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紅
摘 要:古典詩詞英譯困難重重,古詩格律的特點是一個重要因素。許淵沖在大量翻譯古典詩詞的基礎上提出譯詩應追求“意美”、“音美”、“形美”的目標,是古典詩詞翻譯努力的方向。以許淵沖譯毛澤東《念奴嬌·昆侖》和《十六字令·其一》為例,譯文完美地傳達了原作意義,保留了原作格律音韻及形式上的特點,“三美”是指導古典詩詞翻譯,衡量譯作質量的一個標桿。
關鍵詞:古典詩詞 翻譯 三美
古詩詞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漢語文學藝術的巔峰。中國古典詩詞不但語言優(yōu)美,意境深遠,更有獨特的音韻和格律之美,是世界上其他的語言文化難以企及的,中國古典詩詞作品歷經千百年的傳承積累,佳作名篇數不勝數,是中華民族巨大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在文化、文學交流領域,古今中外眾多的翻譯工作者都在欣賞贊嘆之余嘗試過中國古典詩詞的譯介?!?0世紀70年代,我國翻譯事業(yè)出現(xiàn)了百廢俱興的局面。我國學者將大量的中國古典詩詞譯成英文。其中格律派的代表人物是許淵沖,散體派的代表人物是楊憲益、翁顯良等。”[1] 然而,正是古典詩詞語言、意境和音韻格律上的特點,使得漢詩英譯困難重重,甚至時常有人質疑古典詩詞是否可譯。例如王佐良就曾說過,“詩歌不比小說,脫離了語言和技巧,詩幾乎就不存在了。因此,詩能否翻譯歷來是個有爭議的問題?!盵2] 不過他也認為,有文學交流的需要,詩的翻譯是有必要的。他主張翻譯詩“要像原來的詩,又要使譯文順達,讓讀者能夠看懂?!盵2] 而有的人則索性將古典詩詞譯為自由詩或者散體。眾多的譯介者當中,許淵沖先生不但堅持以詩譯詩,并且在將古典詩詞翻譯成英文詩的過程中兼顧詩詞的押韻、格律,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古典詩詞語言藝術特點和優(yōu)美的意境,譯作原汁原味,押韻自然,頗得原作神韻,用詞創(chuàng)意精彩紛呈,功力過人,就英文詩歌而言,也是上乘之作,令人嘆為觀止。
一、《念奴嬌·昆侖》譯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在大量的古典詩詞翻譯實踐基礎上,許淵沖提出詩詞翻譯當追求“三美”的原則,即意美、音美、形美。并進一步說明,“三美”當中,“‘意美是最重要的,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我們要在傳達原文‘意美的前提下,盡可能傳達原文的‘音美;還要在傳達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盡可能傳達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齊備?!盵3] 許淵沖的主張喚起許多人的共鳴,得到許多人支持的同時,也遭遇到一些人的反對,比如有人認為許淵沖提出的“以格律詩譯格律詩是以韻害義”。[4] 無論如何,“三美論”吸引了眾多翻譯工作者的關注,引發(fā)了大家對漢語文學作品翻譯的現(xiàn)狀、翻譯的標準以及中國優(yōu)秀的古典文學作品譯介的重大意義的很多討論和思考,對我國翻譯理論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三美論”在許淵沖自己的大量優(yōu)秀譯作中經受檢驗,得到了許多學者和翻譯家的認可。他在自己翻譯的古典詩詞作品中一直殫精竭慮,不懈追求,努力做到“三美”齊備,譬如毛澤東1935年創(chuàng)作的名篇《念奴嬌·昆侖》的下半闕:
而今我謂昆侖:
不要這高,
不要這多雪。
安得倚天抽寶劍,
把汝裁為三截?
