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能力是對自己的積累進行選擇、提取、加工、改造的能力。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這個問題很多年來一直困擾著無數的語文教師,令語文界同仁們感到無比棘手。學生寫作水平提高不起來,直接影響到語文教學質量,要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必須在寫作方面進行重點攻關。本文結合工作實踐,提出了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一些方式方法。
一、感悟生活,收集素材
就目前來看,學生的作文往往是空話、套話、假話,文章缺少個性,語言缺少少年的生動、活潑,學生脫離實際,生編硬套,湊成一篇應付交差。作文水平如何提高?如何改變這種現象呢?
感悟生活是使寫作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感悟生活就要時時在意,處處留心,逐漸磨礪出能發(fā)現美的眼睛;其次要掌握思考的方法:要善于問為什么。倘若多問幾個“為什么”,就往往能層層剝開事物的表象,使事物蘊含的思想和哲理漸漸顯露。例如下列問題:這是什么事情?為什么會產生這事情?這事情能表現人物什么思想感情?這事情的性質是什么?這事情將有什么樣的結果?……還要注意把握事物的象征意義。社會現象、自然生態(tài),大都蘊含著一種哲理,一種思想。看到流水,想到時間如流水一去不復返??吹斤h落的花瓣,想到“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吹轿浵佭\食,想到“人多力量大”??吹胶⑼音[,就想到“天真”“可愛”……;要及時定格對生活的感悟。寫日記、周記,作札記可以逐漸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茅盾說:“應當時時刻刻身邊有一支鉛筆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見所聞所為所感隨時記下來……”平時多記日記,多寫片段,將自己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應鼓勵學生全景式的掃描生活,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感受、理解生活。生活越豐富,學生作文的素材和情感內容就越豐富,作文和生活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國家教育部新頒行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也強調作文教學要重視生活,從生活出發(fā),感悟生活,用生活中生動有趣的事來激發(fā)學生的作文興趣,引導學生寫真實的事情,力求寫實,作文水平才可得以提高。
二、模仿創(chuàng)新,形成文風
模仿是學生寫作的基本方法,在不斷的模仿中逐步提高其作文能力。模仿的特點在于針對性強,既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又可以收到明顯的效果。對于不愛寫作的學生來講,我們應積極提倡模仿和借鑒范文,形成自己的文風。即使剛模仿時比較機械,也應加以肯定。
歷史上許多文學家也曾模仿古人寫作,成為一代風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是從庾信的“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脫化來的。再如左丘明的《左傳》善于用對話敘事寫人,注重刻畫人物形象,把人物置于矛盾之中,通過描寫其語言行動和一些細節(jié)來顯示人物個性特征。司馬遷的《史記》善用語言、動作表現人物性格。
同是亡秦戰(zhàn)爭中的風云人物,司馬遷寫他們在起兵前,陳涉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之!”劉邦說:“嗟夫!大丈夫當如此也?!比说莫毎祝怀隽怂麄儾煌某錾砼c性格:陳涉出身傭耕,他的話表現了他改變自己和社會的強烈愿望;項羽出身貴族,加以才氣過人,對秦始皇就敢蔑視;劉邦是個無賴,貪圖享受,看到秦始皇的豪華生活便不自覺地垂涎欲滴。這些手法都為后世的散文家、小說家、戲劇家所模仿。 模仿是創(chuàng)新的一步。我們必須強調模仿時還要加以創(chuàng)新,形成自己的文風。
三、發(fā)揮聯想,拓展思路
“聯想”是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一種表現手法,是由此及彼的思維過程。名人名家的成功之作總是離不開聯想的。豐富的聯想,會使作者浮想聯翩,寫出“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的好文章。聯想雖不是寫好文章的唯一方法,但卻是強有力地組織材料的重要手段。運用聯想,能使片斷的事物形成整體,單一的事物變?yōu)閺碗s,抽象的概念化為具體,使思路插上翅膀,在寫作的廣闊天地里自由翱翔。
魏巍同志由于看到了青年戰(zhàn)士馬玉祥那淳厚樸實的健美形象,自然地就聯想到了北方田野的高粱,因為二者從形體色彩等方面有諸多的相似點。所以,才在《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中寫出了“他長著一副微黑透紅的臉膛,高高的個兒,站在那兒,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紅高粱”那樣淳樸可愛的比喻句。從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聯想絕不是胡思亂想,只有從豐富的生活中發(fā)現和捕捉與表達主題相關的事物,并進行精心的組織和提煉,聯想才能很好地展開。
