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憲
自去年美國大選以來,間或聽到所謂“多數(shù)旅美華人中出現(xiàn)‘右傾化或日漸右傾”的趨勢。悉心體察,這一觀點雖有可以理解之處,但多數(shù)在美華人“右傾化”的標簽未免簡單、生硬。
對于美國政治生態(tài)而言,左、右之分成為民主、共和兩黨的代名詞。去年曾在民主黨內(nèi)與希拉里抗衡的桑德斯被視為該黨內(nèi)極左一翼,而最終入主白宮的特朗普則被視為政治鐘擺的另一極端。
在去年令人眼花繚亂的大選期間,除特朗普本人的一言一行得到高度曝光之外,任何對于他的支持力量也受到格外關注,這其中就包括高調(diào)支持他的一些旅美華人團體。但事實上,有統(tǒng)計顯示,與2012年美國總統(tǒng)大選情形類似,2016年美國華人投票選民對民主黨候選人的支持率依然在70%以上。
不過,變化還是有的。一個引人注目的重大變化便是:在事關旅美華人權益的問題上,越來越多的華人勇于組織起來說“不”。在美國政治史上,曾飽受屈辱的華人在很長時間內(nèi)是完全被人忽視的變量。近年來,伴隨著祖籍國的不斷發(fā)展壯大,旅美華人的政治自覺有了明顯改觀。除就美國廣播公司辱華節(jié)目內(nèi)容、紐約華人警官梁彼得案、加州SCA5法案等事件組織大規(guī)??棺h示威外,在美華人越來越積極主動地參政議政,進而使自己手中的選票更有分量。大選之年更是如此。在2016年大選進程中,美國兩黨候選人都曾以各自方式示好華人支持者,反證出他們已無法忽視華人政治力量的存在。
恰如“美國人”并非鐵板一塊,旅美華人也是利益不同、理念各異。奧巴馬執(zhí)政8年中,其自由主義執(zhí)政理念在整體上得到不少華人認同的同時,一些政策、立法舉動卻從切身利益上傷害了華人。以上所提及的2013年加州SCA5法案便是一例。此法案要旨是在“平等”旗號下,要求公立大學在招收學生前要充分考慮族裔人口平衡。當時在加州公立大學系統(tǒng)中,亞裔學生比例約為35%。此法案要將這一比例壓縮至與亞裔在加州人口比例持平的13%,多出的名額讓與非洲裔和拉美裔學生。換言之,華人的孩子學習再好,分數(shù)再高,也可能會因民主黨人關于“不同族裔平等”的訴求而進不了好學校。在華人的廣泛抗議和共和黨議員的堅決反對下,這一法案最終未獲通過。
除教育問題外,特朗普有關安全、稅收、社會福利、非法移民的一些政策主張也在部分華人中引起共鳴和支持。在大選期間及此后,這種支持雖然借助網(wǎng)絡得到了刻意強調(diào),但不能僅僅據(jù)此便得出多數(shù)在美華人“右傾化”的結論。一位多年在美的同行認為,此時支持特朗普的聲音被放大,但這并不是“新趨勢”。若到紐約法拉盛看一看,便知道在美華人對民主黨的支持仍不在少數(shù)。
一切都還在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之中。美國社會發(fā)展一直呈鐘擺式狀態(tài),其動能是各種利益集團之間的博弈。從135年前美國出臺《排華法案》至今,美國華人地位之所以贏得了歷史性的改善,靠的是自立自強,而不是刻意逢迎的“左傾或右傾”。自助者天助,仍是這個道理?!?/p>
(作者是人民日報北美中心分社前首席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