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興東
【摘 要】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合理滲透審美教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悟文學世界的無比美妙,陶冶愛國情操,逐步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文作者從巧設情境、強化美讀、挖掘材源等方面闡述了初中語文教學中行之有效的審美教育。
【關鍵詞】初中語文;巧設情境;強化美讀;挖掘材源;審美教育
當代的著名浪漫主義詩人顧城坦言:“黑夜給了我一雙炯炯有神的黑色雙眼,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這一經典佳句告訴我們一個真諦:假如用心去發(fā)現(xiàn)大千世界的美,那么無論在什么情況下,我們的眼睛都是最美最動人的。蘇教版初中語文所選的大部分作品的構思精巧,文句雋永,散發(fā)著自然清香,顯露人性之光的描述恰似智慧的源泉和思想的寶庫,有待于師生共同去挖掘與發(fā)現(xiàn)。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合理滲透審美教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悟文學世界的無比美妙,陶冶愛國情操,逐步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筆者認為,初中語文教學面對的是具有一定審美素質的群體,應該采取因材施教原則,從以下途徑積極引導學生鑒賞各種題材的文學作品:
一、巧設情境,品味內容的意境美
一首詩文是一段歷史的縮影,一個場景的描述是作者心靈的結晶,內在心靈與外在自然風景的有機結合就是意境。教師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時,務必注重潛移默化與熏陶感染,巧妙地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要求滲透于師生互動之中,為審美教育創(chuàng)造條件。
漫長的原始社會里,人類相互交流的語言還沒有產生時,就已經曉得利用聲音的強弱、高低等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情感;隨著生產勞動的不斷發(fā)展,就逐漸形成了相互間傳遞信息的呼喊和統(tǒng)一勞動節(jié)奏的號子聲;當人們慶祝狩獵的成果時,往往以敲打木器或者石器來表達歡欣鼓舞之情。在抵御外敵入侵時,許多民族英雄高唱戰(zhàn)歌沖向敵人的陣地,諸如在八年抗戰(zhàn)爭期間,冼星海的《大刀進行曲》曾經鼓舞著無數(shù)愛國勇士揮舞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合理借助相應的音樂,能激勵學生勇于聯(lián)想,進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譬如,我執(zhí)教元代著名散曲家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就用錄放機播放了《憂思》這一琵琶獨奏曲,許多學生被哀怨凄凄美的曲調陶醉,從而自然產生“斷腸人在天涯”的共鳴。
隨著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的普及,通過多媒體學手段來創(chuàng)設意境,能把教材中涉及的相關的景、人、事物栩栩如生地呈現(xiàn)于學生的眼前,以利他們通過直觀感受獲得審美體驗。譬如,我在執(zhí)教白居易的《賣炭翁》時,先借助課件逐一展示如下畫面來通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審美情趣:第一幅畫面:一位老大爺白發(fā)蒼蒼,衣衫襤褸,臉上皺紋密布,眼眶四周圍繞著厚厚的灰塵,雙手十指彎曲、烏黑;第二幅畫面:寒風凜冽,白雪茫茫,一位骨瘦如柴的老大爺艱難地拉著沉重的牛車賣炭;第三幅畫面:天空中烏云密布,兩個胖乎乎的太監(jiān)騎著高頭大馬,手持如意棍,兇狠地驅趕哭喪著臉的老漢快速走向皇宮;第四幅畫面:老漢仰天長嘯,十分難過地把不能維持生計的半匹紅綢布和一丈綾絹系在牛頭上回家。在連續(xù)播放完四幅畫面后,我要求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針對畫面逐一討論、總結,初步感知作品的主旨;接著,讓學生在齊聲朗讀全文的基礎上深入感悟作者的情感意圖,從而不僅讓他們初步明白了黑暗社會里統(tǒng)治階級的反動本質和勞苦大眾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背景,并從其意境中培養(yǎng)了正確的審美觀。
二、強化美讀,感悟作品的情趣美
俗話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與“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制而后識器”是古人總結出“美讀”的重要性,而美讀的本質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誦讀的時候感悟出來,不僅了解作者的構思意圖,而且拉近與作者的心靈距離。美讀有口到、耳到、眼到、心到四大法寶,但不管哪一件寶貝,其實都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過程——發(fā)之于聲、記之于心。在美讀之時,學生只有掌握四大法寶,才能重點感受文本的意境美。諸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從表面上看主要寫的是景,但學生通過反復誦讀與感悟,既能在心中產生艷麗的春花、綿綿的春雨和溫和的春風,又能體會到小草百折不撓的精神和頑強的生命力,還能在眼前浮現(xiàn)出春意盎然的美麗景色,切身感受到春天無比美好,與作者一起發(fā)自肺腑地酷愛春天、歌頌春天。這是美讀的神奇功效,能使更多的學生心中蕩起向往美好事物的漣漪,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目標也落地有聲。
三、挖掘材源,領略佳作的科學美
科學美是不以為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美,在教材中涉及科技類說明文中尤為突出。諸如我國古代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是一篇很典型的事物性說明文,學生在學習該文時,應該從分析石拱橋興建歷史、結構特點和實用價值等角度來領略文本的科學美。再如《蘇州園林》是我國家喻戶曉的著名作家葉圣陶所創(chuàng)作,他從巧妙地游覽者的角度,精確概括出不拘一格、數(shù)量繁多的蘇州園林之共同特征,并從多方面予以說明。全文主要分四個景區(qū):東部的廳堂軒敞宏麗,樓閣重疊;以山池為中心的說明屬于中部,那里風景清幽明凈;西部則是楓林土山,景色巧奪天工,清秀幽香;具有田園風味的屬于北部區(qū)域,由于全園建筑布局結構嚴謹,空間處理恰到好處,因此蘇州園林乃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其中,尤為突出的漏窗建筑是其點睛之筆,這個建筑也稱漏花窗,窗外與窗內之景互為借用,假如我們從不同的漏窗瞭望園,一定能愉快地感知“移步換景”和“一步一景”的科學美。諸如滄浪亭而言,其漏窗就有108扇,圖案變幻多端、花紋精巧,讓人嘆為觀止。學生通過以上細節(jié)的鑒賞,不僅初步感悟到科學發(fā)展是硬道理的動力美,而且對科學工作者的敬業(yè)精神產生務必敬仰之情。
美學與初中語文教學是一對孿生兄弟,每一個語文教師積極、合理、科學地開發(fā)這塊美學寶藏是責無旁貸的,但愿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充分挖掘文本中美的因素,進一步優(yōu)化美的教育,為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開發(fā)學生的智力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