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
【摘 要】本文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視野,論述朗讀素養(yǎng)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之一,語文教師應從意識上引導學生重視朗讀,在行動上做學生的榜樣,并加強對學生的朗讀指導,激勵學生大聲朗讀,從而增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達到強化語文基本功和提高語文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語文教學 核心素養(yǎng) 大聲朗讀 指導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6B-0099-02
朗讀,是語文傳統(tǒng)的教法。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些流傳千古的名言,總結了古人寶貴的治學經(jīng)驗,包含著我國傳統(tǒng)語文教法的精髓。時至今日,這一傳統(tǒng)教法仍是語文教學取勝的一大法寶。
朗讀是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再創(chuàng)造性的語言活動,是一種口頭語言。所謂大聲朗讀就是在早晚讀中學生放開聲音響亮地朗讀學科有關內容。大聲朗讀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也是提高閱讀鑒賞能力、調動學習積極性、學好知識的重要途徑。筆者在平時十分注重在早晚讀指導學生開聲讀書,以強化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和提高語文能力。
一、從意識上引導學生重視朗讀
梁實秋說:“詩不僅供閱讀,還要發(fā)出聲音來吟,而且要拉長聲音來詠,這樣才能陶冶性情?!币髟?,實際即朗讀也。朗讀是把書面上的無聲語言轉化為更能表情達意的有聲語言。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就朗讀問題作出了精辟的論述:“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yǎng)、語感?!痹诮虒W中,筆者專門向學生強調了朗讀的重要性。首先,向學生指出:當你開聲朗讀時,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聽到的聲音,同時達到人的中樞神經(jīng),可以增加對大腦皮層的刺激,大大強化對語感對象課文的理解。其次,筆者以往屆考取理想大學的師兄學姐作為例子,指出他們在早晚讀中大聲朗讀,由過去的自卑、膽怯變?yōu)樽孕糯笤?,成績突躍,考取理想大學。比如一位師兄在經(jīng)驗介紹中講:“要成功,就要開聲讀書,讀出自信,讀出成功。”這樣發(fā)生在身邊的事例,無疑是學生最好的榜樣。
同時,筆者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以下信息:有關最新醫(yī)學證明,人在大聲朗讀時,副交感神經(jīng)會加強工作,大腦得到放松,心情也就爽快了。健康學家認為:朗誦猶如“健身體操”,可使大腦皮層的抑制和興奮過程達到相對平衡,血流量及神經(jīng)功能的調節(jié)處于良好狀態(tài);朗誦有如唱歌,能增加肺活量,使全身通暢,有怡情養(yǎng)性的獨特作用;朗誦還是一種“思維體操”,是人們“向上思想”的精神動力,大聲朗讀,可以培養(yǎng)語感,加深印象,提高理解,產生自信,體驗成功。
在班級中,筆者讓每個學生用一張紙片寫出如下的話:“我要開聲讀書,我要大聲讀書,讀出信心,讀出干勁,讀出成功!”然后把它張貼到書桌面上,每次語文早晚讀他們先異口同聲地喊出口號來,讓他們精神大振。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名句,是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之一,《考試大綱》中列入了“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內容。因此,高中生的早晚讀更應抓到實處。
二、從行動上老師做好學生的榜樣
朗讀,是語文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功。在指導學生朗讀過程中,教師的“范讀”是必不可少的。老師的示范、學生的聽辨,由扶到放,循序漸進,才能水到渠成,哪些地方讀得緊湊,哪些地方要舒緩,哪些地方要停頓,朗讀中的抑揚頓挫等問題老師都要悉心指導。
在教學中,筆者一直嚴格要求自己讀范文,大聲讀,抑揚頓挫地讀,聲情并茂地讀,這樣才能吸引學生,才能扣人心弦,達到更佳的教學效果,實現(xiàn)新課改中的教育目的。
老師聲情并茂的范讀,具有巨大的言語感染力量,學生在用感官感知作品之時,同樣用心靈在感受作品,從而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例如,筆者在上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時,以慷慨激越的情調,把學生帶入那“洶涌大江”的境界。在范讀毛澤東《沁園春·長沙》中“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時,以滿腔熱情和鏗鏘有力的語調,讓學生領悟到毛澤東博大的胸懷和昂揚的革命精神。在范讀徐志摩《再別康橋》中“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時,以舒緩優(yōu)美的語調,把優(yōu)美而略帶傷感的語言作深情的吟唱,讓學生產生這樣的感覺:怎一個“美”字了得!正是老師在這種或激昂或委婉的美讀過程中,讓學生在“目視其文,耳醉其音”之時,不知不覺“心同其情”。這樣,朗讀比單純地講解分析更能使人體察入微、感人至深。
