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紅
【摘要】創(chuàng)新能力是一個民族發(fā)展的必要保障。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教師要打破傳統教學的禁錮,引入生活的活泉,借助新媒體手段,播撒創(chuàng)意的種子,激活學生創(chuàng)新的思維,點燃學生創(chuàng)新的激情,讓語文課堂活力四射,讓學生不斷發(fā)現生活中的語文現象,并學以致用,解決現實問題,在質疑問難中全面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生活資源;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創(chuàng)新思維是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中學生思維敏捷,接受能力非常強,正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的最佳時機。但之前,我們的思維訓練往往空洞而乏味,不能引發(fā)學生的共鳴,更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诖?,教師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與生活舞臺相聯系,讓學生在熟悉的場景中生發(fā)創(chuàng)新的意念,讓學生在趣味訓練中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并適時介入媒體手段,打造開放的學習空間,開展豐富的語文活動,全面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會說、會思、會做、會寫,努力打造創(chuàng)新型人才。
一、打造生活場景,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
創(chuàng)新就要打破定式,突破傳統的束縛,讓學生從突破自我到敢于質疑問難,用無限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讓語文學習邁向一個新的高度,讓創(chuàng)意無處不在。在教學中,教師將生活資源充分引入到語文課堂,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讓他們發(fā)現語文學習的樂趣,從而主動投入到語文學習和創(chuàng)新中來,去探索、發(fā)現語文的奧妙。
在《幼時記趣》一課的教學中,教師用“七彩畫卷——余憶童稚時”作為本課的研討主題,引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一個小組完成了以“童年之夢”主題的手抄報,內容豐富多彩,文質兼美;一個小組展示了童年的“寶庫”,有鋼鐵俠、超人、摩托車模、落葉標本等,記錄著他們點點滴滴美好的童年生活;還有一個小組分享了童年的趣事,故事趣味盎然,引得全班同學哈哈大笑……大屏幕上,“童年”翩躚而至,有孩子的歡聲笑語,有七彩斑斕的自然世界,有形態(tài)各異的動物形象,還有我們最熟悉的童年歌謠。學生們則成為朗誦家,誦讀童年的詩。有的同學有感而發(fā):童年是一本多彩的畫本,童年是一場神奇之旅,童年是一棵繁茂的大樹……有的同學說:童年的大船上載滿了糖果和五彩斑斕的夢,使人留戀,讓人向往……
每一句話、每一句臺詞、每一句廣告語都無不彰顯著學生們的創(chuàng)意。在動人的情境中學生們“我要學好語文”的念頭更加強烈。
二、開展趣味訓練,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
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在抱怨學生學習太過死板,操作能力太差,殊不知是我們的應試教育方式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讓學生逐漸不敢想象,不愛思考,更不想突破。要想改變這一現狀,教師要從思維訓練開始,設置趣味訓練,鼓勵學生在輕松、愉悅、競爭、協作的氛圍中,克服畏難情緒,激發(fā)內在潛能,沖破枷鎖,大膽表達,積極動腦,提高發(fā)散思維和逆向思維能力,讓他們學得有汁有味、靈感不斷。在《春》一課的教學中,我們先用“春”做填字游戲,如:
“ 色滿園關不住”“萬紫千紅總是 ”“ 江水暖鴨先知”
“ 風又綠江南岸”“ 眠不覺曉”“ 種一粒粟”
“化作 泥更護花”“小樓一夜聽 雨”
以此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走進“春”的文學世界,感受春的氣息和召喚,同時為創(chuàng)新訓練做準備。學生們一起踏春,去感受春草、春花、春風、春雨……在繪春篇中,我們做了以“春”為主題的“四字連句”訓練?!按夯卮蟮亍喝崭哒铡荷?人——春和景明——春色滿園——春光明媚——春風拂面——春滿人間……”連句在繼續(xù),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傾情投入。
“趣味”是創(chuàng)新思維訓練的前提,有了這個前提,學生格外主動,思維也會特別活躍,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創(chuàng)意,不再是鸚鵡學舌,更不會人云亦云,而是個性表達、新鮮展現。
三、巧用媒體手段,激發(fā)想象能力
21世紀人類將進入更為開放的時代,獲取知識的能力遠比擁有知識更為重要?;诖耍囵B(yǎng)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用個性的視角來解讀文本,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中,教師會適時穿插網絡等媒體資源,拓展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主動獲取、主動探究、主動解決問題,在豐富的資源和多彩的情境中激活學生的想象力,提高課堂的豐富性和實效性,為創(chuàng)新做好鋪墊。
