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戲劇教學作為一種教學工具和手段,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高。其中悲劇教學是通過情感凈化來達到心靈共鳴的目的,以《俄狄浦斯王》為例,通過分析悲劇發(fā)生的原因,歌頌了人類勇敢堅強的反抗精神,探究了古希臘悲劇的特征及蘊含在命運中的審美因素和教化意義。
【關鍵詞】戲劇教學;命運反抗;審美教化性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一提到西方美學,我們一般會想到亞里士多德的《詩學》,主要包括古希臘的敘事詩及希臘文字的知識,構建了一套美學理論基礎,不僅適用于悲劇作品,同時也適用于其他文學藝術。埃斯庫羅斯、索福克里斯、歐里庇得斯所創(chuàng)作的悲劇作品,深受大眾喜愛。古希臘悲劇從產生到現(xiàn)在,經歷了幾千年演變卻仍然被世人喜愛,廣泛傳誦。本文從審美角度探討古希臘悲劇迷人之處。以《俄狄浦斯王》為例,闡述觀點。
一、古希臘悲劇藝術的起源
悲劇起源于酒神頌歌隊長的即興創(chuàng)作,又稱命運悲劇,一般以人與命運做斗爭為主題。悲劇又被譽為最高藝術形式的文學作品,它在揭示生活本質、剖析人性方面比其他文學作品更深入透徹,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朱光潛曾說:“悲劇比別的任何文學形式更能表現(xiàn)杰出人物在生命最重要的關頭的最動人的生活,它也比別的任何文藝形式更能使我們感動。”藝術是對生活典范的加工和反映,它不再是現(xiàn)實生活,而是基于現(xiàn)實生活的藝術品。雖然中學語文教材中入選的悲劇作品不是很多,但涉及民族和地區(qū)的實事及所產生的年代感確實很長。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曾多次把索??死账沟膽騽‘斪鞯浞秮硪?,以《俄狄浦斯王》為例,他認為索福克勒斯在悲劇中遵循“人應該有的樣子”原則,利用神話傳說,塑造一系列人物形象。他的悲劇布局復雜、嚴密,善于描寫時間的突變,設置戲劇動作合情合理,富于張力,令人信服。
二、分析構成悲慘命運的因素
在學習中,首先要讓學生了解構成悲劇的因素是什么。在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中,構成悲劇情節(jié)的兩大要素是“形勢突轉”與“發(fā)現(xiàn)”?!靶蝿萃晦D”是指人的行為突然轉變到相反的一面,“發(fā)現(xiàn)”是指人在不知情過程中引起的愛、恨或者厄運??迫瓮兴沟膱笮湃苏f老國王在死前讓俄狄浦斯繼承王位,這本是高興的事情,可情節(jié)陡轉,報信人卻說俄狄浦斯并非老國王的親生子嗣,俄狄浦斯堅決要弄清自己的身世,可這種決心讓伊俄卡斯忒有種不安的預感,這場戲不長,但是故事的情節(jié)很緊湊,其中包含了一個重要的“突轉”:報信人來報喜,卻揭露了俄狄浦斯的身世隱情,引起了他定要查清事實的緣由。這是整個戲的一大轉折:由喜轉向悲;由“起”轉向“落”。由于這個轉折,把俄狄浦斯和伊俄卡斯忒推向了不幸深淵,懸念的強度逐漸加深。“形勢突轉”的設置要求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在《俄狄浦斯王》中觀眾最在意的是:俄狄浦斯竟然已落入神祇的圈套,那他將怎樣面對自己所犯下的圈套?出于對俄狄浦斯的同情,觀眾希望他永遠不要知道事實的真相,這樣就不會受到良知的譴責。但出乎意料的是,報信人還是說出了他的“身世”,以他的性格定會深究下去,而伊俄卡斯忒出于一個女人對身世的敏感,不愿他繼續(xù)訊問下去,但俄狄浦斯是不會聽從妻子勸阻的。由此可知這種悲劇的發(fā)生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這是由于人物性格間的矛盾沖突決定的?!靶蝿萃晦D”與“發(fā)現(xiàn)”兩個要素往往會帶來強烈的藝術效果。在《俄狄浦斯王》中,罪行是在每個人毫不知情下發(fā)生的,人物命運發(fā)生巨大變化,激起了觀者巨大的憐憫和同情。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正是借以激起憐憫和恐懼來凈化這些情緒的,從而來引出人們對生命意義的深思和探索。在教學過程中要更好地讓學生理解和感悟故事的跌宕起伏,情感和心靈的碰觸,從而得到心靈的凈化。
三、《俄狄浦斯王》劇情分析