三、在指導中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
葉圣陶先生指出:“中學里往往不注意讀語文,隨口念一遍,就算是讀了,發(fā)音不講究,語調不揣摩,更不用說表達出邏輯關系,付出神情意態(tài)了。這是不能容忍的。”這樣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這就需要老師作出正確的引導。其中重要方面包括停連、重音、語氣、語調。它們各有側重,互相區(qū)別,又具有共性,是朗讀聲音形式的支柱。
(一)停連。停頓和連接是指語流中聲音的中斷和延續(xù)。停頓的目的主要是讓聽者聽懂句子中的關鍵詞語,加重感情色彩,給人以強烈的印象。(下轉第107頁)(上接第99頁)停頓是口語中的標點符號,有長短不同的停頓,句子層次的關系也就清楚了。有人說,停連是朗讀的“王牌”和“支柱”,可見它在朗讀中的重要性。在朗讀中,連到好處,停在妙處,就會使文章組織嚴密,感情奔放,語言推進,意思連貫,造成聲音更強的流動。
(二)重音。重音是指語句中為了表情達意需要著重強調的詞和詞組。同一句話,重音不同,就能傳達出不同的語意。至于重音落在哪個主要的詞或短語上,要根據(jù)句子的意思并聯(lián)系上下文來決定。例如在指導學生朗讀毛澤東詞《沁園春·長沙》時,“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中的“看”要讀重音,因為詩人站在橘子洲頭,所見到的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看”起到總領作用。在朗讀中,讀重音時,突出其統(tǒng)領的效果。
(三)語氣語調。每一句話都有特定的語氣,不同的語調來表達,語氣的聲音形式的就是語調,語調是語句在具體的感情支配下所形成的聲音高低、升降、曲折變化的形式。語氣語調能表現(xiàn)出聲音的輕重強弱、語流的停連快慢,節(jié)奏的緩急起伏,具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是傳情達意的核心手段。在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一詩中,指導學生循著文章的優(yōu)美、生動、凝練的語言,充分運用適當?shù)恼Z氣語調,展現(xiàn)文章的意境和情韻。詩中從不同角度揭示“我”與祖國的血肉聯(lián)系,是發(fā)自詩人肺腑的心聲,感情熱烈而深沉。開頭句“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數(shù)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闭Z調深沉,低音緩慢,把回溯祖國數(shù)百年來貧困、落后狀態(tài)表現(xiàn)出來。當全詩結束句“——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中的后一個“祖國”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凝聚點,聲音形式的制高點,在朗讀時,要調動各種因素和手段沿著語音鏈條像“祖國”這一凝聚點推進。這樣的朗讀,不僅抒發(fā)了強烈、深沉、激昂的愛國之情,而且使詩的主題更鮮明地展現(xiàn)出來。
老師有意識地引導朗讀,讓學生知道怎樣“讀”,并在“讀”的過程中加強了對課文的透徹理解和體會。其中包括音、形、義的全面感知以及深層意義的領悟。這樣,學生的語文理解能力、文學欣賞能力、思維想象能力都會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張志公說:“使學生養(yǎng)成大聲朗讀的習慣,朗讀得多了,優(yōu)秀作品中經(jīng)過加工錘煉的語言會跟自己的口頭語言溝通起來,豐富自己的口頭語言,養(yǎng)成良好的語言習慣?!?/p>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吟詠的時候,對于探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遍L期堅持大聲朗讀,就會從感性上、直覺上、整體上去認識、體驗名篇佳作的精髓,主動地消化和吸收;長期堅持誦讀,就能養(yǎng)成眼到、口到、耳到、心到的良好的朗讀習慣。同時形成良好的語感,背誦又是內化語文材料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把誦讀形成的語感積淀下來。這樣,就會使學生“出口成章”,它所積累的大量詞匯、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形式,對于學生的寫作具有直接的模仿和借鑒作用。
綜上,加強朗讀,激勵朗讀,有利于增強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提高閱讀鑒賞能力,從而達到強化語文基本功和提高語文能力的目的。
【作者簡介】張 梅,北流中學教師,中學高級職稱,廣西基礎教育名師深藍工程培養(yǎng)對象。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