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世鋒
【摘要】 目的:探討P波最大時限(Pmax)和P波離散度(Pd)對高血壓合并陣發(fā)性心房顫動(PAF)患者的預測價值。方法:以在筆者所在醫(yī)院治療的43例高血壓合并陣發(fā)性心房顫動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組,另外選取43例原發(fā)性高血壓不合并陣發(fā)性心房顫動患者為對照組。采用12導聯同步心電圖記錄方法測定兩組患者的Pmax、Pd及P波最短時限(Pmin),比較這些指標對高血壓合并PAF發(fā)作的預測的特異度、敏感度和陽性預測值。結果:兩組Pmin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max和Pd比較,觀察組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當Pmax≥110 ms時,敏感性高于Pd≥40 ms和Pmax≥110 ms+Pd≥40 ms,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max≥110 ms+Pd≥40 ms的特異性最高,為93.0%,顯著高于Pmax≥110 ms和Pd≥40 ms,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max≥110 ms+Pd≥40 ms陽性預測值為91.4%,明顯高于Pmax≥110 ms、Pd≥40 ms的80.9%、8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高血壓合并PAF的預測中Pmax和Pd是兩項可靠的心電圖指標,兩者聯合使用具有較高的預測價值,可在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P波最大時限; P波離散度; 高血壓; 心房顫動; 預測價值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7.02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7-0051-02
陣發(fā)性心房顫動(PAF)是臨床中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類型,其發(fā)生與患者心血管疾病類型和年齡有密切聯系。血栓栓塞的發(fā)生以及血流動力學的改變是心房顫動的主要危害,對患者生命安全和健康有嚴重威脅[1]。心房顫動的發(fā)生受多種因素影響,高血壓為重要一方面影響因素,因此預測高血壓合并心房顫動具有重要臨床意義[2]。P波離散度(Pd)是反映心房內存在部位依從性非均質點活動的一個指標,其在預測陣發(fā)性心房顫動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P波最大時限(Pmax)在預測陣發(fā)性心房顫動也有一定作用,現對Pd和Pmax預測高血壓合并陣發(fā)性心房顫動的價值進行探討,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43例原發(fā)性高血壓合并PAF患者參與本次研究,43例患者均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筆者所在醫(yī)院接受治療,觀察組43例患者經心電圖和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均證實有心房顫動發(fā)生,患者中男27例,女16例,年齡34~69歲,平均(58.3±3.5)歲。另外選擇同期在筆者所在醫(yī)院治療的原發(fā)性高血壓不合并陣發(fā)性心房顫動的43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對照組患者中男26例,女17例,年齡36~71歲,平均(59.3±3.8)歲。所選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中已經將有嚴重心功能不全患者、繼發(fā)性高血壓患者等排除在外。所有患者經醫(yī)護人員詳細介紹對本次研究均同意參與,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麥迪科斯心電網絡工作站12導聯同步心電圖機進行檢查。心電圖檢查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下進行,患者均取仰臥位,精神放松,確保呼吸平靜,正式開始檢查前,避免和患者進行講話。心電圖每幀心電圖需至少記錄5個心動周期,將心電圖機紙速設置為50 mm/s。對電位線交點處作為P波測量起點;P波終末與等電位線交點處則作為P波測量終點。外側緣到終點的內側緣作為整體測量范圍。P波需在每導聯中連續(xù)測量5個,確保圖像的清晰,將5個圖像清晰的P波的均值作為該導聯P波的時限。測量12導聯P波時限,將P波最大時限(Pmax)與P波最短時限(Pmin)差值作為Pd。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Pmax、Pd及P波最短時限(Pmin)進行檢測,以Pmax≥110 ms和Pd≥40 ms作為陽性標準。比較兩組Pmax和Pd對PAF預測的特異度、敏感度及陽性預測值。特異度=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100%,敏感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陽性預測值=真陽性/(真陽性+假陽性)×10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做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用字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Pmax、Pmin及Pd比較
兩組Pmin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max和Pd比較,觀察組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Pmax和Pd對陣發(fā)性房顫的預測
