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李大釗民生思想的邏輯理路及意蘊探究

      2017-07-31 11:06:23王群詹真榮
      黨政研究 2017年4期
      關鍵詞:社會建設李大釗民生

      王群+詹真榮

      〔摘要〕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增進民生福祉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必然要求。李大釗民生思想是在完成反帝反封的近代民主革命的實踐中和怎樣實現(xiàn)無產階級及勞苦大眾 “自由全面發(fā)展”的思考中逐步形成的。研究李大釗民生思想,厘清其理論來源和主要內容,不僅可以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而且還能夠為當前我國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提供重要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李大釗;民生;社會建設

      〔中圖分類號〕D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8048-(2017)04-0081-11

      一、李大釗民生思想的形成溯源

      (一)實踐基礎:中國近代社會的時代背景與歷史任務

      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拉開了中國近百年屈辱的近代史的序幕,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整個民族和國家都處于被侵略破壞的境地。李大釗1889年出生于河北,直到1927年英勇就義,可以說他正好生活在中國最動蕩不安的年代。要想全面科學地分析李大釗的民生思想,就必須從他身處的那個時代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著手。

      1.戰(zhàn)爭革命的時代背景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失敗后,資本主義列強憑借著“船堅炮利”侵入中國,開啟了中國近百年的屈辱血淚史。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fā),推翻了清朝政府及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建立了中華民國,民主共和觀念從此深入人心。但是,領導這次革命的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他們不敢發(fā)動和依靠農民階級,企圖以妥協(xié)代替斗爭,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敗。1912年袁世凱被選為臨時大總統(tǒng),開啟了中國從此被軍閥所統(tǒng)治,大軍閥代替封建皇帝,繼續(xù)充當?shù)蹏髁x在華代理人的角色。

      粗略估算,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開始,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的80年間,大小戰(zhàn)爭不下五十余次。勿庸置疑,戰(zhàn)爭給中國社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和災難;整個經濟為帝國主義所控制;帝國主義對中國采用了一系列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的壓迫手段。以英、美、日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用戰(zhàn)爭和不平等條約等方法,掠奪中國的領土和資源,勒索巨額賠款,控制中國的通商口岸、海關和交通,直接投資經營工商企業(yè)、鐵路,以便直接掠奪中國的原料和廉價的勞動力。帝國主義國家把中國經濟變成為半殖民地經濟。正如斯大林所說的:“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tǒng)治,不僅表現(xiàn)在它們的軍事威力上,而且首先表現(xiàn)在中國工業(yè)的基本命脈,鐵路、工廠、礦井、銀行等等都是在帝國主義的掌握之中或控制之下?!薄?〕

      2.水深火熱的社會現(xiàn)實

      禍國殃民的軍閥統(tǒng)治,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軍閥們?yōu)榱藸帣鄪Z利,擴充地盤,連年混戰(zhàn)不息。他們都擁兵自重,擴充自己武裝力量,軍費支出猛增。僅在1918年,單是段祺瑞政府的軍事預算就達2.03億元,其他割據(jù)一方的軍閥們的軍費更是無法計算。這些龐大的軍費開支,除出賣國家主權大借外債外,就是對人民進行瘋狂的掠奪。中央軍閥除了保留清政府的全部稅捐外,又巧立名目,先后增設了幾十種稅捐項目,從軍事特別捐到人頭稅,無孔不入。各地方軍閥也都設立了各種各樣的苛捐雜稅,對人民進行殘酷的壓榨,有的地方如四川,人民甚至被迫預先繳納幾十年以后的稅款。軍閥們還濫發(fā)通貨和公債來掠奪人民。總之,他們橫征暴斂,竭盡搜刮之能事。民脂民膏被軍閥搜刮殆盡了,可是用人民血汗供養(yǎng)的軍隊實際上都成為公開的、合法的土匪。在連年的軍閥混戰(zhàn)中,軍隊騷擾搶劫,奸淫燒殺,更給社會和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破壞和無窮的災難。整個中國處在極端混亂狀態(tài)中,人民無法照舊生活下去,各地接連爆發(fā)農民暴動,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1912—1921年,有記載的農民反抗斗爭達257次,波及全國各地,其中有的起義堅持數(shù)年之久。

      李大釗在《隱憂篇》中總結了六點,即“邊患、兵憂、財困、食艱、業(yè)敝、才難”?!?〕戰(zhàn)亂導致通貨膨脹,投機活動猖獗,物價飛漲,社會經濟加速崩潰。結果是工農業(yè)生產規(guī)模急劇而廣泛地縮小了,交通運輸癱瘓了,工人失業(yè),農民流亡,中小業(yè)主破產,社會經濟在加速度地崩潰中。面對殘酷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李大釗在《大哀篇》中表達了對當時中國民不聊生之哀痛,他說:“吾民瘁于晚清稗政之余,復丁干戈大亂之后,滿地兵燹,瘡痍彌目,民生凋敝,亦云極矣?!薄?〕

      3.拯救民生的上下求索

      新的理論源自于時代的需要,近代中國積貧積弱、民不聊生,為謀生存,人民的抗爭從太平天國運動到辛亥革命連連不斷,推動著社會思想的變革,從西體中用“師夷長技”到資產階級的政治改良再到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革命思想,近代中國的思想覺醒醞釀著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大解放。

