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炎坤
【摘 要】本文針對機械能守恒定律這一高中物理學習中的重點與難點,闡述通過情景導入、演示實驗、小組討論、拓展延伸突破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的策略,以期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深刻理解與吸收課堂知識。
【關鍵詞】高中物理 機械能守恒 演示實驗 合作探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6B-0132-02
機械能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學習中的重點與難點,這一定律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是學生考試中的必考考點。因此教師應當有重點、有效率地開展教學,引導學生熟練地掌握并運用這部分知識。本文以高中物理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學為對象,提出幾點教學建議。
一、情境導入,激發(fā)興趣
情境教學法是一種教師有目的性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感情色彩、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場景的方法,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教師在機械能守恒定律這部分知識教學中,可以創(chuàng)設合適的情景進行新課導入,以喚起學生的求知欲。
筆者在機械能守恒定律教學中,首先向?qū)W生提問:“大家有沒有蕩過秋千呢?有沒有玩過過山車呢?”通過這樣的提問,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大家都熱烈地響應問題,并且分享自己的體驗,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接下來筆者向?qū)W生展示蕩秋千、過山車的視頻,并向?qū)W生提問道:“為什么蕩秋千的人與玩過山車的人到達最高點后,雖然沒有給力,讓它自由擺動,可是它卻又能再次到達最高點,這是為什么呢?”學生開始思考與討論這一問題。筆者將上述的運動過程簡化為單擺模型,引導學生進行物理分析。大部分同學雖然經(jīng)過思考與計算后,得到結果,但并沒有得出明確的答案。有少數(shù)預習過教材的同學回答是因為機械能守恒。這時候筆者緊接著說道:“沒錯,這一現(xiàn)象能用我們將要學習的機械能守恒定律來解答,現(xiàn)在我們來進行新課學習——機械能守恒定律?!痹诖斯P者并沒有直接將答案告訴學生,而是選擇等學生學習完機械能守恒定律后再次回顧這一問題。這樣更加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學生帶著問題去聽課,提高學習的效率。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筆者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導入新課,促進學生產(chǎn)生了探究學習的熱情與濃厚興趣,為后續(xù)教學活動的高效進行打下伏筆。
二、演示實驗,合作探究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通過開展物理實驗,能夠有效加深學生的理解與記憶,更好地吸收物理知識。在機械能守恒的教學中,開展物理實驗是有力的教學手段之一,教師應當好好地加以利用,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
在課堂上,教師導入新課后就可以直接進行機械能守恒的演示實驗。筆者用細線的一端綁住一個小鋼球,將細線的另一端固定在黑板的上部,手拿住小鋼球把細線拉直,將小鋼球拉到一定高度的 A 點,然后釋放小鋼球,使其在黑板上的同一平面內(nèi)來回擺動。通過觀察實驗現(xiàn)象,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小鋼球總是能擺動到與 A 點等高的一點 B。如果在黑板某點固定一個障礙物擋住細線,小鋼球的運動軌跡就發(fā)生變化,可是仍能擺動到與 A 等高的點 C 處。進行演示實驗后,筆者向?qū)W生提問道:“在實驗中,小鋼球受什么力呢?這些力做功情況如何呢?這一過程中能量發(fā)生怎樣的轉(zhuǎn)化呢?”然后與學生共同探究這些問題,最終得出結論。在實驗中,小球受到了重力與拉力的作用,但只有重力做功,拉力不做功;當小球上擺時重力做負功,動能轉(zhuǎn)化為重力勢能;當小球下擺時,重力做正功,重力勢能轉(zhuǎn)化為動能。小球從最高點到最低點的來回運動過程中,動能與重力勢能相互轉(zhuǎn)化,而小球最后總是能回到相同的高度,說明重力勢能與動能的和不變,機械能守恒。然后筆者與學生進行定量分析,小球從 A 點到 B 點,應用動能定理,而 ,因此可以得到 ,移項可以得到 ,即 EA=EB,機械能守恒。