一截遺歐,
一截贈美,
一截還東國。
太平世界,
環(huán)球同此涼熱。
這首詞創(chuàng)作于1935年10月,當時中央紅軍的長征基本勝利完成,陜北根據地也已在望,高山大河都已越過,大艱大險都已斗罷,毛澤東作為黨和紅軍的主要領導人,自然不免如釋重負,松一口氣,翻越岷山時遙遙眺望昆侖山,詩興盎然。雖然當時紅軍尚未完全脫離困境,一代偉人已經在展望未來,期待革命早日成功,可以早日迎來和平時代,開始建設新中國,從而實現(xiàn)“環(huán)球同此涼熱”。整首詞的立意、氣魄很能代表毛澤東高瞻遠矚的偉人氣勢,體現(xiàn)了他宏大的革命理想。
這半闕詞,許淵沖的譯文為:
Kunlun, I tell you now:
You need not be so high,
Nor need you so much snow.
Could I but lean against the sky
And draw my sword to cut you into three!
I would give to Europe your crest
And to America your breast
And leave in the Orient the rest.
In a peaceful world young and old
Might share alike your warmth and cold![3]
下半闕的“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原作當中三個“一截”字面是一樣的,沒有區(qū)別,這首詞的全文本身也沒有明確“裁為三截 ”的“三截”有無不同,“遺歐”、“贈美”與“還東國”的是否一樣,譯者大膽地按照作者“贈送”的順序,將昆侖山從頂端到底部分割開來,將原文的“一截遺歐”譯為“I would give to Europe your crest”(我要把你的頂端送給歐洲),“crest”一詞意為“頂峰”、“山頂”;“一截贈美”譯為“And to America your breast”(將你的胸部送給美洲),“breast”一詞意為“胸脯”、“胸部”、“(女子的)乳房”;“一截還東國”譯為“And leave in the Orient the rest”(將你余下的部分留在東方),第三個“一截”被處理成“剩余的部分”。選詞非常形象生動,大大豐富了原文的詞意,使譯文增色不少,體現(xiàn)了譯者主張的“意美”。同時,crest, breast和rest的押韻巧妙而自然,并沒有因追求押韻而影響原文的本意,是“音美”的完美詮釋。這三個詞的選擇體現(xiàn)出譯者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的深厚素養(yǎng)和扎實功底。最后的“太平世界,環(huán)球同此涼熱?!北蛔g為“In a peaceful world young and old / Might share alike your warmth and cold!”(在和平的世界里,老少都享有一樣的冷暖)。原文中本沒有“年老的”“年幼的”這樣的表達,譯文中的“young and old”是譯者加出來的。古典詩詞詩句當中常常存在省略主語的現(xiàn)象,翻譯的過程中往往需要補出主語。例如,“安得倚天抽寶劍”譯文中就補出了原文沒有的主語“I”,“一截遺歐”譯文中也補出了原文沒有的主語“I”。同樣的,“太平世界,環(huán)球同此涼熱。”譯成英語也需要補出主語,譯者巧妙地把這里的主語處理為“young and old”,從而與結尾的“cold”押韻,同時照顧到譯文的“音美”。譯文全文行數與原文一致,句子的長短也與原文大體相當,抑揚頓挫間充分體現(xiàn)了譯者追求的“形美”。
二、《十六字令·其一》的藝術特色與譯者的處理方法
許淵沖先生翻譯的另外一首毛澤東的詞《十六字令·其一》亦頗多創(chuàng)意,十分精彩,譯筆絕佳。原文是一首小令,只有十六個字:
山,
快馬加鞭未下鞍。
驚回首,
離天三尺三。
這首詞創(chuàng)作于1934—1935年,紅軍長征途中。原詞一組共有三首,此為其一。雖然是小令,風格卻是豪放的,意境豪邁,氣勢磅礴。作者自己原注當中附有一首民謠,“上有骷髏山,下有八面山,離天三尺三。人過要低頭,馬過要下鞍?!泵裰{極言山之高,“離天三尺三”“人過要低頭,馬過要下鞍”。無論人還是馬,都要向這高山屈服,低頭。而毛澤東的詞,雖然也用夸張的手法表現(xiàn)山之高“離天三尺三”,但是,紅軍卻未向高山屈服,“快馬加鞭”,而且“未下鞍”,充分體現(xiàn)了紅軍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征服一切高山險峰的革命精神。許淵沖的譯文為:
Peaks!
