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個人的說話或?qū)懽鞫际怯幸欢ǖ恼Z言表達動機支持的。小學生習作實際上是他們的個體在特定的表達動機的驅(qū)動下,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如何才能讓小學生習作時自主寫作、自由表達呢?本文將作一個具體闡述。。
【關(guān)鍵詞】減少統(tǒng)一性;命題多元化;貼近學生生活;實踐尋找素材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這里的“主人”和“自我表達”,即是告訴我們,小學生個人的說話或?qū)懽鞫际怯幸欢ǖ恼Z言表達動機的支持的。小學生習作實際上是他們的個體在特定的表達動機的驅(qū)動下,遵循約定俗成的語言規(guī)則,選擇合適的詞句,以別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再現(xiàn)其結(jié)果的過程。簡而言之,小學生作文是先有動機,然后才去潛詞造句,謀篇布局的。也正如恩格斯所說:“就個別人說,他行動的一切動機,都一定要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zhuǎn)變?yōu)樗脑竿訖C,才能使他行動起來?!?/p>
如何才能讓小學生習作時自主寫作、自由表達呢?
一、盡量減少統(tǒng)一性,切實增加選擇性。
命題作文淵源流長,根深蒂固。我們要改革作文命題的思路,盡量減少命題的統(tǒng)一性,切實增加可選擇性。每一次習作,命題要走多樣化的道路,多命幾個題目,給學生留有選擇的范圍;也可以給出一個范圍,讓學生有一定的選擇權(quán)和選擇空間;尤其要讓學生自主命題,這也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除了老師出的題目以外,自己還要作文,作自己要作的題目。”自己擬題的著眼點是讓學生根據(jù)個人的興趣、特長、所見、所聞、所感,自己立意、構(gòu)思、選材,自由地選擇自己的表達方式,放開膽子寫。只有這樣,學生習作中才能寫出真實,抒發(fā)實情,富有創(chuàng)造。
二、拋棄單一命題,提倡成組命題
即使是命題,也要富有彈性,將單一的命題,改為一組命題,為了達到教科書上的要求,可以要求相同,條件不同,習作時由學生根據(jù)個人的觀察,自由確定。
比如寫一種小動物的外形特點,及他的動作的習作,教師提前給學生提出觀察要求,學生按照要求,根據(jù)自家或附近存在的小動物,或根據(jù)個人喜好,利用休息時間到同學家中,也可以到動物園,甚至田間、路旁去觀察自己喜愛的小動物。就是描寫相同的小動物,由于學生所觀察動物的個性、個頭、年齡以及生存環(huán)境等的不同,其觀察所得也決不會雷同。這樣,全班如果有40名學生,寫出的習作可能就是40個不同的面孔。
三、貼近學生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睂嵺`證明,學生的習作素材首先是來源于生活。我們教師完全可以根據(jù)小學生情感發(fā)展的特點和他們的日常生活開拓思路,擬一些具有較強感情色彩而又使他們有話可說的習作題目,盡可能地增強命題的誘發(fā)力,以便于學生表達內(nèi)心的真情實感。
比如“××,我想對你說”這一題材,教師一定不能在當堂習作課上現(xiàn)講現(xiàn)寫,那樣,就有可能出現(xiàn)某一個班級曾經(jīng)出現(xiàn)的局面:由于受范文的影響,全班幾十個學生全是一個題目,“老師,我想對你說”。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習作說的是空話,老師批改時發(fā)現(xiàn)有七八成學生的習作內(nèi)容是從“作文選”中抄過來的,甚至個別粗心的學生連人物的名字都沒有換。
而另一個班的情形就大不一樣,老師在寫這篇習作前指導學生擬訂題目,并讓學生明白,題目中的“××”不只限于老師,他(她)是你生活中所熟悉的任何一個人??梢允窃?jīng)教過或正在教你的老師,可以是你的某一個小伙伴,也可以是你的某一個親人……你到底有什么話要給他(她)說,為什么要說,一定要想得清清楚楚,然后才能動筆寫作。
事實證明,提前布置和指導之后再在上習作課時進行再指導、交流和修改,學生的習作基本上擺脫了“范文”的束縛,大多數(shù)學生的習作確實表達出了真情實感。
四、提早交代任務(wù),實踐尋找素材
這里的“提早”和前文的“提前”有重復之嫌,但具有不同的時間長短。
比如在指導學生寫“對爸爸媽媽表達愛”這一類的習作,有的老師往往到了課堂上才把題目交給學生,弄得絕大多數(shù)學生不知從何下手。因為在咱們這個民族的習慣中,很少有家庭成員之間說“我愛你”一類的話,有的只是動作或?qū)嶋H行動等,像媽媽把孩子摟在懷里愛撫著等等,但好多孩子卻從未對父母表達過愛意或說過愛的話。如果教師提早(可以是一個星期、一個月甚至更長些時間)把寫作內(nèi)容交給學生,并作必要的指導,激發(fā)他們回憶爸爸媽媽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付出了許許多多艱辛和愛,讓學生回到家里真實做一做對爸爸媽媽表達愛的事或說一說這一類的話,也算是對父母之愛的一次回報。到習作課上,學生就不會猶如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了。習作中不但有話可說,而且表達的還都是真情實感。
在以上這些做法的操作過程中,筆者認為還有必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要倡導小學生寫“放膽文”。南宋的謝枋得在其《文章規(guī)范》中指出:“凡學文,初要放膽,終要心小。由粗入細,由雅入俗,由豪蕩入純粹。”只有放手讓學生寫“放膽文”,在他們初學寫作時少一些束縛,多一些自主和自由,才能使他們的習作寫實事,表真情,才能促使他們的習作由粗淺到高雅的進步。
其次,要突破單一習作模式。長期以來,學生的習作只是為了完成任務(wù)而作,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按部就班地完成規(guī)定的作文篇數(shù)了事。現(xiàn)代教育應(yīng)突破這個框框,大力提倡“童言無忌”,鼓勵學生“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么說就怎么說”“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因此,生活筆記、觀察日記、調(diào)查報告、隨感隨筆都可以寫,要讓兒童寫自己想寫、能寫、會寫的內(nèi)容。
再次,把封閉的習作課堂放開搞活。蘇聯(lián)教育家先贊可夫認為:應(yīng)該打開教室的窗戶,讓沸騰的社會生活、奇異的自然現(xiàn)象映入學生的腦海,借以豐富他們的情感經(jīng)驗,激發(fā)他們作文的欲望。因此,我們教師應(yīng)當引領(lǐng)學生從封閉的習作課堂中走出來,從刻板的學校教學中走出來,到大自然和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去,也來個習作的開放搞活。
最后,加強個別指導和評價。社會、家庭、學校、教師習慣于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孩子,以成年人的標準要求孩子。其實,小學生的好多話語是他們內(nèi)心的真實。我們評價心理和評價標準的變革就是要用兒童的眼光看待他們的習作,更加全面地理解小學生習作中的“實”與“虛”的內(nèi)涵。在寫話和習作過程中,選材、立意、結(jié)構(gòu)、語言還是其他方面,只要學生有“創(chuàng)意”,都要加以鼓勵和支持。孩子是天生的創(chuàng)造者,我們既要熱情地鼓勵他們大膽地創(chuàng)造;又要用心用意地開掘他們的創(chuàng)造潛能。
參考文獻
[1]曹明海.語文教育智慧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11.
[2]葉瀾.習作教學方法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13).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