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董富秋
一、自己動手,優(yōu)化教具資源
案例:筆者在教授足球的腳背外側運球時,設計了讓學生利用掛圖自主學習運球技術,再請部分學生進行示范,然后教師強調動作要領及注意事項,之后學生進行練習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但是,筆者學校沒有現(xiàn)成的足球腳背外側運球的技術掛圖,筆者通過百度、谷歌、搜狗等搜索也未找到合適的圖片。于是,筆者在“愛奇藝”中下載了一個足球腳背外側運球的教學視頻,用抓圖工具從視頻中獲得連續(xù)的動作技術圖片,并利用“美圖秀秀”在圖片相應位置輸入文字:“支撐腿屈膝緩沖”、“運球腳腳跟抬起”、“腳尖內旋”、“用腳背外側中后部”、“推撥球的后下部”等。另外,筆者在強調運球技術時,還選取了一只觸球部位粘好便利貼的足球鞋作為教具。
效果:學生根據(jù)掛圖,認真研讀動作要領,快樂地做模擬練習,有難度的動作,學生之間依據(jù)掛圖展開討論,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練積極。
分析:當前,部分學校特別是農村中小學體育器材、教具配備情況與國家體育器材配備標準存在一定的差距,且日常使用的體育器材成人化,導致教學形式單一、乏味,影響了學生學練運動技術的實效和興趣。課例中,筆者自制切合球類教學實際的掛圖,并運用帶標記的足球鞋作教具,不僅形象、準確地標明技術重點,而且使學生清晰地了解足球運球動作順序,快速建立正確的動作表象,形成正確的技術概念。運用自制的授課教具,不僅豐富了學生學練足球腳背外側運球的教學資源,而且倡導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方法,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教師不僅要做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和利用者,還要做學生、家長開發(fā)教學資源的指導者,大家齊心協(xié)力,創(chuàng)作出更多的服務于教學的用具。
二、梯度培訓,優(yōu)化師資資源
案例:筆者學校的教師參加市足球教練員培訓時,除了做好培訓筆記之外,還對培訓內容進行錄像、拍照,返校后,及時對學校的7名體育教師進行全方位的指導和培訓。
效果:通過此種方法,筆者學校的體育教師的足球授課水平和課余訓練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分析:外出培訓的教師在參加集中培訓時,較好地掌握了培訓內容,返校后立即梳理材料、整理課件,及時組織校級培訓,將專家傳授的經驗和方法快速輻射傳遞至在校教師手中,教師們經過消化吸收,靈活融合于教學中,極大地推動了校園足球的發(fā)展。
教師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其執(zhí)教水平的高低對學生影響較大,因此,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和專業(yè)技能,優(yōu)化師資資源,才能更好地為教學服務。農村教師與專家面對面交流學習的機會較少,學校抓住市級骨干教師培訓這次契機,讓體育骨干教師在掌握好培訓要領的前提下,組織校級培訓,使市級培訓活動得以延伸,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傳承得以延續(xù),優(yōu)化了師資,提高了教師業(yè)務能力。
三、家校共育,盤活家庭資源
案例:筆者學校的2名學生家長在大學期間是校排球隊成員,技術好,身體素質好。在舉辦家校聯(lián)合活動期間,征得2位家長同意,聘請他們?yōu)樾E徘蜿牼幫饨叹殕T。在每周二和周四的課外活動時間教授學生技術,從排球基本功到排球比賽有條不紊地教授知識和技能,使學生的排球技術得到大幅度提升。
效果:經過2年的刻苦訓練,校排球男隊獲得市級排球聯(lián)賽第3名,女隊獲得市級排球聯(lián)賽第1名,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學練排球的積極性。
分析:在案例中,學校充分利用學生家長具有的排球專長和示范效應,教授排球基本技術,親身參與孩子活動,家長既是教練員,又是運動員,讓他們和孩子們一起體驗運動帶來的快樂,與孩子共同成長。親子活動激發(fā)了學生學練排球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排球技能。
家長是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作為教師應當知道家長資源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更新理念,充分重視和有效利用家長資源,引導和鼓勵家長參與教育教學實踐,將潛在的家長資源變成有效的課程資源,彌補學校師資資源的不足,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學生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