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標引領下,按小學語文課程實施的特點,如何自覺有機地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本文做了有效的實踐探索。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融合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1-0187-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蓖瑫r又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文化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yǎng)良好的思想道德風尚?!庇纱嗽谛W語文課程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合適的。按小學語文課程實施的特點,自覺有機的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
縱觀人教版小學語文1~6年級的教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這12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詞,在小學語文教材的每一冊中均可找到蹤影??偟膩碚f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漢語言文字的審美教育
引領學生感受漢字的形體,美漢語言的音韻,美經典篇章的優(yōu)美表達技巧,欣賞祖國母語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養(yǎng)成愛母語學母語,用母語的情感和習慣。
如:一年級上冊教學漢語拼音時,筆者通過讓學生觀察意境優(yōu)美、富有生活情趣的情境圖,幫助學生記憶字母的音型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又采取多種富有情趣,多種形式的朗讀兒歌,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漢語言的音韻美,學生富有情趣地朗讀童謠韻文,在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音韻美和意境美。而在識字與寫字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觀察、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培養(yǎng)良好的書寫習慣,激發(fā)學生學好祖國語言文字的欲望。在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日月明》一課的教學時,可引導學生了解會意字的構字特點,在漢字中感受漢字的神奇,感悟中國人造字的智慧,享受識字的樂趣;《菜園里》這樣的兒歌,可幫助學生了解反義詞和量詞,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豐富性與趣味性,激發(fā)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喜愛之情。
二、優(yōu)秀篇章中的審美教育
文質兼美的詩詞篇章,不僅在語言表達方面具有魅力,在審美取向審美情趣的養(yǎng)成方面也富含價值,在語文教學中,要適當?shù)囊I學生去領悟欣賞提高審美品位,為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礎。
教材中的古詩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最佳時機。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的方式感受古詩的韻律美。通過配畫、聽音樂、讀詩,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和蘊含在其中的美好情感。比如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古詩兩首》(《望天門山》和《飲湖上初晴后雨》),可將兩首詩聯(lián)合進行對比教學,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反復吟誦,讓學生對比長江的雄壯與西湖的妖嬈,感悟品味詩中表達的意境,適當融入詩人的簡介,進一步增強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而在四年級上冊《題西林壁》一詩的教學中,可以通過反復誦讀,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詩人觀察地點和角度發(fā)生變化,見到的景象也就不同”,滲透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思維方法;欣賞《游山西村》中的“水復”與“花明”,“疑無路”與“又一村”等富有韻律節(jié)奏美的語言,體會詩中的哲理。
三、優(yōu)秀篇章中的優(yōu)秀文化道德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
優(yōu)秀篇章中蘊含著優(yōu)秀的文化道德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如遵老愛幼、誠實守信、珍惜時光、與人為善、堅持不懈、發(fā)奮圖強、堅定信仰等,這些都是道德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合適載體,學生以篇章中的歷代先賢革命先輩為榜樣,砥礪前行。
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在《兩個地球同時著地》的教學中,可抓住典型事例,引導學生在體會側面烘托表達效果的同時,感受并學習伽利略大膽懷疑、相信科學、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在《全神貫注》、《魚游到了紙上》的教學中,緊緊抓住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等,通過討論感受、反復朗讀,引導學生學習人物全神貫注的工作態(tài)度,養(yǎng)成做事勤奮,堅持不懈的品質;在《父親的菜園》的教學中,圍繞導讀提綱中的主要問題,引導學生重點交流感受父親在開荒田土和育肥中表現(xiàn)出的堅定不移的態(tài)度和百折不饒的付出,樹立勤勞自信、不懈努力、創(chuàng)造奇跡的意識。從偉大的科學家和藝術家到殘疾人、普通人同樣都認準目標與不懈努力的故事中,感受執(zhí)著專注、不懈追求的精神,培養(yǎng)做事勤奮、堅持不懈的品質。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整組課文,在《圓明園的毀滅》《狼牙山五壯士》和《最后一分鐘》的教學中,可引導學生搜集和展示相關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使學生對圓明園、抗日英雄故事以及香港回歸有更形象的了解,把閱讀、感悟、想象結合起來,讓學生記住屈辱的歷史,增強民族使命感;而第八單元中的課文,則可以在教學《七律長征》中,組織觀看長征電影,讀長征故事,幫助把握詩意,讓學生在朗讀中想象情境,在對比中體會情感,感受中國工農紅軍革命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教學《開國大典》中,通過品讀描寫毛主席言行的語句和莊嚴的會場環(huán)境描寫,以及人們激動的歡慶場面的烘托,讓學生對新中國成立的意義有所感受,體會人民群眾激動自豪的心情;在《青山處處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圍繞閱讀提示自讀自悟,感受毛澤東的情感世界,超人的博大胸懷,關心、熱愛人民群眾的高尚品質。像這樣的優(yōu)秀篇章,在教材中比比皆是,它們都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有效載體,值得細細品味。