      事實上,清末民初,無論是政治權貴還是知識階層,在追求國家富強的同時,亦開始關注社會民生問題。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試圖以傳統(tǒng)的農民暴力起義的方式,建立全新的政治道統(tǒng),并以此為基礎構建理想公平的“天國”。辛亥革命后,一大批仁人志士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沿著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的思想軌跡,繼續(xù)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思考資產階級民主共和之路,包括孫中山本人依然傾心于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學習。北洋軍閥時期,一大批先進知識分子嘗試思想救國,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吳虞、易白沙、錢玄同等人清楚地看到神州大地廣大人民所遭受的種種災難,他們憤懣于中華民族積貧積弱、廣大民眾水深火熱的現(xiàn)實,他們苦苦探尋著拯救民族危亡的道路。他們創(chuàng)辦進步期刊,掀起新文化運動,充分表達激進的民主主義者的愛國熱情,高度關切中國的民生問題,推進了對中國革命的新一輪探索。

      (二)思想淵源:多元民生思想的融合與深化

      任何思想的產生都有其深厚的文化淵源,分析其思想淵源是研究李大釗的民生理論的邏輯起點。簡而言之,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民生思想是李大釗民生思想形成的文化土壤,馬克思主義提供李大釗民生思想以方法指導,孫中山的民生主義對李大釗民生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

      1.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輻射:中國古代民生思想

      中國古代民生思想源遠流長,幾乎諸子百家都對民生內容作過相關論述。例如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的精華,對中國后世的政治理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同時也為李大釗的民生思想提供了堅實的歷史理論淵源。

      在中國思想史上,政治家和思想家對民眾的認識集中體現(xiàn)在以民為本的思想中,民本思想是貫穿中國優(yōu)秀文化遺產的思想紅線。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4〕的民本思想,得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治國之道;荀子總結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5〕的君民關系。

      中國濟貧救助思想源遠流長。孔子在《禮記》中說:“以保息養(yǎng)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yǎng)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禮記》中又記載:“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边@些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古代思想家對老弱病殘者的關懷。孟子也十分重視濟貧救助問題,他希望社會達到這樣—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境界。除了儒家以外,墨家主張“兼相愛、交相利”,提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币詫崿F(xiàn)人無饑無寒和安居樂業(yè)的理想。

      2.科學理論的價值引領:馬克思的民生思想

      馬克思、思格斯畢生都在孜孜求索最大多數(shù)人的幸福、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真理,無產階級要獲得基本的生存和發(fā)展的權利,要成為資產階級的掘墓人,必須打破建立在一些人對另一些人剝削基礎上的私有制的枷鎖,擁有民主,獲得生存權,解放全人類。李大釗說過:“一個社會主義者,為使他的主義在世界上發(fā)生一些影響,必須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盡量應用于環(huán)繞著他的實境?!薄?〕可見馬克思主義給予李大釗的深刻影響。

      (1)邏輯起點:現(xiàn)實的“人”

      首先,馬克思、恩格斯考察的人是具體的人、現(xiàn)實的人?!拔覀兊某霭l(fā)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薄?〕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超越抽象的“人”的思考,把“生活在社會關系中的現(xiàn)實的人”作為研究的前提,確立了科學的實踐觀。馬克思運用唯物史觀,深入研究人自身及其與世界的關系,科學認識人的本質,充分認識人民群眾的作用,關于人的本質的科學論斷是馬克思主義民生思想的邏輯起點。

      (2)最終目標: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終極目標,馬克思、恩格斯徹底批判與揭露資本主義的黑暗,根本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放全人類,為了解決人民生活幸福這一根本性問題。〔8〕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思格斯明確指出到了共產主義階段,每個人得以自由發(fā)展,并且成為“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9〕因為在共產主義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fā)展和勞動生產力極大提高,生產資料將是全社會所有制。這種所有制將徹底消除一切私有制的痕跡,生產資料將完全地、直接地與全社會成員相結合,每個人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互相合作關系將會達到和諧、自覺的最高境界。

      (3)實現(xiàn)手段:無產階級革命

      馬克思、恩格斯公開宣稱自己的哲學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在通過揭示無產階級被剝削、被異化,民生不幸福的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歷史根源后,明確提出“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0〕社會革命是階級斗爭的集中表現(xiàn)和必然結局,無產階級革命的目標就是推翻資產階級統(tǒng)治和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以不斷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fā)展和思想、政治、文化的巨大進步,才能解放自己進而解放全人類。

      3.現(xiàn)實思潮的價值啟迪:孫中山的民生主義

      李大釗與孫中山交往甚密,并且建立起真摯的革命情誼。李大釗在《獄中自述》的初稿中“亙數(shù)時間”一句之后,尚有“先生與我等暢談不倦,幾乎忘食”之語?!?1〕由此可見,孫中山與李大釗二人談話投機、情志相契。李大釗稱孫中山為“我們革命的先鋒”〔12〕“中國革命的老祖”〔13〕,并生動描繪了蘇俄人民對孫中山的“誠敬欽感”和“濃厚同情”。所以,孫中山的民生思想無疑對李大釗產生了重要影響。

      孫中山的民生思想是其“三民主義”中最具時代特征的核心部分,是針對當時中國民眾最關切的土地、經濟實業(yè)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三個重大民生問題而提出的社會革命綱領。后來在蘇俄的幫助和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孫中山重新闡釋了革命的民生主義的新內涵,也成為李大釗民生思想的重要來源。