在《斜塔上的實驗》一課的教學中,事先,教師利用網絡資源再現了實驗過程,學生們紛紛回應,有驚嘆的,更有懷疑的。于是,教師鼓勵大家自己動手試一試,然后談一談結論和感想。第二天上課,很多學生舉手發(fā)言。有的說:重量不同的兩個物體在同一高度同時落地,這一結論是正確的。有人反駁說:我認為必須加一個前提,那就是兩個物體要是相同材質的實心物體,就如課本中所說的實心鐵球,否則結論就不一樣了。說著他還拿出了乒乓球和小鐵球給大家現場做實驗。探索無止境,隨后教師讓大家將自己設計的科學實驗放到平臺上,來一場網絡科技競賽。
感官的刺激、視野的開拓等都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隨著教師精心制作和查找資源的投放,學生們的學習勁頭更足了,不但自覺解決課內的問題,更是多次將課內與課外銜接起來,正是“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四、開放學習空間,鼓勵質疑問難
過去,我們在知道人的注意力時間有限的情況下還是要求學生上課整堂課保持專注,甚至為此大發(fā)雷霆。殊不知,對于自己不感興趣的話題,人的關注度是有限的。教師從改變自身授課方式出發(fā),凸顯學生的主體,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標新立異,發(fā)表自己的個性見解,甚至展開辯論,積極打造創(chuàng)新的思維空間。在整體學習過程中,學生會質疑問難,會自己提出問題,不再一味“服從”老師的權威,從被動走向了主動。
在《過故人莊》一課的教學中,有學生指出這首詩“平淡無奇”,他表示從首句交代自己的朋友住在哪里并邀請自己做客,一直到尾聯中相約重陽日再聚首,感覺平鋪直敘,沒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他的觀點一提出,學生們當即議論紛紛。不一會有人站出來說了自己的理解:詩歌本就是記錄生活的,孟浩然隱居在鹿門,與友人來往,事情本就簡單平常,沒有什么憂憤抑郁,也沒有政治上的驚濤駭浪。難道說平常、簡單不是一種美嗎?還有人說:同為田園山水詩人,王維寫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美,孟浩然也寫出了“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幽靜之美。爭論在繼續(xù),思考在繼續(xù),創(chuàng)新在繼續(xù)。
質疑是創(chuàng)新的前提條件。學生們善于思考,精彩的發(fā)言不斷,而課堂上也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盛開出創(chuàng)意的花朵。
五、豐富語文活動,解決現實問題
在“大語文”理念的指引下,教師千方百計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接觸五彩斑斕的生活,讓他們多觀察、多體驗、多比較。同時,為了鍛煉學生,教師還會拿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想方設法解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在創(chuàng)意之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寬。
我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從專題研究性學習、創(chuàng)新型語文作業(yè)到社會實踐調查、人物采訪、詩歌朗誦賽、語文競賽、創(chuàng)意作文等,不一而足。在“人物風采”單元教學中,為了讓大家學會抓住人物的特點來寫作,我們舉辦了班級采訪活動,讓他們做專人訪問,并寫出訪談筆錄。一個學生的筆錄片段如下:
記者:你的拿手好戲是什么?
受訪者:輪滑啊,而且很厲害!
記者:這么高調呀!
受訪者:那是當然,我們教練都夸我厲害呢。明年,我準備參加市青少年輪滑比賽呢,等我的好消息吧。
記者:嗯,我會為你加油的!
從言談中,“記者”意識到受訪者是一個自信、向上的少年,他的輪滑傳奇值得大書特書。
活動激發(fā)了動力。小記者、小主持人、小畫家……每一個角色背后無不凝聚著學生們的心血,也實實在在地提高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
能力。
總之,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生存和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繁榮富強、興旺發(fā)達的基石和動力。初中語文教學擔負著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光榮使命,任重而道遠,教師要革新理念,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式,走出一條創(chuàng)新之路。
參考文獻
[1]王通幕.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J].基礎教育研究,2014(24).
[2]周影.中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5(25).
[3]胡瑋瑋,李繼峰.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14).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