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瑛
害怕別人走進自己的課堂。按理說,今年已經是我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第五個年頭了,早就沒有了第一次上課的忐忑無措,可當在青年教師讀書班開班儀式上,班主任提到要聽每個學員的課時,我著實緊張了一把,內心自然是期待的,期待老師的指點提升,可又是惶恐的,生怕自己的課堂還是一如既往的糟糕。但是,如果我止步于擔憂,那問題依然是問題,迷霧終究會擋住前進的腳步。
我總認為課堂上的教者應有巧妙流暢的組織能力,恰到好處的點評,旁征博引的氣勢,這便是成功的。假使一節(jié)課下來,教者沒有體會到酣暢淋漓的感覺,那這課定然不是一節(jié)好課。所以在我的課堂上,自己的喋喋不休占據主導,孩子們聽是聽了,但我不能欺騙自己,我并未抓住每個孩子的注意點,至少還有一部分學生游離在我的課堂之外。除了在課堂上總喜歡處于掌控位置之外,我還有一個致命的短處——害怕朗讀,害怕指導朗讀,朗讀部分總會被我劃在課堂之外。因此,課前預習時要求孩子們先自讀課文8遍,繼而早讀課我來領讀一遍,這便是我的朗讀指導了,可想而知,我們班的整體朗讀水平自然不盡如人意。該怎么辦呢?
自己不會,那只有學習。發(fā)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所以每次但凡語文組內聽課,我總是特別關注老師們的朗讀部分:由字到詞到句再到段的練習;多種形式的讀,如賽讀、師生合作讀、分角色讀。回到自己的課堂,我試圖改變,卻始終抓不住要領,雖也帶著孩子們展開朗讀,但我知道在朗讀的路上,我依然舉步維艱。有時甚至特別希望有人能給自己進行一次專業(yè)的訓練。直到《朗讀者》的出現,才讓我眼前一亮,我和孩子們把節(jié)目帶到了教室。我本想要求他們看完節(jié)目之后談談感想,但看著孩子們投入專注的眼神,在節(jié)目結束之后,我改變主意,只問了一句:“你們有沒有被感動?”毋庸置疑,孩子們的眼神已經說明了一切。為什么呢?一位學生說:“我發(fā)現朗讀者朗讀的內容都和他們有著聯系?!贝_實,這不僅是學生們發(fā)現的,也是孩子們和朗讀者告訴我的:只要讀出你自己,你就是最好的朗讀者。說穿了,我之所以害怕指導朗讀,問題就出在我未曾把自己送入文本中去,總是試圖通過自己的文本解讀,讓孩子們不僅得到文本知識,還能感受到文本情感,殊不知,在我錯誤的思維中已經忽略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忽略了對學生言語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的語文課堂除了咬文嚼字,我們又能得到什么?一堂課設置那么多問題,孩子們就算解決了,對他們來說語文還是美的享受嗎?
“請大家美美地朗讀”,但美美二字包含太多,沒有前期的朗讀,何來美美之說?正如最近聽課時,班主任提到的初讀文本,不需要提出問題,提出問題反而會給學生增加負擔。是啊,直接感知文字,那才是與文字的唯美相遇。忽而讓我想到前段時間,學校組織學生參加清明祭掃活動,身體原因,我并未隨行,孩子們回來后,一個個迫不及待地詢問我:“老師,要寫作文嗎?其他班都要求寫作文了?!薄安恍枰??!焙⒆觽儾桓蚁嘈诺氐纱笱劬?,似乎在說:“這么好?”我不主張讓孩子帶著寫作文的意識去參加活動,起碼我覺得會壞了“行走”的樂趣。因此,在班上我雖未要求孩子們每天寫日記,但每天都能收到孩子們的數量不等的微日記本。
朗讀應該純粹,哪怕《朗讀者》中,有些人的普通話并不是特別標準,但這并不影響他們真情實感的流露。讀出自己,讀得純粹,所以課堂上我稍稍做了一些改變,我多次范讀,范讀句子,范讀課文,組織孩子們一個個到前面領讀,我自知范讀本領還是不足,所以私下我只能多練,“教,然后知不足”,只是改變得晚了些。
朗讀應該純粹,課堂也該純粹。
少提些問題,少做些講解。多讓孩子們參與,多讓學習有效發(fā)生。就從純粹開始,純粹地與文字相遇,純粹地朗讀,讓課堂變得干凈一些,孩子們也能學得輕松自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