索??死账故枪畔ED三大著名悲劇劇作家之一,其成就最高,對后世影響非常大,《俄狄浦斯王》就是其中一個,由于章節(jié)原因,我們選取亞里士多德六大悲劇構成成分中的三大成分來重點分析。
整篇文章在構思上比較嚴謹,題材新穎,情節(jié)緊湊,扣人心弦,容易抓住學生的眼球,這與作者的高超創(chuàng)作技巧是分不開的。情節(jié)上:“俄狄浦斯”本身的意思是雙腳腫脹的人,因為他的父親拉伊奧斯得到神諭——他的兒子將會弒父娶母,所以他出生后父親讓一個牧羊人把他扔到荒野中,但這個牧羊人覺得他好可憐,便把他送給了鄰國科任托斯國的牧人收養(yǎng),取名俄狄浦斯??迫瓮兴箛跸ハ聼o子,收俄狄浦斯為義子,他長大后得知神祇,他將會弒父娶母,為了避免這種厄運,俄狄浦斯離開了自己的家鄉(xiāng)一直東行,在一個三岔口,俄狄浦斯同幾個旅人發(fā)生沖突,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打死了拉伊奧斯——他的生父。待他到了忒拜城,幫助那里的人殺死獅身人面獸后,人們推舉他當了國王,并按習俗娶了先王的寡婦伊俄卡斯??稍谒y(tǒng)治期間,有年忒拜城突發(fā)瘟疫,神說只有找到殺害先王的兇手才能拯救這里,經過一系列調查,俄狄浦斯發(fā)現(xiàn)那個弒父娶母的兇手竟然是自己,最后他刺瞎雙眼,離開這個國家,而伊俄卡斯也因為羞于亂倫最終自縊身亡。這就是俄狄浦斯反抗命運卻被命運捉弄的悲慘命運。性格上:當他知道自己有弒父娶母的預言時,并沒有逃脫而是采取了積極行動與命運做抗爭——他逃到忒拜城。當送信人向他訴說老國王因年邁多病去世時,他沒有感到難過,而是如釋重負地放下了心中弒父娶母的擔子,好像已經擺脫了這種不幸的命運??蓺埧岬氖撬谷徊皇抢蠂醯挠H生兒子……可以說俄狄浦斯倔強的性格導致了他的不幸,如果不查下去也許結果是另一個樣子。預見、謹慎或妥協(xié)都可以避免災難的發(fā)生。比如俄狄浦斯如果想避免殺父行為,他可以選擇不殺人;為避免亂倫之罪行,可以選擇終身不娶。即便有萬般的可能性,個人還是有可能把問題解決的,只是意識到這點的人并不是很多,這也是作者對個人力量和意志的肯定。俄狄浦斯雖然沒有戰(zhàn)勝神諭,但在反抗命運過程中,他全力以赴,毫不退縮,彰顯了頑強的拼搏精神,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勇士。思想上:俄狄浦斯為了查找殺害先王的元兇使人民脫離苦海,他用盡了一切辦法,但隨著事情一點點水落石出,他的痛苦也一點點加劇,甚至到了一種崩潰的邊緣,他沒有逃脫而是勇敢接受。他幫助人民戰(zhàn)勝了怪獸,在他統(tǒng)治期間人民生活幸福,人民愛戴他,擁護他,可就是這樣的一位賢明君主卻被命運捉弄,成為能給這個國家、人民帶來災難的罪人,這種反差實在太諷刺了,充分體現(xiàn)了人和命運的沖突。這篇文章完全凸顯了新課標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人本主義素養(yǎng),塑造健全人格,不要怕困難,要敢于挑戰(zhàn)自我,不要輕易被命運束縛,要勇敢前行。
四、領會悲劇中的命運反抗意識
朱光潛認為:“命運觀念對悲劇的創(chuàng)作和欣賞都很重要?!倍鞲袼菇Y合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認為之所以會發(fā)生悲劇,其本質是“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實際上不可能實現(xiàn)之間的悲劇性沖突”??梢娙藗兙次访\信仰神靈,在人們心中神的力量是不可逾越的,當災難來臨時,人們便想向天神祈求出路。即便如此,俄狄浦斯仍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英雄,就像魯迅先生所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直視淋漓的鮮血?!鄙竦牧α抗倘粡姶螅说牧α恳膊蝗菪∫?,人類可以向命運提出反抗,鼓起勇氣并與之戰(zhàn)斗,這樣才有可能戰(zhàn)勝命運,從而掌握自己的命運。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感受到俄狄浦斯的人格魅力美:在俄狄浦斯與神抗爭時,神只是默默地注視著他,因為俄狄浦斯所走的每一步都早已被注定,即使他在不斷地抵抗,也只能一步步滑入更可怕的深淵,陷入命運的怪胎,由此可見,人雖有反意識,但能力還是有限的,力量還沒有大到足以超越神。俄狄浦斯是相信神諭的,但同時又在不斷地與自己的命運做斗爭。對神的懷疑和譴責、不尊重,這恰恰體現(xiàn)了人和命運的矛盾。最終,俄狄浦斯選擇刺瞎雙眼,從此流浪,這也體現(xiàn)了他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從而獲得了人格和尊嚴的完整,雖敗猶榮。
