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吉新
摘要:為了切實有效地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思想政治課教師應該把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作為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應遵循初中生心理發(fā)展和道德品質發(fā)展的規(guī)律,選擇適合的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
關鍵詞:初中思品教學;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一個人在思想品德修養(yǎng)中自覺能動性的表現(xiàn),形成自我教育能力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培養(yǎng)的最終目的之一。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能激發(fā)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為了切實有效地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思想政治課教師更應該把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作為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具體操作時,則應遵循初中生心理發(fā)展和道德品質發(fā)展的規(guī)律,選擇適合的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
一、要充分尊重、信任學生,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責任感
心理學表明:初中生渴望家長、學校和社會能給予他們成人式的信任的尊重。美國哲學家、散文家、詩人拉爾夫·沃爾多·埃墨森說過:“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弊鹬?、熱愛學生必然會得到學生愛的反饋,而師生間的這種情感交流,有利于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轉化為學生進步的心理動力。 而信任是對他的品德、智慧、意志、能力的充分肯定。教師的這種信任感是激發(fā)孩子不斷奮進、創(chuàng)造的精神力量,并有助于孩子自覺糾正錯誤。因此,教師應充分信任學生。因為這樣會在學生身上產(chǎn)生一股巨大的自我教育力量,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責任感。
二、利用初中生自我意識發(fā)展的特點,培養(yǎng)道德意識
自我意識的發(fā)展,是中學生個性趨向成熟穩(wěn)定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他們能對自己、對他人做出比較深刻的評價,開始學會從各種角度比較全面地評價他人和自己。同時,自我意識也是道德品質發(fā)展的基礎,如果個體沒有清楚的自我意識就不可能有明確的道德意識和自覺的道德需要,當然也就不可能有自覺的道德行為和穩(wěn)定的道德品質。
根據(jù)這個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意識能力:
第一,誘導學生在自己的行為及其后果中認識自我,只有認識了自己才能教育自己。自我認識是自我教育的基礎,學生能正確認識自己、評價自己才能確定合理的行為方向,用精神力量進行自我約束,使自己變得更高尚。
第二,讓學生在同他人的比較和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中認識自我。學生不喜歡灌輸式的教育方法,而是愿意主動去探究,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樣才有說服力,印象才深刻。
三、注重學生自我反省,提高教學實效
自我反省法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依據(jù)一定的道德原則、規(guī)范,學習榜樣人物,對自己平時的學習態(tài)度、行為習慣、思想認識等進行自我體驗、自我檢查、自我鼓勵、自我命令、自我禁止、自我監(jiān)督、自我控制、自我訓練的一種學習方法。這種方法在學生品德發(fā)展中有著特殊的意義。學生在每課結束后,進行自我評價、自我反省,能更深刻地認識自己,學會在今后的學習生活控制、調節(jié)、支配自己的行為。自我反省法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我評價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增強自覺性,提高道德自律水平,是思想品德課的一種主要的學習方法。
四、利用初中生自覺性和幼稚性矛盾的特點,幫助學生培養(yǎng)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是個體為達到預定目的對自己的行為和心理狀態(tài)進行自覺控制和調節(jié)。道德品質作為個體社會化的結果,是個體通過社會學習獲得的。這個規(guī)律告訴我們,由于當今社會在急劇變化和發(fā)展,每一天都有許許多多良莠不齊的信息進入學生的大腦,對他們思想品德的形成也產(chǎn)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初中生是否學會進行自我控制極為重要,而培養(yǎng)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使他們進行自我教育的保障。
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可以從兩方面入手:
第一,樹立榜樣,引起學生的學習意向。“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是社會規(guī)范和抽象的道德概念的具體化、形象化和人格化。樹立榜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在豐富的具有形象性、感染性和現(xiàn)實性的范例中受到一次次深刻的心靈觸動,而且使他們體會到先進榜樣并非高不可攀,而是普遍存在的,從而受到啟發(fā),引起學習意向,向榜樣看齊,樂于效仿榜樣,并以榜樣調控自己的道德行為,逐步形成自我控制能力。如有一位同學脾氣暴躁,他用林則徐的“制怒”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還有的同學效仿魯迅的“早”,等等。
第二,主動剖析消極信息,訓練學生的控制能力。雖然我們要以正面教育為主,但也不能回避反面、消極信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種“反證法”往往會收到更明顯的效果。如果適時選擇具有典型性的反面社會信息引進課堂,進行深入剖析、批駁,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多角度地分析,充分地討論,甚至可以爭論、辯論,達到明辨是非、區(qū)分善惡的目的,發(fā)揮消極信息的積極作用,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從消極接受信息的客體變?yōu)榉e極評價和支配信息的主體。這樣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控制能力。
五、注重學生活動的主體性和實踐性,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萬生認為,“課堂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實踐的,缺少實踐環(huán)節(jié)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蔽覀儜淖儌鹘y(tǒng)的“我講你聽”的單向灌輸?shù)牡掠绞剑瑸閷W生的主動參與,師生雙向互動,使強制性的要求變?yōu)閷W生的自覺行動。如果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再好的教育思想只是紙上談兵。只有在主體積極參與下,才能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教育。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磨練堅強意志,增強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促進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達到自我教育目的。
總之,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自我產(chǎn)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它是在學校教育影響的基礎上,依賴于學生個人的心理活動,通過學生自己的心理內(nèi)部矛盾,通過學生個人的自我教育而逐步形成的。我們學校借助雷鋒這面旗幟,通過雷鋒的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蘇霍姆林斯基說:“喚起人實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種真正的教育?!眅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