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交通大學 重慶南岸 400074)
摘 要:互聯(lián)網的不斷發(fā)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認識能力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響。網絡一方面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內容,改變了教育教學的方式,使得信息的可獲得性大大增加,可是另一方面也帶來了許多新的挑戰(zhàn)。本文從目前網絡微文化的背景出發(fā),分析了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現狀,并提出了提高思政教育實效性的相關策略,希望可以為高校提供參考。
關鍵詞:網絡微文化 思政教育 實效性 提升
引言
網絡微文化是互聯(lián)網發(fā)展的產物,與之伴隨的是信息形式的碎片化、信息量的龐雜化以及信息內容的多樣化,微文化通過微信、QQ、微博等互聯(lián)網便捷工具進行快速傳播,具有極強的感染性,而且大學生是網絡世界的主力軍,受微文化影響的概率較大,因此網絡微文化的發(fā)展為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挑戰(zhàn)。在一定程度上,傳統(tǒng)的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注定會被淘汰,必然會被新的形式所取代,所以高校如何融合網絡微文化進行新型思政教育方式的探索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1]
一、網絡微文化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機遇
1.豐富了高校教育的形式內容
網絡微文化的發(fā)展帶來了持續(xù)有效的信息資源,這些資源涉及的形式廣泛,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方面,而且這些信息大多以圖片、視頻等便于接受和理解的形式進行傳播,應用在課堂中可以大大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大多以歷史性的優(yōu)秀人物為主,課堂內容的選擇具有局限性,而且大多的實例學生已經耳熟能詳,不完全具有吸引力。在這種情況下,思政教育很難落到實處,不能有效展開。微文化的到來使得教師可以選擇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不同領域的素材進入課堂中,增添課堂的趣味性,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了學生對于思想教育的感觸能力,在國內和國外、現今與過去的對比中,促進了全新思政教育方式的形成。[2]
2.改進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
在傳統(tǒng)思政教育課堂上,老師只能通過文字形式舉例子或者擺道理來對學生進行啟迪,這種方式乏味枯燥,根本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素材離我們現實太遠,脫離生活實際,學生很難有較深的體會和感受。網絡微文化下,信息的呈現方式多樣化,例如有動態(tài)圖、短視頻等,加之網絡信息經常有搞笑的文章,這些內容可以很好地改變思政教育教學的方法,通過將多媒體引入到思政教育中,增添了課堂的趣味性,激發(fā)了學生們的好奇心。除此之外,學生和老師還可以進行網上交流和意見討論,尤其是一些難以當面反饋的意見,在網絡上交流時則不會顯得尷尬,這樣保障了思政教育的有效開展。
3.為學生知識學習提供了新的途徑
網絡微文化給學生帶來了直接接觸社會事件的機會,學生可以在網上發(fā)表對于社會事件的看法,直接參與其中,較之以往的思政教育方式,網絡微文化的平臺使得學生對知識有更多實踐的機會,而不再是紙上談兵。通過微網絡,學生可以對真實的社會情境有清晰的認識,對于不同事件的后果及影響也會有比較全面的了解。還有,微網絡的存在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增強他們積極探索的主動性,給學生們提供了新的學習途徑。
二、網絡微文化下高效思政教育的挑戰(zhàn)
1.不良網絡文化的影響
網絡微文化下的信息復雜多樣,各種價值觀融合在一起,既有傳統(tǒng)的價值觀,也有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等新型價值觀的出現。大學生尚處于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對信息的辨別能力不強,很容易被網絡上的消極文化所誤導,對自我的發(fā)展產生錯誤的規(guī)劃。還有,大學生接觸網絡信息的頻率較高,隨著網絡言論越來越自由化,受到影響的風險不斷加大,因此,這既是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也是每一個獨立的學生個體所面臨的挑戰(zhàn)。
2.淡化了學生知識學習的意識
雖然網絡為思政教育帶來了豐富多彩的內容和不同尋常的教學方式,可是這些也帶了問題。采用多媒體上課時,學生的熱情和興趣顯著提高,可是注意力卻受到分散,學生一般只受到信息的吸引,而并非受到知識的吸引,很多學生不會對信息與知識進行聯(lián)系,只是把注意力放在單純的看圖片、看視頻等形式上,這對學習的效果產生嚴重的影響。
三、網絡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提升的途徑
1.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微文化觀念
網絡微文化背景下必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微文化觀念,提升學生對信息的識別和鑒定能力,幫助學生對于微文化有全面客觀的認識。微文化是伴隨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而興起的,其承載的信息量巨大,在傳播深度和速度方面有前所未有的優(yōu)勢。對于網絡微文化帶來的優(yōu)勢,高校要盡可能的全部利用,使得思政教育有所創(chuàng)新,更符合時代發(fā)展的需求,除此之外,還應當引導微文化和校園主流價值觀相契合,推進社會和校園生活的近距離化。
2.創(chuàng)建網絡微文化的交流平臺
高校應該創(chuàng)建適合大學生的微文化交流平臺,給學生營造良好的網絡言論環(huán)境,避免其受到不良價值觀的影響。這也是對傳統(tǒng)思政教學方式的改進,教師可以在該平臺上舉行一些有意義的思政教育活動,使得教育工作也實現網絡化。并且,該文化平臺的搭建必須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為大學生健康價值觀的形成保駕護航。
結語
網絡微文化為高校的思政教育建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新機遇,高校應從當前微文化的發(fā)展狀況出發(fā),對網絡文化進行全面客觀的利弊衡量,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對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改進和創(chuàng)新,以滿足網絡發(fā)展的要求和實現更高效地教學教育。
參考文獻
[1]駱郁廷,魏強.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文化話語權[J].教學與研究,2012.
[2]余硯.微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適應性發(fā)展——論對微博的接納與吸收[J].高校輔導員,2012.
作者簡介
王偉(1985—),男,陜西西安人,重慶交通大學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運動生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