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要素,包括知識、能力、修養(yǎng)等。具體地說,就是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文修養(yǎng)。語文知識包括語言知識、篇章及讀寫知識、文學文化知識等,這些知識雖并列在一起,卻是屬于不同層面。首先說語言知識,它有知識點的區(qū)分,便于明確不同的語言單位。大體上說,就是文字、詞語、句子、標點及修辭等。先說文字,字有音、形、義三個方面。再說詞語,可分實詞與虛詞及各種詞性,詞語的構成可分單純詞與合成詞。詞是運用單位,要注意義項選擇及語境義。句子方面,要了解句子的構成,即語法,再就是句型句式甚為多樣。句子的意思,有字面義、深層義、言外意等。標點符號,分點號與標號,點號的作用在于表示句子的語氣和停頓,標號的作用在于標明詞語的性質和作用。標點的作用在于區(qū)分句子,前人叫句讀,即有所標明,大可依附于句子。修辭,包括語詞的錘煉、句式的選擇及辭格的運用。漢語的表達由小到大,乃逐級擴大,有其規(guī)律可尋。其次是篇章或文章,這是最大的語言單位。篇章,主要有文章學方面的知識,一般分內容與形式兩方面。內容層面大致有背景及意圖、類別、標題、內涵等,形式層面包括文體、結構、技法、語言等。最后是文學文化知識,文學知識主要是指作家作品,文化知識則是多種多樣的文化事物。文學方面,作家甚多,作品多樣。就識記來說,是以教材范圍為主,也可參照文學史的做法,將年代、文體、作者都考慮進去。文化知識,頗多類別之分,前人早已編過這樣的文化讀本,多是相關資料的整合。而今的語言教材中,也有這樣的介紹。比如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其古漢語通論部分就有古代文化常識的介紹,即天文、歷法、樂律、地理、職官、科舉、姓名、禮俗、宗法、宮室、車馬、飲食、衣飾、什物。了解這些類別區(qū)分,有助于明確文化知識的范圍。仍就識記來說,課文中有的應當盡可能地了解。
語文能力有聽、說、讀、寫之分,這些能力雖并列在一起,其實是有不同層次的。最明顯的層次區(qū)分是聽與說屬于口語交際,而讀與寫則是書面語的運用。此種層次區(qū)分,表明由低到高的能力趨向,另一方面又不無呼應或照應。讀與聽照應,聽是聲音上的接受,讀則從文字中體認;寫與說照應,說是口語的表達,寫是書面語的運用。讀與聽,都是吸收;寫與說,則為傳達。語文能力的提高,在于多加訓練。先說聽,聽是從他人的說話中有所接受或提取。聽什么?可聽主旨、聽要點、聽語氣等。聽主旨,是要能聽出話里的主要意思;聽要點,是從聽取的信息中歸納出若干個要點來;聽語氣,是從語氣中捕捉說話者的意思。如何聽?要專注,即專心和集中注意,還要用心,學會傾聽,從而捕捉信息及要點。聽的訓練包含聽寫,但不只是聽寫一些字詞,還可聽寫要點及原話。說,是口語的表達能力,即將心中的意思表達出來。說,要說得有條理,并有相應的語氣節(jié)奏,不能前言不搭后語,甚至語無倫次。當然,怎么說還要看場合。說也有不同層次,除自言自語外,較一般的是交談,進一步的訓練則有復述、討論、辯論、朗誦、演講等。說的能力,更需要不斷地訓練。比如復述,這是一種很好的訓練,看能否將他人的說法轉化并表述出來;討論是就某個問題展開探討,有助于活躍思維;辯論即怎么說及說什么,更要多有準備,且辯論的展開還有一定的程序;朗誦、演講等的訓練,從內容準備到語氣節(jié)奏及姿態(tài)動作等都有講究,要好好地練習。
讀,是從文本中接收信息。比起聽來,讀的層面更多。閱讀能力有識記、理解、分析、綜合、篩選、探究、鑒賞、評價等。先說識記,即識別與記憶。其對象主要是字詞,要能加以確認,從而正音正字。一些難字生詞,還可通過字典詞典來解決。識別之后,可有所記憶,但也不必盡是硬記,而要與理解相聯(lián)。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說:“讀書能記,不盡在記性,在乎能解?!标P于識記與理解的關系就是如此,先得理解了,才能更好地識記。理解,即確認與領會,是以句子為主的,當然也可把詞語包括在內。理解字句,要把握語境義。所謂語境,體現(xiàn)于文本中,就是上下文。句子在文中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連貫,這就需要好好地關聯(lián)起前后來,在上下文這樣一個具體而特定的語境里加以把握。