四、優(yōu)秀篇章中的時代精神教育
優(yōu)秀篇章中,還蘊含著豐富的時代精神,具體有以下幾方面:
1.體現(xiàn)不懈探索、嚴謹執(zhí)著的科學創(chuàng)新精神的:如四年級上冊《呼風喚雨的世紀》,緊扣作者運用多種說明方法的表達方式,引導學生搜集,閱讀,二十世紀重大科技發(fā)明的文字和圖片資料展開討論,感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電腦住宅》引導學生想象我怎樣設計電腦住宅或設計智能化的商場,醫(yī)院學校等,喚起學生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激發(fā)學習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在《飛向藍天的恐龍》、《飛船上的特殊乘客》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概括出恐龍演化過程,植物種子產生變化的原因,抓住關鍵詞揣摩科學工作者從事研究的執(zhí)著,感受他們的聰明才智,學習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2.體現(xiàn)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環(huán)保意識的:如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選文,《自然之道》、《大自然的啟示》、《黃河是怎樣變化的》,可引導學生在把握要點概括主要內容中,進一步明確大自然能給人類警示和啟示,學習用聯(lián)系的眼光認識自然界,結合具體語境交流閱讀感受,特別是從事件中受到的啟示,激發(fā)研究大自然規(guī)律的興趣。在以往觀察大自然保護環(huán)境的基礎上,進一步關注自然,了解自然,了解新的科學知識,豐富見聞,并從中獲得遵循自然規(guī)律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大自然也是人類的老師等有益的啟示。
3.體現(xiàn)團結合作、多元文化融合的時代視野的:還以四年級上冊的教材為例,在第六單元《古詩兩首》、《搭石》的教學中,可通過反復朗讀、觀察插圖、音樂渲染、想象畫面,交流感受,從景與事中體會字里行間蘊含的朋友間真摯的愛、鄉(xiāng)親間純樸的愛,豐富對真情真美的認識;在《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中,讓學生仔細研讀第3-6自然段中重點語句,探究人物內心體會人物心情,圍繞“哪些地方讓你感動”展開討論,感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得到高尚人格的熏陶。再通過對比《卡羅納》、《給予是快樂的》和課后“閱讀鏈接”中的小短文,聯(lián)系自己讀過的和身邊發(fā)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從心靈深處激發(fā)起無私助人的強烈愿望。
4.體現(xiàn)公正平等、自由民主的文明追求的,如四下第五單元的選文,在教學本組課文時,要整體把握本組內容教學,讓學生反復品讀自己感受最深的事例,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從中體會作者所表達的對生命的思考,感受生命的美好,領悟熱愛生命的真諦;在教學《觸摸春天》中,課前安排“假如我是一個盲人”的體驗活動;在教學《生命 生命》中,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形成自己真實的感受;在《永生的眼睛》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兩次對比閱讀,引發(fā)深刻思考,在分角色朗讀人物對話及評價人物形象、暢談感想中進一步體會人性的真善美,讓學生受到關愛他人幫助他人的優(yōu)秀品質的感染;在教學《花的勇氣》中,循著作者感情的變化,讓學生劃出相關詞句,以讀為主,體會作者的感悟,梳理無所畏懼的勇氣和信心。
這些都是培養(yǎng)適應未來挑戰(zhàn)的新一代所需要的,可引領小學生在學習中多方認識并積極嘗試。
五、語文綜合學習活動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語文實踐是語文學習的最佳途徑,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養(yǎng)成和踐行的最佳渠道,在實踐中一邊提高學生語文能力,一邊加深學生情感體驗,提高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培養(yǎng)時代需要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精神。
六、語文課外拓展閱讀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豐富的課外閱讀,為學生打開知識寶庫,更將眾多的承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事例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樂于接受,并產生效仿之心。
總而言之,語文教材中充滿著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蘊藏著豐富感人的人物形象、故事場景、自然現(xiàn)象,足以激發(fā)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情感認同。但教學時必須遵守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目標有機聯(lián)系的原則,使學生易于理解,體驗充足。引導學生在充分感知、欣賞文本語言、文本形象的基礎上自然接受價值觀教育。同時還要注意,利用語文學科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有一定的環(huán)境氛圍,經歷一定的時間過程才能取得成效。在充分利用文本引導學生欣賞體驗的基礎上,潛移默化,不斷地積累、豐富充實,量變后引發(fā)質變,不急于求成。這樣才能真正體現(xiàn)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王靜巧妙滲透潤物無聲——小學語文教學中核心價值觀的滲透《語文知識》, 2016(24):67-68
[2]李白旭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 2016(11):98-98
(3)林世鳳核心價值觀在學科教學中的滲透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福建基礎教育研究》, 2014(6):2-5
此論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辦”課題《小學語文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的實踐研究》(編號2015XB0878 )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藝華(1974-),女,漢族,福建龍海市人,教師,本科,單位:福建省廈門實驗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