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分享:現(xiàn)代高考實用類閱讀中,能夠透過材料的外衣,透視人物的品質(zhì)和精神,進而解讀材料的內(nèi)涵非常重要,學(xué)習(xí)就是修煉一顆好心。有態(tài)度才會有角度,有思路才會有出路,“土辦法”不一定不是好辦法,經(jīng)典是用心做成的,是一種執(zhí)著的精神凝結(jié)而成的作品。這顆心勇敢、踏實、會思辨,擁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楊潔導(dǎo)演,用自己的行動和作品,向我們展示了她的秘密。(特約教師:山東省東營市第二中學(xué) 邵長城)
《西游記》的鏡頭有各種角度變化,是由幾臺攝像機完成的?一臺!不但是一臺,還是臺里最老舊的一臺300P攝像機。攝像師每次聚焦,都要費相當?shù)膭?。不仔細,畫面就會“虛”?/p>
我們的錄像機是一寸機。攝像機和錄像機是分體的,非常笨重,需要幾個人背著。攝像機只有一個三腳架!要論它的角度,只能平視,但我們什么都沒有:沒有長焦距,沒有移動軌,沒有升降機,更莫談什么斯坦尼康搖臂設(shè)備。我們畫面的角度變化,完全是依靠攝像師對這一臺機器的掌握控制和大家的力量。
我們拍攝鎮(zhèn)元大仙上天,眾道士送出觀門的那個鏡頭。我想要一個由俯視到仰視的角度變化,攝像師想出了個土辦法:用一塊長長的板子搭在大門口二樓的房檐上,又把一個結(jié)實的竹椅當成升降座,攝像師坐在上面。竹椅上有一根繩子,穿過一根拴在二樓房梁上的滑輪。負責(zé)拉繩子的七八個人在二樓上一個狹窄的過道里,但過道不夠長,只能兩班人倒騰著拉,這樣步伐和力氣就不容易均勻,忽快忽慢,和眾道士的節(jié)奏合不上。搞了許多遍,花了大半天工夫,這個只有幾秒鐘的鏡頭才算拍成。這個實驗,恐怕是絕無僅有的。
再如,在張家界拍攝《三打白骨精》時,孫悟空被唐僧的緊箍咒搞得頭暈眼花,天旋地轉(zhuǎn)。拍這個鏡頭時,一個角度讓孫悟空捂著頭,原地打轉(zhuǎn),幾個人扛著個梯子,攝像師趴在梯子上俯拍孫悟空。孫悟空和扛梯子的人同時轉(zhuǎn)動:孫悟空是順時針轉(zhuǎn),攝像師是逆時針轉(zhuǎn)。
另一個角度是孫悟空暈頭轉(zhuǎn)向的主觀鏡頭:由攝像師仰躺在一塊三合板上,幾個人拉住三合板的四角推磨一樣轉(zhuǎn)著圈跑,造成孫悟空眩暈的效果。拍完,攝像師也暈頭轉(zhuǎn)向了。
還有,九寨溝里的珍珠灘上,有好幾層瀑布,非常壯觀。要在這里拍攝孫悟空和蜈蚣精在瀑布下面的水中開打。表演的環(huán)境是很險峻的:瀑布下面是冰冷的雪水,水的深度沒準,沖擊力也很大,一不小心,就會被急流卷走。攝像師又提出:要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拍攝俯角鏡頭!這是一個大膽的想法:演員在下層瀑布的水中打,攝像師在上面一層瀑布拍。為了攝像師不掉到瀑布下面去,身后有一個人抱住他的腰。但是不靠邊就拍不到演員,他就盡量地往邊上走,還向下面喊著:“動作快點!快點!”
但是他們怎么快得了?水下的地面不平,深淺不一樣,演員的腳有時夠不著地。衣服濕透了,十分笨重,連走一步都很難!攝像師為了更好地拍到演員,情不自禁地向瀑布邊上靠。大家都喊起來:“別走啦!到邊上啦!”身邊的人使勁把他拽住,但是萬一滑倒,一個人的力量哪里拽得住!也許會兩個人一塊掉下去。這個鏡頭總算完成了:演員在瀑布的水里開打很危險,攝像師和助手的危險,也不在他們之下!
這就是雖然只有一臺攝像機,角度還能夠變化的原因。例子還有很多,像用兩個人推動的自行車來代替移動軌;攝像師爬到高大的如來佛像的肩膀上,拍攝唐僧師徒參拜佛像的鏡頭……我就不再一一列舉了。
總之,這就是我們用一臺攝像機能夠拍出各種角度的秘密!這都是土得掉渣的“辦法”,但在那時,在什么都沒有的條件下,難道還能有別的辦法嗎?
(小橋流水摘自《敢問路在何方》)
意林繪閱讀2017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