的孤憤與批判通過含蓄委婉的方式表達出來,他只能通過典型化的藝術手法,予以辛辣的諷刺和有力的鞭撻來反映歷史的真實,從而讓世人認清社會現(xiàn)實,讓后人知道這個社會有多黑暗。
參考文獻:
[1]蒲松齡.《(全新注本)聊齋志異》.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
[2]何朝暉.《明代縣政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3]張德澤.《清代國家機關考略》.故宮出版社,2012年.
[4]馬瑞芳.《蒲松齡評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
[5]袁世碩,徐仲偉.《蒲松齡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