      二、李大釗民生思想的意蘊闡釋

      李大釗在猛烈抨擊封建社會種種弊端的基礎上,提出了美好民生的內容及實現(xiàn)路徑等諸多觀點。細心梳理就會發(fā)現(xiàn),李大釗的民生思想內容豐富,且在不少問題上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

      (一)關注民生的根本生存:“人道主義”人權思想

      李大釗關心民眾疾苦,很早就呼吁改善群眾生活。他試圖將個人主義人權觀同社會主義人權觀統(tǒng)一起來,兼容各派人權理論成為李大釗人權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

      1.人人都應享有平等合理的生存權

      生存權則屬于社會權的范疇,通常是指享有最低限度的健康與文化生活的權利,具體又可以細分為尊嚴權、財產權、勞動權、社會保障權、發(fā)展權、環(huán)境權、健康權、和平權等。李大釗對這些內容是都作過一定闡述。

      在生存權上,李大釗旗幟鮮明地指出“民以食為天”,“什么愛國咧,什么共和咧,什么政治改良咧,什么社會改造咧,口頭上的話你們只管去說,吾儕小民,只是吃飯要緊?!薄?4〕李大釗將溫飽看作生存權的首要問題,認為吃飯問題是引發(fā)社會革命重要因素,因此發(fā)出了“神圣之面包!權威之面包!和平之面包!仁愛之面包!”〔15〕的狂呼。

      在勞動權上,李大釗認為勞動權是人們生存的必要方式,并且在一定條件下將生存權、勞動權視為同一涵義。他主張人人都應該成為勞動者,享有維持生存的勞動權利。李大釗同時堅持“禁止使用童工”的態(tài)度,他曾深入研究過上海的童工問題,指出“上海工人在身體上精神上都受極重的損傷,而以童工為尤烈,這都是長時間工作廢勞過度之所致”。〔16〕“那些兒童們的衣食住,均極慘苦,而不得一錢?!薄?7〕他對兒童所遭受的悲慘境況給予了更多的關注。

      在休息權上,李大釗提出了“三八”主張,即工作八小時,修游八小時和休息八小時,〔18〕“人體的健全,全在身體和精神得保平均的調劑的發(fā)展。有動作的時候,必須有休息的時候”?!?9〕而慰安疲勞的方法可以是滿足生理需求的睡眠,也可以是滿足工人“智的情的方面的發(fā)展”〔20〕,要給工人“神圣時間”,他們可以“去讀書,去看報,去補習技能,慰安靈性”?!?1〕

      在環(huán)境權、健康權上,李大釗很早就已經有所關注,并強調社會保障,主張對不同的弱勢人群采用不同的政策,呼吁改善群眾生活。李大釗非常關懷人力車夫,指出“北京之生活,以人力車夫為最可憐。終日窮手足之力,以供社會之犧牲”,譴責其“最背乎人道主義”?!?2〕李大釗還較早地關注到了生活環(huán)境以及人民的衛(wèi)生健康狀況,“苦悶、干燥、污穢、遲滯、不方便、不經濟、不衛(wèi)生、沒有趣味,是今日北京市民生活的內容”。〔23〕對于空氣污穢、環(huán)境污染等城市病,李大釗深感憂慮和不安。

      2.實行公平合理的社會分配方式

      李大釗批判了資本主義的剝削本質,強調公平分配的重要性,“分配平均,此實是整理,非為破壞”。他認為,要改變少數(shù)人享福多數(shù)人受苦的現(xiàn)狀,必須消滅現(xiàn)存的資本主義制度,必須實行社會主義。在此基礎上李大釗明確提出了要實行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認為社會主義是能夠促進生產發(fā)展的正義,他說:“社會主義是使生產品為有計劃的增殖,為極公平的分配,要整理生產的方法?!薄?4〕

      3.自殺權屬于個人自由權范疇

      生命權屬于人權的根本內容,每個人都應當享有生命權,這一點毫無爭議。但是,關于自殺權,分歧和爭論就不絕于耳,特別是社會本位主義和個人本位主義兩派爭執(zhí)不下。社會本位主義者認為人是社會的一份子,人的生命同社會相關,人沒有權利結束自己的生命;個人本位主義觀點認為生命權屬于個人擁有,個人有權結束自己的生命。對于自殺權的態(tài)度,李大釗比較偏向于個人本位主義。

      在研究各種自殺現(xiàn)象后,李大釗得出結論:“人在不與他人以迷惑與煩累的范圍內,應該有他處分自己生命的自由。”〔25〕要特別強調的是,李大釗支持自殺屬于個人自由意志,但是他并不鼓勵這種消極做法,而是主張青年“拿出自殺的決心,犧牲的精神,反抗這頹廢的時代文明,改造這缺陷的社會制度,創(chuàng)造一種有趣味有理想的生活”。〔26〕時至今日,面對死刑、安樂死、墮胎等困擾已久的社會難題,李大釗的這種個人本位主義立場都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二)推進民生的文化引導:“平民主義”教育思想

      李大釗論述了教育的本質,揭示了教育的階級性和歷史性,得出了“教育由經濟構造而決定”的結論。強調我國加強勞工補助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李大釗非常關注青年的健康成長,重視對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堅決批判封建和奴化教育,主張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李大釗的教育理念,是我國教育思想史上一份極其珍貴的理論遺產,值得我們總結和深刻思考。