Whipping the steed without dismounting, I
Look back surprised
To be three-foot-three off the sky.[3]
譯文選詞十分切合原文豪邁的風格,完整地傳達了原文的詞意,并將原文省略的主語“I”補出在“快馬加鞭未下鞍”的后面,這樣“I”與“sky”隔行押韻,體現(xiàn)了音韻之美,并且譯文行數與原文相同,每一行的字數與原文大體相當,譯文全文也是十六個單詞,且選詞精妙,讀來和原文一樣氣勢磅礴,鏗鏘有力,意美,音美,形美俱備,頗見譯者英漢兩種語言的功力和文化、文學、文字上的精深造詣。
三、有益的嘗試
詩歌翻譯雖然困難重重,但文化交流的需要和詩歌自身的無窮魅力始終吸引著眾多翻譯工作者,他們不畏艱難,前赴后繼地反復嘗試,在詩歌翻譯的探索中備嘗艱辛的同時收獲了累累碩果,樂在其中。許淵沖并不是唯一一個對譯詩的“三美”要求如此之高的譯者,無論是漢語格律詩譯為外語,還是外語詩歌譯為漢語,許多譯者都曾在翻譯實踐中為盡可能地保留原作的意境、格律、風格和形式上的美,讓譯文讀者盡可能得到最接近原文讀者的閱讀體驗而反復進行有益的嘗試。野莽說,“我的要求是古詩中的每一個字詞,都準確而優(yōu)美地翻譯在新的詩中,并且句數相等,尤其也要有著韻律。”[5] 叢滋杭認為,“中國古詩歌不但用字精煉,而且有音樂美和形式美,譯者要盡可能傳達原詩美?!盵4] 王佐良提到戴望舒翻譯波特萊爾的《惡之花》時,說“他盡力傳達原詩的內容,也忠于原詩的形式:法文的十二音節(jié)、十音節(jié)、八音節(jié)詩行他用中文的十二言、十言、八言詩來譯,一切韻腳安排悉如原作”[2] 還有卞之琳譯的十八世紀英詩名作,格雷《墓園挽歌》,原詩“格律為每節(jié)四行,每行五音步,每音步兩音節(jié)……而韻腳則是abab,即隔行一韻”,[2] 卞之琳的譯文“也是每行五頓即五音步,押韻也是abab,一如原詩?!盵2] 可見除了強調譯文內容上意義上要忠實于原文之外,諸多學者翻譯家也一直都盡力達成譯詩的音美和形美,并努力實踐,孜孜以求。他們所有這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都在推動翻譯和文化交流的發(fā)展,從而成為翻譯史重要的一部分。
四、結語
作為文化交流、傳播的一個重要內容,漢詩英譯需要更多更好的作品,把我們古老文明的文化瑰寶介紹給更多的域外讀者。古典詩詞翻譯的實踐需要有符合漢語語言文字特點的理論指導,許淵沖的“三美論”從內容到形式都充分體現(xiàn)了漢語語言文字和古典詩詞的特點,“三美”應該成為古典詩詞翻譯盡力追求的目標,同時也是指導譯者的翻譯實踐活動、衡量翻譯作品質量的一個標桿。
參考文獻
[1] 徐守勤,徐守平.浪漫中華古詩英譯賞析[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
[2] 王佐良.譯境[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69-206.
[3] 許淵沖.許淵沖英譯毛澤東詩詞(紀念版)[M].北京:中譯出版社,2015:24-51.
[4] 叢滋杭.中國古典詩歌英譯理論研究[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7:10-145.
[5] 楊憲益,戴乃迭.古詩苑漢英譯叢—樂府[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