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當前福建省水利投融資機制改革存在的主要瓶頸,從積極發(fā)展多元化PPP項目融資模式,建立投資激勵機制和風險分擔機制,完善水利項目投資補償機制等角度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水利建設 投融資機制 福建省
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fā)展的決定》首次將水利改革發(fā)展提升至關系經濟安全、生態(tài)安全和國家安全的戰(zhàn)略高度。2016年3月,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十三五”規(guī)劃綱要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放寬基礎設施市場準入限制,完善財政資金投資模式,采取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等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建設運營,加快了水利投融資機制改革的步伐。投融資機制是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核心,對解決水利產業(yè)資金瓶頸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由于福建省洪澇臺風災害頻繁、水土流失嚴重、水利投入歷史欠賬較多等特殊的省情水情,水利產業(yè)資金供需矛盾日益面臨深層次問題,從而導致福建省水利建設資金需求與水利產業(yè)發(fā)展嚴重失調[1]。因此,深入剖析福建省水利投融資存在的主要問題,積極探索水利投融資機制改革的有效路徑,有助于提高水利產業(yè)公共服務水平,實現(xiàn)福建省水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
一、福建省水利投融資概況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福建省水利投融資概況
“十二五”期間,水利投資方面,全省累計完成水利投資1153億元,是“十一五”的4倍,累計完成水庫、引調水、防洪防潮、流域綜合治理等4類重大水利項目447個,是福建省水利投入最多、建設規(guī)模最大、惠及面最廣、成效最為明顯的時期[2]。水利融資方面,除積極爭取中央專項資金外,成立了省水投集團和4個設區(qū)市級、16個縣級水利融資平臺,并積極探索TOT(移交-經營-移交)、BOT(建設-運營-移交)、BOO(建設-擁有-運營)、PPP等融資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水利建設。2015年福建省完成水利投資333億元,同比增長32%,其中重大水利項目384個,完成投資226億元,同比增長51%。
(二)福建省水利投融資存在的主要問題
1.政企權責模糊,政府行政干預過多。隨著水利市場化改革深入推進,社會資本參與水利建設的力度不斷加大,由于計劃經濟體制下水利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運營與管理均由政府主導,地方政府對社會資本的進入有所顧忌,水利工程項目在建設、運營上未能脫離政府主導的建管模式,存在委托代理問題。加之,項目主體(政府、項目公司與投資者)權責不明確,水利廳、住建廳、環(huán)保廳等省級部門財權、事權模糊,造成“政出多門、多龍管水”。如福州城市內河由水利、市政等十幾個部門多頭管理,主體事權不明確,造成水利部門難以有效監(jiān)管城建開發(fā)項目對城市防洪排澇的影響。
2.投資結構不合理,社會資本比重偏低。福建水利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中央和地方兩級財政投入,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參與度不高,債券籌資利用率嚴重不足。與同時期的其他兄弟省份相比,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的比重明顯偏低。如2014年,福建省完成的水利投資74億元中,國內貸款2.39億元,企業(yè)和私人投資1.62億元,分別占比3.23%和2.19%,同期,浙江省的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占比則分別高達15.95%和4.1%。
3.各縣(市)融資平臺融資模式單一,造血能力不足。福建省水利建設資金主要依托各縣市水利融資平臺實現(xiàn)融資,其融資渠道主要來源于政府專項撥款、政策性銀行貸款及其它債權性貸款,對社會資本的吸引力度不足,融資平臺“造血”功能亟待增強。目前,福建省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水利建設的融資模式主要集中于BOT模式和BOO模式,融資模式較為單一,相較歐美發(fā)達國家和國內部分先進省市多元化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融資模式,運行成效不明顯,難以有效調動社會資本參與水利建設的積極性。
二、推進福建省水利投融資機制改革的對策建議
由于水利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基礎性、戰(zhàn)略性,水利建設資金主要以政府為供給主體。但水利同時具備很強的外部性,政府單一投入模式存在“免費搭便車”問題,從而致使市場失靈。因此,水利投融資機制改革不僅要繼續(xù)以政府為主導,同時也要發(fā)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诟=ㄊ√厥獾氖∏?、水情,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積極發(fā)展多元化PPP項目融資模式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要積極發(fā)展多元化PPP項目融資方式,對新建項目可根據(jù)項目不同類別采用“TOT+BOT+BOO”、“TOT+BOT”“TOT+BOO”等PPP模式,對已建項目由專業(yè)PPP項目公司通過項目重組、轉讓、租賃等方式在原有基礎上植入PPP模式。明確現(xiàn)有水庫、水電站以及其他水利工程設施的所有權與經營權,清產核資、盤活水利資產,通過股份制、拍賣等方式以整合優(yōu)質資產作為突破口,打造產業(yè)特色鮮明、支撐作用明顯的水務產業(yè)鏈,實現(xiàn)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由“輸血”功能向“造血”功能轉變[3]。
(二)建立投資激勵機制和風險分擔機制
充分發(fā)揮政府引導作用,通過放寬市場準入條件,消除各種隱性壁壘,創(chuàng)建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guī)則平等的投資軟環(huán)境。同時,政府與政策性金融機構要為參與防洪排澇、內河整治、中小河流治理等準公益性項目建設的社會資本提供財政貼息、貸款利率、貸款期限及貸款額度等方面的優(yōu)惠。建立完善風險分擔機制,明確政府與企業(yè)的責任邊界,原則上,項目融資、建設、運營、管理風險由企業(yè)負責,政策、規(guī)劃、法律風險由政府負責,而融資、項目審批通過、自然不可抗力(洪澇、臺風、地震等)風險則由雙方共同承擔。
(三)完善水利項目投資補償機制
根據(jù)項目的不同類別實行差別化貸款政策,對準公益性項目適當延長貸款期限、財政貼息期限并給予利率優(yōu)惠,對經營性項目可根據(jù)項目預期收益率情況,提供短期信用貸款或適當增加貸款額度,對積極通過籌資籌勞方式開展農田水利建設的村民個人、村組集體以及農民用水戶協(xié)會實行多干多補、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的補償制度。探索財政、稅收征收的部分堤防維護費、縣(市)水利建設資金、水資源費、發(fā)電等預期收益作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向金融機構貸款的還款來源,彌補各級財政對水利基建項目的缺口資金,為地方水利建設提供必要的資金保障。
參考文獻
[1]丘水林.福建省水利投融資機制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20(2):34-39.
[2]尤猛軍.搶抓機遇 開拓創(chuàng)新 為福建科學發(fā)展跨越發(fā)展提供強力水利支撐[J].中國水利,2015(24):73-74.
[3]黃雄艷.湖南省水利行業(yè)投融資方式探討[J].經濟地理,2013,33(06):124.
作者簡介:朱夢子(1992-),女,河南項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經商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