      1.揭示教育的本質:“表面構造”

      李大釗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指出教育是上層建筑的一部分,通過發(fā)展人們的道德智慧和各方面的分析能力、旨在追求更幸福的生活。李大釗提出“兩種構造論”,經濟現(xiàn)象是社會現(xiàn)象中最基本的現(xiàn)象,是基礎構造;而“法律、政治、倫理等精神的構造,都是表面的構造”,并且“表面構造常視基礎構造為轉移”?!?7〕在這里,李大釗明確指出:經濟是基礎,政治、法律、倫理以及包括教育在內的種種問題都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經濟基礎一發(fā)生變化,上層建筑也隨之發(fā)生變化。要解決法律、教育諸如此類的問題,不能單從問題本身出發(fā),而是應從它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出發(fā),唯有如此,才可以根本解決。

      在揭示了教育的本質后,李大釗進一步闡明了教育的階級性和歷史性。教育并不是亙古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而變化。在階級社會,統(tǒng)治階級把教育作為維護自己統(tǒng)治地位、麻痹人民思想的工具,教育的目的、制度、方針、內容以至方法都要體現(xiàn)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李大釗特別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不僅在物質上遭受剝奪,教育權利也受到損害,“這種暴虐,這種罪惡,卻比掠奪他們的資財更是可怕,更是可悲!”〔28〕因此,李大釗號召無產階級必須為自己和后代爭取教育權而斗爭,并通過教育傳播社會主義革命思想。他強調,“靈肉一致”“物心兩面”的改造,最有力的手段就是進行教育。

      2.論述教育的內容:“愛國主義”

      李大釗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一生高舉愛國主義的旗幟,為祖國的富強獨立而奮斗,為此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在他的著作中對愛國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有很多論述。

      首先,闡明愛國主義教育的必要性。李大釗目睹國家危亡、帝國主義的侵賂、社會黑暗,整個中國“上有風雨之摧淋,下有狂濤之蕩激”?!?9〕他憂心如焚,向全國人民敲響亡國滅種的警鐘,充分說明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升國民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性。李大釗特別把希望寄托于青年一代,“國家不可一日無青年,青年不可一日無覺醒,青春中華之克創(chuàng)造與否,當于青年之覺醒與否卜之”?!?0〕認為對青年一代的愛國主義教育尤為必要。他還指出,“青年者國家之魂”,青年當努力為國家自重,并負責《晨鐘報》,將其打造成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主張創(chuàng)造青春中華。

      其次,李大釗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批判封建主義。他在《大哀篇》中猛烈抨擊封建專制和軍閥混戰(zhàn),“革命以前,吾民之患在一專制君主;革命之后,吾民之患在數(shù)十專制都督”。并且“今者一專制都督之淫威,乃倍于疇昔之君主,其力更集中于一省,則民之受其患也重矣”。〔31〕李大釗深入研究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深刻揭露了所謂民主共和的虛偽本質,他指出,“所謂民政者,少數(shù)豪暴狡獪者之專政,非吾民自主之政也;民權者,少數(shù)豪暴狡獪者之竊權,非吾民自得之權也;幸福者,少數(shù)豪暴狡獪者掠奪之幸福,非吾民安享之幸福也”。〔32〕

      對于西方列強,李大釗及時認清了他們的侵略本質,較早地揭露了歐美帝國主義的強盜行為,譴責帝國主義的殘暴罪行。他認為,中國之所以還處于半殖民地狀態(tài),還未被列強完全瓜分,是因為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利益沖突而導致暫時的“均勢”;美國所謂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只是打著調和的幌子,其實質是試圖攫取更大利益。〔33〕隨著巴黎和會的召開和“五四”運動的爆發(fā),李大釗進一步指明“現(xiàn)在的世界還是強盜的世界”。因此,他告誡全國人民,日本帝國主義不是中國唯一的斗爭對象,我們的任務是要推翻整個帝國主義的“強盜世界”。

      再次,李大釗堅決批判封建和奴化教育;并且反對教會教育,主張抵制帝國主義文化侵略。李大釗認為孔子的學說與當今時代精神不符,“為專制君主所利用資以為護符也”。〔34〕李大釗對封建教育的否定更多是因為其專制色彩濃厚,與追求自由的現(xiàn)代價值觀背道而馳。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李大釗對于以孔子為代表的封建教育并不是全盤否定,而是以辯證的態(tài)度,“有幾分合于此真理者,我則取之;否者,斥之”。〔35〕對于宗教,李大釗認為“宗教的本質就是不平等關系的表現(xiàn)”,是“妨礙人類進步的東西”〔36〕,反對傳教士利用教師職業(yè)進行傳教活動,反對設立教會學校,極力主張“以科學代替宗教”,號召教育界的師生共同起來反對教會教育。

      3.闡明教育的作用:“培根固本”