學生認識了聯想的作用和重要,在寫作教學中就要引導其運用聯想的表現方法。小說《故鄉(xiāng)》的結尾這樣寫道:“我想: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睋?,我們就可以以《路》命題,讓學生從已學知識中挖掘寫作素材,從古今中外不同人走的不同路中展開聯想。有的學生的思路就這樣展開了:“屈原為祖國的統一奔走呼號,最后壯志未酬投汨羅江而死,他走的是舍身成仁的救國之路;雷鋒是個普通的戰(zhàn)士,在他短暫的生命中,走的卻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的閃光之路;張海迪面對疾病和死神的挑戰(zhàn),學會了四種外語,治好了成百上千人的疾病,她是用雙輪車輾出了一條強者的奮爭之路?!?/p>
在生活中,有時一個小小的物件,往往會引起學生的無限遐思。一個患有殘疾的學生,曾對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可后來,他卻從蜘蛛結網的現象中產生了聯想并得到了啟示。該生在《蜘蛛結網的啟示》一文中這樣寫道:“蜘蛛結網本是人們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但卻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深刻的哲理: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不是嗎?在屋檐墻角或一些不被人們留意的地方,蜘蛛為了捕捉危害人類的蚊蠅,也為了貯存賴以生存的食料,在夜闌人靜之時,吐千絲理萬縷,織出了巧奪天工的蛛網。一陣風雨過后,先前的模樣卻蕩然無存了。可是就在人們‘惋惜‘慨嘆聲中,蜘蛛卻悄然地揚起了奮進的風帆,又編織出一張張新網。”該生接著剖析了自己脆弱的根源,正視了自己不及蜘蛛之愚笨,精神為之大振,決心要和昔日的“我”告別,把自己的人生之網編織得光彩奪目。聯想使文章起落分明,聯想使文章發(fā)人深思,運用聯想學生的思路定會展開,立意也隨之富有新意了。 四、積累材料,遷移運用
國家教育部新頒行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要“發(fā)現生活的豐富多彩”,“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力求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要使學生作文有話可說,有物可寫,就必須注意積累寫作材料,提倡多閱讀文章。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睍x得多了,知識才厚實,才能博古通今,寫起文章來才能左右逢源,得心應手。閱讀是寫作的先導。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閱讀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飯吸收營養(yǎng)料一樣,閱讀就是吸收精神上的營養(yǎng)料……寫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達。把腦子里的東西拿出來,讓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說,或者用筆寫。閱讀和寫作,吸收和表達,一個是進,從外到內,一個是出,從內到外。這兩件事,無論做什么工作都是經常需要的。他還指出“實際上寫作基于閱讀。老師教得好,學生讀得好,才寫得好?!遍喿x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傾吐”,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學生作文所需要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以及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他們的閱讀經驗。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除了要使學生通過閱讀積累詞匯,掌握表達方法之外,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大量地閱讀課外讀物,例如古今中外的名著、優(yōu)秀小說等。讓學生愛讀書,善思考,樂于寫作。
在學習朱自清的《春》時,文中寫道“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運用擬人的修辭,形象地寫出春草的生命力旺盛,生機勃勃,一片欣欣向榮之態(tài)。像這種優(yōu)美的語句,可以讓學生注意摘抄積累,模仿它的寫法,創(chuàng)造出更美的句子。因此強調學生對所讀之書要融合貫通,積累材料,讓它成為自己寫作的“源頭活水”,學會遷移并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學生閱讀的熱情高漲,作文興趣得以激發(fā),教師的引導,平時的材料積累以及合理的運用,讓學生有感而發(fā),文思泉涌,動筆成篇,作文水平普遍提高了。
其實,要讓學生寫好作文并非易事,“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筆者相信,只要長期堅持,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觀察,多感悟,勤積累,多思考、多練筆,就一定能培養(yǎng)出學生對作文的濃厚興趣,提高寫作能力。
(殷磊 濟寧孔子國際學校 27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