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筆者通過演示實驗,引導學生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從而發(fā)現(xiàn)機械能守恒的規(guī)律,加深學生的記憶和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小組討論,分析歸納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diào)要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與創(chuàng)新能力,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由此可見,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自主去探索知識,通過小組討論等形式,使學生主動構建知識,提高自身物理素養(yǎng)。
比如,完成上述演示實驗后,分析認為小鋼球在運動過程中只受到重力和細線的拉力的作用,事實是不是這樣呢?其實不然,小鋼球在運動過程中還受到空氣阻力的作用,只是這個空氣阻力與重力和細線拉力相比,太小太小,可以忽略不計,所以可以認為小鋼球在運動過程中沒有空氣阻力。在沒有空氣阻力作用這個條件下,通過推導得出機械能守恒定律。為了加深學生對機械能守恒的條件的認識,筆者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筆者對學生說:“假如考慮空氣阻力的影響,那么小球從靜止到下落的過程中,機械能是否守恒呢?”提出問題后學生開始進行思考、分析與小組討論。借鑒上述演示實驗定量分析的推導方法,學生得出了如下的計算過程:小球從 A 點下落到 B 點,根據(jù)動能定理得到,移項得到即 E2=E1+Wf,由于 E2-E1=Wf,顯然機械能并不守恒。學生通過自己探究,得出了正確的答案。筆者緊接著提問道:“如果想要機械能守恒,需要滿足什么條件呢?”學生開始歸納機械能守恒的條件,在筆者的引導、提示與大家的激烈討論下,學生得出了物體只有在重力做功的情況下才滿足機械能守恒,當存在空氣阻力、摩擦力這樣的外力對物體做功時是不滿足機械能守恒的條件的。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筆者并沒有直接灌輸給學生機械能守恒需要滿足的條件,而是讓學生合作探究,主動去獲取知識,積極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高效地完成了教學目標,提高了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
四、拓展延伸,鞏固提升
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是教學中一項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通過拓展延伸,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綜合問題,能夠有效地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提升綜合素養(yǎng),鞏固知識,提升能力。
筆者講解完機械能能守恒的相關內(nèi)容后,首先對知識進行了梳理、歸納與總結,使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接下來筆者進行知識拓展延伸,首先,引導學生對小球與彈簧組成的系統(tǒng)進行分析,得到了“物體在只受彈力做功的情況下機械能守恒”這一結論。然后讓學生進行相關習題的練習。如:
水平地面上有一個質(zhì)量為 1 mg 的物體固定在一個彈性系數(shù)為 100 N/m 的壓縮輕質(zhì)彈簧的一端,彈簧為原長,彈簧另一端固定在墻上。將小球向墻的方向移動 6 m,彈簧為壓縮狀態(tài),放開彈簧后,彈簧恢復原長后的速度為多大?
學生運用機械能守恒定律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與計算。大部分同學得出了正確的答案:壓縮后的彈性勢能,當彈簧恢復為原長時,彈性勢能變?yōu)?0,所有的彈性勢能轉(zhuǎn)化為小球的動能,所以,解得小球速度 v 為 60 m/s。與此同時,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在解題中容易出現(xiàn)的錯誤,比如學生容易忽略零勢能面的選取,沒有選擇同一的勢能零點等,筆者對這些易錯處進行了強調(diào)與針對性地練習學生。通過進行相關習題的訓練,學生進一步深化了對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與應用。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筆者通過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加強了學生對機械能守恒定律守恒的理解和掌握,學生也對機械能守恒的條件有了一個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認識,達到了教學目的。
通過情景導入、演示實驗、小組討論、拓展延伸等教學策略,能夠突破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深刻理解與吸收課堂知識??傊?,教師在教學中應當不斷摸索與嘗試好的教學模式與方法,不斷提升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