      李大釗認為,人生第一要求,就是光明與真實。因此,學校對于社會的文化習俗、道德面貌及思想潮流都能產生巨大的影響,是制造輿論、宣傳思想、影響群眾的重要陣地。另外,學校通過培養(yǎng)大批的人才,直接為政治經濟服務。李大釗主張物質改造與精神改造同時進行,“我們主張以人道主義改造人類精神,同時以社會主義改造經濟組織”?!?7〕從而充分肯定了教育在改造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李大釗還分別論述了教育對社會各階級的積極影響。他指出,“教育家為社會傳播光明的種子”,喊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他指出,知識分子“出其學術運其技能以助益于社會,于是抑郁悲憤奔走呼號以樹革命之赤幟”?!?8〕肯定了他們對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驅作用。對于農民階級,教育可以讓他們漸漸覺悟,“努力拿新思想灌輸?shù)睫r民心理中,使他自己論斷是非”。

      總之,李大釗認為,教育可以改造國民性。當然,教育不能局限于學校教育,他主張,民眾教育要使教育與政治相結合,組織和動員群眾,為社會革命服務;學校教育要多多地培養(yǎng)有進取心,勇于創(chuàng)新,博聞強記,好學求知的青少年和具有專業(yè)造詣的學者、專家;還要把工農教育開展好.提高廣大工農群眾的革命覺悟和文化水平。

      4.確立教育的范圍:“平民主義”

      (1)倡導平民主義的普及教育

      李大釗主張教育平民化,倡導普及教育。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里,廣大工農群眾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壓迫剝削,政治經濟上無地位,在文化教育方面更是受到排斥。另外還有占一半人口的廣大婦女,在文化教育方面根本享受不到和男人一樣的平等權利。李大釗在《平民主義》一文中,提出“平民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里,每個人都是“自由平等的個人”;并且“政治上要求普通選舉,在經濟上要求分配平均,在教育上、文學上要求—個人人均等的機會,去應一般人知識的要求”?!?9〕所以李大釗歷來重視工人、農民和婦女的教育,倡導教育平民化、普及化。

      (2)倡導工農勞動與教育相結合

      勞工階級的使命是要消滅私有制,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階級,實現(xiàn)共產主義。這種重大歷史責任決定了“求知識,是今日工人一件很重大的事情”。因此,在工人中開展普及教育工作至關重要。為了在工人階級中普及教育,針對當時工人在資本家工廠中勞動的實際情況,李大釗認為,必須減少工人每天勞動的時間,同時還應增加工人工資。李大釗說:“人家工作以外,還要讀書。省出來的時間愈多,就是讀書的時間愈多,使工不誤讀,讀不誤工,工讀打成一片,才是真正人的生活?!薄?0〕他在提倡工人運動時,極力主張縮短工作日,讓工人有必要的時間學習休息。李大釗還論述了具體的措施,例如“多設補助教育機關,使一般勞作的人,有了休息的工夫,也要能就近得個適當?shù)臋C會,去滿足他們的知識要求”,〔41〕又或在城市,“多立勞工教育機關(如夜校、半日學校等)”“多立貧民學?!钡??!?2〕

      (3)倡導對農民進行國民革命教育

      早在《青年與農村》中,李大釗就指出:“中國農村的黑暗,其足達于極點。”有感于當時落后的農村教育,李大釗多次強調農民教育問題的重大意義,“去開發(fā)他們,使他們知道要求解放、陳說苦痛、脫去愚暗、自己打算自己生活的利病”〔43〕,號召有識之士到農村去,用教育這武器來為開展農民運動服務,為推動階級斗爭取得革命的勝利服務。李大釗十分突出反帝反封的革命主義教育,認為要開展啟發(fā)農民階級覺悟的階級教育,進行工農聯(lián)盟的政治教育。要教育農民認識自己的階級地位,把狹隘的鄉(xiāng)土觀念逐漸轉化而顯出階級的覺悟,認識到農民的團結應該是擴大的而不是狹隘的,應該是全面聯(lián)合的而不是一村落一城邑分立的甚至自相沖突的。并且把農民武裝起來,只要現(xiàn)代的武器一入農民手中,五行八卦的進攻便逐漸失其效力。

      在教學方法上,李大釗提出要從農村實際情況出發(fā),從農民的接受能力出發(fā),“圖書及其他淺近歌辭讀物,均須準備”?!?4〕李大釗還注重把農民教育和開展農民運動結合起來,提出“一切權力歸農會”,要求一切革命者積極地幫助農民建立農民自己的組織,在農協(xié)的組織領導下開展農民運動,積極教育農民、引導農民、發(fā)動農民。

      (三)搭建民生的倫理基石:“男女平等”婦女思想

      李大釗把婦女解放作為社會改造的主題之一。強調沒有女權的社會是一個“半身不遂”的社會,聲討舊社會歧視婦女的種種不合理,以唯物史觀分析婦女的社會地位,尋求婦女爭取解放的目標、任務、條件和途徑,主張將婦女解放與整個人權運動結合起來,把婦女解放納入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yè)中來。

      1.婦女問題的本質是經濟問題

      李大釗運用唯物史觀,一針見血地指出:“婦女在社會上的地位,隨著經濟狀況變動?!薄?5〕李大釗也指出西方民主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民主,“因為他們一切的運動、立法、言論、思想都還是以男子為本位,那一半婦女的利害關系,他們都漠不關心。”〔46〕所以他得出結論: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私有經濟,經濟上不獨立決定了婦女被壓迫、被奴役的地位;為此,他主張“經濟問題的解決,是根本解決”?!?7〕

