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婧楠
摘要:近日,一部打著“反腐倡廉”旗號的主旋律電視連續(xù)劇《人民的名義》霸屏了電視,席卷了網絡,它的成功是偶然還是必然?對于我國主旋律影視作品的創(chuàng)作有什么指導意義嗎?本文分別從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分析。
關鍵詞:主旋律影視作品;人民的名義;現狀;啟示;創(chuàng)作方法
在進入改革開放的新階段前后,我國主旋律影視作品在弘揚主流意識形態(tài),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等諸多方面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但是,主旋律作品獲得的反響卻不曾有過太大飛躍。
一、主旋律作品創(chuàng)作現狀
縱觀國內主旋律題材的作品,其主要問題有如下幾方面:(1)模式固化,人物扁平,刻板印象。主旋律影片的人物往往是歷史人物、革命領袖等,人物性格往往十分高大上,沒有任何缺點、弱點,導致人物形象扁平,不立體;(2)脫離群眾,與大眾通俗文化追求相背。主旋律作品因其肩負著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宣傳教育功能,相關作品都盡力保持著一種嚴肅性,離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越來越遠,沒有情感共鳴。
二、《人民的名義》火爆熱播的啟示
反腐劇《人民的名義》于湖南衛(wèi)視金鷹獨播劇場開播,收視率確達3.9116%,位居同時段第一,豆瓣評分也接近于9分,該劇的火爆程度除了反映在收視率上,更直觀地體現在各大社交網站的話題效應、融入到人們茶余飯后的生活情境中,下文將從三方面闡釋此劇熱播帶給主旋律影視作品創(chuàng)作的啟示。
1、尺度空前,主題符合觀眾獵奇心理
在《人民的名義》騰空出世之前,也有很多優(yōu)秀的關于反腐的主旋律電視劇,例如2003年的《國家公訴》,是以檢察官為題材,講述了主人公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揭露了副省長貪污受賄的事實真相的故事,但是都沒有像《人民的名義》一樣尺度如此之大,把官場上的你來我往、爾虞我詐最真實地展現了出來,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銜接都十分燒腦,讓之前很少有機會能接觸到官場政治真實面貌的觀眾欲罷不能,它的尺度之大,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涉及的人物位高權重,案例上升到副國級
《人民的名義》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視劇司“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首批推薦播出參考劇目榜首作品,作為主旋律劇作回暖潮中首個立項的劇集,它打破了一直以來只寫到“副省級為止“的界限,將反面角色的最高級別延伸到了副國級官員,所以,僅僅從題材這一點來看,《人民的名義》就擁有了獨步一時的優(yōu)越性,吸睛度在同時段無可比擬。
(2)劇中臺詞態(tài)度犀利,深刻尖銳
過去受國家政策影響,反腐劇的臺詞都會小心謹慎,避開一些敏感的話語,但是《人民的名義》的臺詞就十分放得開,例如“你以為別人敬他酒敬的是他的人緣,其實都是在敬他手中的權力“,“有權不能任性,但可以謀私,對吧“,“處長算個屁,在北京,一板磚砸下來,能砸到一大片處長“,“我真的想腐蝕你們革命干部,票子、車子、女子總有一樣能打動你吧!“……像這樣犀利的臺詞在劇中比比皆是,令看客震驚的同時又直擊痛點,使老百姓生發(fā)出共鳴,又給當政者敲了個警鐘。
2.題材同質化,觀眾審美疲勞后的新視角
近年來,電視劇市場充斥著大量的仙俠劇、盜墓劇、穿越劇,因“IP”改編的普遍風潮,又因演員大多是人氣當紅的小鮮肉們,幾乎部部爆火,但在其霸屏擄獲觀眾芳心的同時,也間接的使得觀眾的審美疲勞,什么類型的劇火,迅速就會出現一堆題材相仿的劇,同質化十分嚴重。
《人民的名義》就在這時突出重圍,作為國內首部反映副國級“大老虎貪腐”問題的電視劇,尺度空前,把普通老百姓一直關心,卻從未在影視里看到過的“陌生化景觀-貪污腐敗”栩栩如生的道來,再加上人物塑造的有血有肉,細節(jié)也很到位,順理成章的就吸引了大眾的目光。
3.網友的二次解讀,“正劇萌化”新風潮
《人民的名義》本是根正苗紅的反腐正劇,是主流文化核心價值觀的一種體現,它萬萬沒有想到,當這樣一種嚴肅的主旋律遇到網絡文化,竟產生了巨大的反差魅力,讓眾多網友們自發(fā)跟帖,二次創(chuàng)作表情包、段子、漫畫、視頻等等,當下的中國女性審美至上,大家都以湊CP為樂,是90、00甚至10后網絡亞文化里最具有活力的一支。在《人民的名義》傳播的整個過程中,代表權威的主流文化和代表新生代的網絡文化相交了,產生了獨特的共鳴,過去的主旋律題材影視作品,多多少少都會產生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之間的分裂,而這一次,卻出人意料的達到了和諧的效果。
劇中的主要人物李達康已經成了眾人矚目的網紅,”達康書記的GDP“是網民們集體關心的話題,”達康書記,別低頭,GDP會掉;別流淚,祁同偉會笑”,“達康書記的笑容和GDP由我們來守護”,隨著劇情發(fā)展,各種新鮮出爐的表情包走紅網絡,通過這種網絡亞文化的大肆傳播,將近年來”正劇萌化“的趨勢發(fā)揮到極致。
三、主旋律作品應該怎樣創(chuàng)作
1.將主流價值觀與社會現實緊密相連
主旋律作品要想貼近人民大眾,就要緊跟社會現實?!度嗣竦拿x》就是一個榜樣,劇中很多人物都來源于真實案例,編劇周梅森還曾專門到監(jiān)獄采訪貪官,甚至與他們同吃同住,這些都是貼近生活的基礎工作,避免被觀眾認為很“虛”,所以主旋律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一定不要脫離現實生活,想象虛構肯定存在,但要深入人民的生活,了解時代的發(fā)展變化,就像《人民的名義》一樣應運而生。
主旋律影視作品應該更能反映客觀現實、展現人性、給人啟示,應該最大程度發(fā)揮其積極的作用。因此主旋律影視劇應該從第一步,劇本創(chuàng)作上就更精細、更貼近生活,才容易被觀眾所接受,從而產生情感共鳴。
2.講更有意思的故事,傳遞更好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
長期以來,我國的主旋律作品都是空中樓閣,光傳遞社會意識形態(tài),卻沒有引人入勝的故事,這就使得主旋律影視作品陷入了單調且無趣的境地,所以,一定要把故事講好,起承轉合,跌宕起伏,《人民的名義》就把故事講得很豐滿,從一開始就設置了貪官裝窮的懸念,讓觀眾想知道他到底貪沒貪,勾起了興趣,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參考文獻:
[1]杜芳,戴艷軍,羅雯雯.主旋律影視片研究綜述[J].文藝爭鳴,2010,(20):28-31.
[2]張萍.探路國內主旋律影視市場[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4,(01):44-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