朱子說:“凡讀書,須看上下文意是如何,不可泥著一字?!边@說的就是要能關聯(lián)起上下文來,而不必拘泥于個別字詞。分析,即分解與剖析,能夠把對象或問題分解開來,并加以剖析,使之有條理地呈現(xiàn)出來。閱讀中面對一個文本,需要分析什么?可分析思路及結構,可分析重點難點等。綜合,即歸納與概括。歸納,可歸納要點;概括,是概括中心。韓愈說過:“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蔽恼聦懽鳠o外乎記事記言,而提要鉤玄,才便于領會。提要鉤玄,換言之就是歸納與概括。篩選,是按要求在文中提取信息或要義,大都可從文本中落實。探究,是一些問題的探討。既要疏理文中的說法,又可關聯(lián)背景知識,對某方面問題較有認識,就可探究一番。鑒賞與評價是更高的能力層級。鑒賞即鑒別與賞析,具體包括形象、技巧、語言等。為便于鑒賞,可從語言及技巧入手,進一步領會形象及內涵,也就是披文入情,涵詠體味。評價,是要有所評說。評價的重點是文本的主旨、感情及態(tài)度。面對一個文本,評價的角度及層次可以是社會的、歷史的、審美的、心理的、經(jīng)驗的等等。但評論中有一種印象式批評,就是閱讀文本后,都會留下一些印象。從印象入手是一種直觀的把握,往往也是較為鮮明的。可在此基礎上,再接受一些文藝理論,將理論與文本恰當?shù)亟Y合起來。在鑒賞的基礎上評價,既可避免先入為主,又較為切實。
寫,是最高的能力層級,可謂綜合的能力及表達。對寫作能力,也可有不同的分解。先說文字組織能力,即怎樣把文字組織起來,用來表情達意。積字成句,積句成段,積段成篇,這是一種積少成多,由簡單趨于復雜的能力。文字組織不離語言修辭,但高于語言修辭,因為寫作是根據(jù)表情達意的需要來組織文字的。再說模仿和自主能力,寫作往往也從模仿入手,即仿寫。仿寫,就是有所仿照地寫,如同書法的習字一樣,有個帖本在前,便于揣摩。習字先要求像,就是師其辭;繼而還要臨出字中的神情風骨,則是師其意。不過臨得像之后,還要在不像方面下功夫,求其擺脫,方能意由已出。艾青在《詩論》中說:“摹擬是開始寫作的人所不能避免的,但摹擬的目的不在像某人的作品,而是要使自己能自由地寫?!蹦M的作用,仍是要有助于自主寫作。從模仿到自主,正可看出寫作能力的提升。還有文體寫作能力,寫作中的文體是多樣的,有應用文體和文學文體,至于作文則可視為練筆文體或基礎文體。作文是基于表達方式的切分,即以記敘為主的是記敘文,以說明為主的是說明文,以議論為主的是議論文。對學生寫作來說,作文的文體是要先掌握的。文體寫作也有擅長,最好能發(fā)揮特長。朱德熙說:“寫文章是一種修養(yǎng),不是一種知識。它具有綜合性,牽扯的東西非常多,比如運用文字的能力,知識面,文化水平等等?!庇捎趯懙哪芰哟巫罡撸蚨脤懽鱽砗饬空Z文能力,大體是可行的。
語文修養(yǎng)包括文學審美、文化積累、人文養(yǎng)成等。文學是一個審美的空間,文學審美,就是要從語言文字中感知美。感知美,關鍵的是抓住形象。這個形象在不同的文學體裁中還有不同的區(qū)分,在詩中是指意象,散文中多是觀感的印象,小說中主要是人物形象。從對形象的體認中,就可感知到美。文化則所指范圍極廣,廣義地看,凡人所創(chuàng)造的,都是文化,即與自然相對。而同屬于人的創(chuàng)造,又有種種區(qū)分,比如物質與精神。文化有時與物質相對,專指精神方面的。至于精神上的創(chuàng)造,仍有種種區(qū)分,比如科學與藝術的不同。文化有時還與自然科學相對,專指人文范圍的。語文中所說的文化主要體現(xiàn)于文本中。由于文本多種多樣,不用說也是包容甚廣。但不管什么形態(tài)的文化,大都是通過文本來體現(xiàn)的,這是文本內涵的一個重要方面。比如梁思成的《中國建筑的特征》,其中所接觸到的文化,就是傳統(tǒng)建筑的一些特點。教學中,這顯然是不能回避的,若回避了相關內容,也就等于抽空了文本內涵。語文中的文化積累,主要是通過文本來積累,換言之,熟讀了文本,也就自然地記得了文中所說的那些文化事物。人文養(yǎng)成,是要有所涵養(yǎng)。這其中的一個準則,是在于自身的體認,即身體力行。人文養(yǎng)成,應是有益于身心的。因而須有所選擇,修得身心健康,健全人格。而人的品格陶冶,也可視為語文修養(yǎng)的中心。
(吳永福 福建省長汀一中 36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