      2.接受教育是實現(xiàn)婦女解放的首要任務

      婦女教育問題,是在婦女解放運動中提出來的。一方面爭取和男子同等受教育的權利,是婦女解放的一項重要內容;另一方面,婦女教育問題的解決,要在婦女解放運動中去實現(xiàn)。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婦女地位卑下,和中國長期把婦女排除在教育之外,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是分不開的。因為婦女沒有文化知識,處于愚昧狀態(tài),且與社會生活隔離,因而缺乏覺悟,不能自覺起來反抗性別壓迫,爭取自身權利。在深入分析上述情況后,李大釗認為要使婦女解放,必先讓婦女接受教育,“生活上職業(yè)上的要求,使婦女有教育的修養(yǎng)的必要。女子教育機會的擴張似乎比承認參政權還要緊”?!?8〕他號召中國無產階級婦女一定要爭取受教育權,否則婦女解放將成為一句空話。

      3.婦女應當享有平等的民主權利

      李大釗堅持徹底的“男女平等”立場,號召中國婦女要在參加革命運動中,在身體上、精神上解放自己,尋求與男性同等的社會地位,享有平等的民主權利。

      首先,李大釗重新厘定了婦女權利的四個維度。1923年,李大釗在湖北女權同盟會發(fā)表演說,提出了十條目標,進一步細化和豐富了女權內涵,并且強調要用法律形式加以確定,包括中國憲法應規(guī)定最低婚齡、女子應享有為官吏之權、女子應有同受教育之機會等內容?!?9〕

      其次,李大釗主張自由、神圣、崇高的戀愛觀,“兩性相愛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鼓勵“真正之愛情”。他認為,應該讓青年男女“知道這愛的力量的偉大”,“循其自然之良知,秉其純潔之真情,以自創(chuàng)一高尚美滿之境遇,自造一溫柔和樂之家庭”?!?0〕李大釗堅持“愛情婚姻一致論”,認為沒有愛情的婚姻是造成無數(shù)家庭悲劇的根源,主張“實現(xiàn)愛與結婚一致,使一家之中,全充滿愛之空氣。”〔51〕同時,李大釗也告誡青年男女“愛情是有變動的”,失戀的人“亦要達觀些”,“為幻夢與泡影而犧牲而殉死太不值得了”。

      再次,李大釗鼓勵婚姻自主,實行真正的一夫一妻制。對于封建包辦婚姻,李大釗持徹底的批判態(tài)度。李大釗還支持離婚、再婚自由,認為“不必以此為恥辱”,“這與名譽絲毫無損?!彼澇晒褘D、鰥夫應有再婚的自由。除此之外,李大釗積極倡導“一夫一妻”,稱其“衡諸天理人道,最稱允當,不可渝犯”。我國古代一夫多妻制是以男權至上為特征的,并沒有尊重婦女人格和實現(xiàn)男女平等,“一方則有禁止重婚之法律,一方則欲保存蓄妾之惡風”。因此,為極力扭轉這種社會病態(tài),李大釗主張禁止買賣婦女,禁止納妾。

      (四)勾勒民生的未來藍圖:“幸福和諧”社會主義思想

      李大釗追求的美好理想是實現(xiàn)“使我們人人都能安逸享福,過那一種很好的精神和物質的生活”〔52〕的社會主義,并認為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實現(xiàn)是必然的。

      1.社會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

      中國為什么一定要選擇社會主義道路,這是當代中國最大的政治問題,李大釗對此進行了透徹的分析和論證。李大釗依據(jù)科學社會主義這一“強固的根據(jù)”,得出“社會主義必然要代替資本主義”的結論,指出社會主義是“運命的必然出現(xiàn),是歷史的命令”,是全國人民的選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當時,中國受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入侵,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慘遭破壞,資產階級革命在中國也是折戟沉沙。隨著十月革命的爆發(fā),開啟了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走向現(xiàn)實的新紀元,中國革命斗爭成為“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綜合國內、國際兩種環(huán)境,決定了中國必然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必然要走社會主義道路,“信它必然發(fā)生”。而且,不同于空想社會主義依靠“人間的理性”,李大釗主張要用階級斗爭的革命方式,“階級斗爭的新生機,原動力就是社會主義”,認為資本主義發(fā)展到頂點就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的時候,“革命是無可避免的”。〔53〕

      2.社會主義使人得到最大的幸福

      在經濟上,社會主義經濟就是廢除生產資料私有,建立公有制,消滅剝削壓榨,實現(xiàn)公平分配。李大釗還設想隨著電氣化的普遍推行,生產力水平會大大提高,勞力強度會大大減弱,農工均會獲得更多自由。在政治上,社會主義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消滅了階級壓迫, 因為“社會主義的目的,即在破除統(tǒng)治與服屬的關系”,打破一切特權階級,建立“平民的社會”。李大釗指出:“社會主義是對現(xiàn)存秩序的批評主義”,可以由社會主義“智的方面”“情的方面”“意的方面”的建立,而建立起社會主義在人們心理上的理性認識和道德基礎,而這三個方面體現(xiàn)在社會方面,就是政治、法律、經濟??梢?,社會主義會“再造出一種更好之道德”。在文化上,李大釗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的文化發(fā)展,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能保證文化藝術獲得完全發(fā)展。

      3.“非先實行社會主義不可”