魯迅先生認為:“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敝旃鉂撓壬舱f過:“對悲劇來說緊要的不僅是巨大的痛苦,而是對待痛苦的方式。沒有對災難的反抗,也就沒有悲劇。引起我們快感的不是災難而是對災難的反抗?!币徊總ゴ蟮谋瘎〔粌H需要表現(xiàn)出巨大的痛苦,還需要表現(xiàn)出對待痛苦的表達方式。斯馬特在他的《悲劇》中說:如果苦難降落到一個生性懦弱的人頭上,他逆來順受地接受了苦難,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劇。只有他表現(xiàn)出堅毅和斗爭時,才是真正的悲劇,哪怕只表現(xiàn)出片刻的活力、激情、靈感,使他能超越平時的自己。我們每個人心中都住有一顆神圣的種子,它不斷地鞭策著我們,告誡我們不要輕易放棄,去前行、去冒險。
五、悲劇教學的凈化教育意義
兩千多年來這部經典悲劇一直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它揭露事實真相又不怕犧牲自己的精神,一直鼓勵著我們不斷前行,敢于挑戰(zhàn)。這是古希臘悲劇精神中最寶貴的遺產,至今依然有著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所以在理解層面,俄狄浦斯王悲慘的結局早已不再重要了,我們只需要記住他努力過、抗爭過就好,這正是核心素養(yǎng)的價值所在。人被藝術打動的過程,往往就是洗盡塵埃、心靈被凈化的一種升華。
毋庸置疑,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從而塑造健康人格。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要重視理解、培養(yǎng)語感、提高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整體提高,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臺灣女作家羅蘭說:“歡樂總是膚淺的,而苦難卻深沉徹骨?!薄抖淼移炙雇酢返慕虒W就是很好的情感教育切入點,“悲劇就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因此才會引起審美主體的悲痛、憐憫、哀苦和惋惜等情緒,并以此凈化心靈,促進上進,有助于增強其理性思維和價值評制的能力,使其更好地走上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道路。悲劇性教材的教學實踐是以人為本,立足于學生的健全人格培養(yǎng),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廣闊的平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為關懷,悲劇性題材的教學理論與實踐有其發(fā)展的巨大空間,今后還需要不斷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M].北京:人文學出版社,1983.
[2]亞里士多德.詩學[M].北京:新文藝出版社,1979.
[3]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集(第五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4]劉叔成,夏之放,樓昔勇,等.廣學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5]來風儀.魯迅雜文[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6.
[6]朱光潛.悲劇心理學[M].北京:人文學出版社,1983.
[7]南凌云.悲劇作品教學摭談[J].現(xiàn)代語文,2006(9).
作者簡介:魏肖,女,1989年生,安徽人,研究生,喀什大學,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語文。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