當Pmax≥110 ms時,真陽性38例,假陰性5例,假陽性9例,真陰性34例,預測敏感性最高,為88.4%;當Pd≥40 ms時,真陽性35例,假陰性8例,假陽性7例,真陰性36例;Pmax≥110 ms+Pd≥40 ms時,真陽性32例,假陰性11例,假陽性3例,真陰性40例。當Pmax≥110 ms時,敏感性高于Pd≥40 ms和Pmax≥110 ms+Pd≥40 ms,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字2=6.017、4.218,P<0.05)。Pmax≥110 ms+Pd≥40 ms的特異性最高,為93.0%,顯著高于Pmax≥110 ms和Pd≥40 ms,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字2=6.017、4.935,P<0.05);Pmax≥110 ms+Pd≥40 ms陽性預測值為91.4%,明顯高于Pmax≥110 ms、Pd≥40 ms的80.9%、8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字2=6.057、4.286,P<0.05),詳見表2。
3 討論
陣發(fā)性心房顫動的發(fā)生機制在臨床中尚未明確,其發(fā)生與多種因素有密切聯系。相關研究顯示,房顫的發(fā)生與功能性折返、解剖障礙有密切聯系[3]。另外,自主神經的相互作用、心房肌存在電不穩(wěn)定性的底物等也是影響因素。自主神經系統(tǒng)的相互是影響心律失常的底物[4]。心房肌存在電不穩(wěn)定性的底物其特征主要是局部傳導延遲及有效不應期的彌散度增加,這容易被心房的期前收縮觸發(fā)[5]。PAF作為高血壓患者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容易導致永久性心房顫動發(fā)生,此外,還容易導致血管栓塞、血流動力學惡化等的發(fā)生。對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有嚴重影響。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患者需高度關注自身血壓,時常測量,減少陣發(fā)性心房顫動的發(fā)生。
為實現PAF的更好治療,PAF的有效預測就具有積極意義。一般情況下,當房內或者房間出現傳導異常情況時容易發(fā)生折返并引發(fā)房性心律失常的發(fā)生,癥狀嚴重的患者會導致心房顫動的發(fā)生。臨床上一般將P波離散度作為預測PAF的一個重要指標,P波離散度是指同步記錄的體表12導聯心電圖最小P波時限和最大P波時限的差值,是反映心房傳導不均的一項重要體表心電圖指標[6]。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心房肌出現灶性纖維化,心房肌電活動的非均質性程度加重,不同心房部位間的興奮性和自律性差異加大[7]。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一般伴有心房肌電重構,左室舒張功能不全,這對折返的產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8]。Pd≥40 ms和Pmax≥110 ms是預測心房顫動發(fā)生的可靠指標。
Pmax和Pd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當Pmax≥110 ms
時,預測敏感性最高,特異性則低于Pd≥40 ms和Pmax≥110 ms+Pd≥40 ms。Pmax≥110 ms+Pd≥40 ms的預測特異性及陽性預測值最高,顯著高于Pmax≥110 ms和Pd≥40 ms。
綜上所述,Pmax和Pd是預測PAF的可靠心電圖指標,預測值較高,聯合應用可取得更好的預測效果,可在臨床中推廣應用,使其在PAF預測中發(fā)揮更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娟,趙帥.P波最大時限和P波離散度對高血壓合并陣發(fā)性心房顫動患者的預測價值[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9(24):44-45.
[2]童鐸.P波離散度與原發(fā)性高血壓合并陣發(fā)性心房顫動關系的分析[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3,13(5):376-378.
[3] Kosar F,Aksoy Y,Ari F,et al.P-wave duration and dispersion in obese subjects[J].Ann Noninvasive Electrocardiology,2008,13(1):3-7.
[4]孫曉翠,谷延梅,牛占軍.P波最大時限及P波離散度與陣發(fā)性心房顫動的關系[J].黑龍江醫(yī)學,2007,31(3):197-198.
[5]郭躍萍,方衛(wèi)華,程碩韜.P波離散度對心房顫動的診斷價值[J].中國基層醫(yī)藥,2007,14(3):411-422.
[6] Cui Q Q,Zhang W,Wang H,et al.Assessment of atrial electromechani-calcoupling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in nonrheumatic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J].Clin Cardiol,2008,31(2):74-78.
[7]張海澄.P波離散度研究的現狀及可能存在的問題[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07,21(6):545-546.
[8]袁義強,劉懷霖,馬業(yè)新.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對器質性心臟病并發(fā)陣發(fā)性心房顫動患者P波離散度的影響[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03,19(11):690-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