      就在李大釗對社會主義懷有極高期待的同時,社會各界對社會主義的質疑、非議甚至污蔑此起彼伏。為了回答這些責難,李大釗針鋒相對地研究“社會主義是否適合于中國”這一命題,釋疑解難,著重宣傳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探索社會主義在中國如何實現(xiàn),這完全符合當時在思想界進行斗爭的迫切需要。在“知”的方面, 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對立物,“為現(xiàn)在存在之資本制度之批評指南”。在“情”的方面,就是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思想,“以新的、好的秩序,代替舊的、壞的制度”。在“意”的方面,他認為無產階級的統(tǒng)治代替資本主義的統(tǒng)治,即“使人發(fā)生努力,以平靜尋秩序,代替舊秩序”?!?4〕

      三、李大釗民生思想的理論特征

      李大釗民生思想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有邏輯嚴謹?shù)目茖W理論體系,代表了無產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符合社會歷史規(guī)律,具有時代性、實踐性和人文性等特征。

      (一)鮮明的救國救民的時代色彩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狀況構成了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百年近代史的時代背景。李大釗的民生思想深受時代影響,發(fā)端于中國積貧積弱、民不聊生的基本國情,被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所推動,五四時期又以共產主義思想來解決民生制度的變革問題??梢哉f,李大釗的民生思想被打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

      受時代影響,李大釗民生思想的一大特征就在于他將救國和救民兩者結合起來,在救國的過程中解決民生問題,在解救貧苦大眾的同時實現(xiàn)民族獨立,體現(xiàn)了目的性和過程性的統(tǒng)一。李大釗在《隱憂篇》明確指出,“國基未固,百制搶攘”〔55〕,將“蒙藏離異,外敵伺隙,領土削蹙,立召瓜分”歸納為致使民不聊生的根本原因,所以實現(xiàn)民族獨立、領土完整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前提條件。

      同時,受限于當時的歷史條件,以十月革命為分水嶺,李大釗的民生思想明顯具有不同的理論傾向。在前期,李大釗還是民主主義者,尤其深受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的影響,他的民生思想從而也就帶有很多民主共和色彩,例如曾經主張通過發(fā)展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和實行資本主義民主政治,來解決中國社會的問題。但在接受馬克思主義之后,思想逐步深化并且有所轉變。

      (二)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立場

      李大釗是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第一人,在五四運動之后,他的民生思想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并且?guī)в袧夂竦鸟R克思主義理論色彩。

      第一,李大釗在闡述民生思想時,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堅持群眾史觀。第二,無產階級是李大釗民生思想的階級屬性。李大釗民生思想的著眼點在于人,尤其關注社會底層,李大釗呼吁建立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平等享有勞動和教育等等權利的美好生活。第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李大釗民生思想的重要特征。

      民生問題的解決處于人民群眾的實踐之中,因此,民生的社會歷史就是實踐的歷史。實踐是貫穿馬克思主義民生思想的主線,民生思想的實踐性在當時社會的經濟、政治條件下提出了解決民生問題的方式和途徑,使民生問題的解決有了可能性,并通過實踐把這種可能性轉化為現(xiàn)實。在維護人民的合法權利方面,李大釗發(fā)起成立了北京民權運動大同盟,并被選舉為執(zhí)行委員,創(chuàng)辦《民權》周刊,以“伸張民權,鏟除民權的障礙為職志”,為勞苦大眾與工人階級爭取權利和自由奔走呼號,不遺余力。此后,在李大釗的大力支持下,民權運動大同盟決定組織鐵路工人后援會,支持正太、道清、津浦南段鐵路工人罷工;接著發(fā)起取消治安警察法運動,由李大釗起草全文,“請愿于參、眾兩院”。

      李大釗關注女權運動,重視婦女解放,并且積極參與其中。1922年7月12日,女權運動同盟在李大釗的熱心支持下,由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的進步學生發(fā)起成立。是年8月13日,北京女權運動同盟會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大禮堂召開茶話會,李大釗應邀出席并發(fā)表演講。1923年2月4日,李大釗應邀出席湖北女權運動同盟會并發(fā)表演講,極大聲援了湖北婦女運動的開展。此外,李大釗熱情宣傳“三八”國際婦女節(jié),并參加多次紀念活動,例如1925年的3月8日,在李大釗的直接領導下,北京婦女國民會議促進會等20多個團體舉行慶?!叭恕惫?jié),李大釗帶著大女兒李星華參加紀念會,并在大會上作講演,對于國際婦女節(jié)在中國的普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李大釗在愛國主義教育方面親歷親為,直接參加領導青年學生反對封建軍閥的實際斗爭。在“五四”運動時期,反動軍閥政權大規(guī)模地鎮(zhèn)壓青年愛國運動,對各地學校加強暴力統(tǒng)治,頒布所謂“整頓學風”的命令,不僅非法干涉學生的言論、集會等自由,甚且任意逮捕學生,槍殺愛國青年。李大釗對此非常痛恨,曾一再發(fā)表言論,控訴軍閥的罪惡。如李大釗在1920年1月所寫《整頓學風》短文中,就對封建軍閥鎮(zhèn)壓學生愛國運動給予無情的抨擊:“你們膽子好大,居然要整頓超越一切的思想了”。李大釗在“三·一八”慘案中也遭到軍閥的通緝,最后于1927年犧牲在奉系軍閥的絞架上,用實際行動,為當年青年學生,也為后世青年學生上了一堂悲壯難忘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教育課。

      (三)強烈的不分畛域的人文關懷

      李大釗的民生思想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具有國際視野,關注的范圍并不局限于國內,而是“睜眼看世界”,對國際民生狀況給予了特別的關注,充分體現(xiàn)出李大釗不分畛域的人道情懷和悲天憫人的人文關懷。

      首先,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以人為本”就是要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本。李大釗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那種真正關注人的發(fā)展、關心人類前途和命運的根本價值,“以人為本”在李大釗的民生思想中都是一以貫之的,對人類幸福的高度關注和人的解放的執(zhí)著追求,也是李大釗民生思想的目標之所在。

      其次,李大釗關注社會底層,尤其是災荒等突發(fā)災禍,李大釗經常號召社會各界,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例如1920年中國北方旱災,李大釗心急如焚,在北京大學帶頭成立賑災會,希望教職員工和學生“全體贊助,慷慨認捐,以盡互助之誼”?!?6〕

      再次,李大釗同樣關注世界各國的民生問題。比如俄國窩瓦河地區(qū)的旱災,李大釗給予了特別的關注。李大釗深情描繪了當時災難的悲慘景象:“看著就要餓死的人,三四千萬”〔57〕,并發(fā)起成立了俄國災荒賑濟會,號召同仁“體上帝救世之心,實行人道主義,極力來幫忙”?!?8〕李大釗對于日本的失業(yè)問題也做過專門研究,指出達不到最低生活水平的人家占社會總數(shù)的百分之九十八,“其余都是食不能充饑,衣不能御寒,老不能養(yǎng)贍,子弟不能教育”,〔59〕貧富差異巨大,并表示“替我們鄰邦擔憂”。

      此外,李大釗還提出“恤鄰即為愛國”的論斷,他認為:“濟人之急,正是為自己造福。”〔60〕李大釗極力支持國際援助,認為“提視世界如一家,凡自己力量所能辦到的,竭力提倡”,〔61〕并且捐款不在多少,“凡是親仁善鄰,救災恤患,一切美德,從不讓人獨步的”?!?2〕

      通過梳理李大釗關于民生問題的思考和探索,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李大釗高度關心民生、重視民生問題的解決,一直把實現(xiàn)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作為奮斗的目標和動力,同時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優(yōu)良傳統(tǒng)。

      〔參考文獻〕

      〔1〕 列寧、斯大林論中國〔M〕.解放出版社,1953.156.

      〔2〕〔3〕〔22〕〔29〕〔30〕〔31〕〔32〕〔34〕〔35〕〔55〕〔56〕李大釗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3.1,9,454,1,329,8-9,9,429,427,1,1.

      〔4〕 孟子〔M〕.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203.

      〔5〕 荀子〔M〕.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33.

      〔6〕〔14〕〔23〕〔26〕〔27〕〔37〕〔40〕〔42〕〔43〕〔45〕〔46〕〔47〕李大釗全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13.51,87,71,159,14,23,179,72,72,139,90,55.

      〔7〕〔9〕〔10〕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73,294,286.

      〔8〕 詹真榮,熊樂蘭.馬克思主義社會建設思想理論與實踐〔M〕.云南教育出版社,2011.21-24.

      〔11〕 李大釗文集:下冊〔M〕.人民出版社,1984.890.

      〔12〕〔18〕〔19〕〔20〕〔24〕〔25〕〔36〕〔48〕〔49〕〔51〕〔52〕〔53〕〔54〕李大釗全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2013.577,85,86,86,457-458,40,81,21,184-185,10,457,57,245.

      〔13〕〔16〕〔17〕〔44〕〔57〕〔58〕〔60〕〔61〕〔62〕李大釗全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2013.23.31,32,107,501,501,501,501,501.

      〔15〕〔21〕〔28〕〔33〕〔38〕〔39〕〔41〕〔50〕〔59〕 李大釗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13.24,408,408,379-380,122,408,408,160,386.

      【責任編輯:朱鳳霞】

      猜你喜歡
      社會建設李大釗民生
      李大釗《青春》
      金橋(2022年9期)2022-09-20 05:51:36
      與李大釗一起就義的路友于烈士
      文史春秋(2022年3期)2022-06-15 01:48:48
      李大釗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河北畫報(2020年21期)2020-12-14 03:16:16
      中共早期領導人李大釗英勇就義前后
      文史春秋(2019年11期)2020-01-15 00:44:30
      民生之問飽含為民之情
      人大建設(2017年8期)2018-01-22 02:04:23
      “錢隨人走”飽含民生期盼
      民生銳評
      中國商界(2017年4期)2017-05-17 04:36:26
      網絡社會風險規(guī)律及其因應策略
      杜甫的生態(tài)觀對現(xiàn)代生態(tài)社會建設的啟發(fā)
      长宁区| 堆龙德庆县| 抚宁县| 台山市| 白河县| 南丰县| 嘉禾县| 松溪县| 行唐县| 康定县| 贵南县| 克什克腾旗| 丰台区| 台州市| 呼玛县| 扎兰屯市| 临夏市| 神木县| 盐城市| 山东| 如皋市| 遵化市| 沐川县| 沈阳市| 永川市| 奉新县| 雷波县| 斗六市| 潍坊市| 元氏县| 清水河县| 石门县| 运城市| 康马县| 武平县| 辽中县| 天门市| 关岭| 吉水县| 东乌珠穆沁旗| 仪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