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漢語有很多種教學方法,古今貫通方法就是其中一種。古今貫通方法指在古今漢語教學中揭示古今漢語之間的關系,探索從古到今漢語演變的方法?;诖耍疚姆治隽斯糯鷿h語教學過程中古今貫通方法的應用現(xiàn)狀,并提出了相應的應用策略,希望可以大大提高我國古代漢語教學質量。
【關鍵詞】古代漢語;教學方法;古今貫通法;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在我國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中,古代漢語作為一門基礎的專業(yè)課程。其教學目的是在系統(tǒng)學習下,讓學生掌握古代漢語知識系統(tǒng),并具有閱讀古代典籍的基本能力,進而可以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深入掌握和學習。所以為了給社會培養(yǎng)出源源不斷的文史哲人,高校應積極開展古代漢語教學。但結合實際情況來講,當前我國高校古代漢語課程開設效果令人擔憂,如何才能提高這門課程的教學質量,這是我國各大高校需要重點探討的問題。因此,本文首先概述了古今貫通方法的含義,然后分析了古代漢語教學中的問題,最后提出了提高古代漢語教學質量的建議,以期能夠改善當前我國古代漢語教學。
一、概述古今貫通法
語言具備繼承性特點,現(xiàn)代漢語就是在繼承以及發(fā)展古代漢語,古代與現(xiàn)代之間也就是源與流的關系。所以,想要學習好古代漢語,就需要對現(xiàn)代漢語有更好的理解并充分利用。
古今貫通方法就是在古代漢語教學過程中溝通古代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突破二者之間的界限,探求古今漢語二者的關系,從而尋找漢語從古代到現(xiàn)代演變的具體方法。在上千年的發(fā)展歷史中,漢語丟掉了很多因素,也保留了很多因素,哪些因素出現(xiàn)了變動,哪些至今未動,這些都是古今貫通法中需要深究的問題。在古代漢語教學過程中利用古今貫通方法是為了實現(xiàn)古為今用。古代漢語的學習,要強化現(xiàn)代漢語的素養(yǎng),提高古籍閱讀能力,就必須遵循“古為今用”的原則。通過實踐發(fā)現(xiàn),唯有按照“古為今用”的原則來教學,才能夠刺激學生學習古代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知識的欲望,才能夠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學習這些知識。
二、古代漢語教學中的問題
為了使現(xiàn)代青年學生對《古代漢語》的認知情況更全面,本文采用了問卷調查形式來深入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學生對本課程的認知、對授課內容的看法、對教材內容的評價等方面,力爭從各個方面體現(xiàn)出學生對本課認知的情況。通過對學生進行抽樣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存在如下幾方面問題:
(一)學生對本課程講授有著較高的要求
要求授課內容應有趣、豐富,要求應該以課堂討論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對于古代漢語多媒體課程,大約有80%的學生要求教學內容簡練,教師講課要幽默,并可以讓學生以課堂討論方式積極參與到教學中。在處理教材上,大約有85%的學生認為需要在以教材為主的基礎上補充更多新的語言材料,增加實踐機會。
(二)學生對學習古代漢語積極性不高
大約有55%的學生認為古代漢語這門課程難以深入學習。課程內容不但有文選,而且也有理論知識;理論知識又包括文化常識、詞匯以及文字;文選篇目包括了從秦朝一直到唐宋時期的韻文以及散文,學習內容非常多,也涉及了很多知識面,難以準確掌握。并且很多學生認為這門課程內容過于乏味,學起來十分困難,想要學好、學精,更是難上加難。
(三)學生學習動力不足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有90%的學生認為自身學習動力能夠以強化漢語素養(yǎng)或者認知漢語獨特魅力為主。但也有70%的學生表示只可能在課堂中學習古代漢語知識,課下根本不會主動學習。同時,還有很多學生認為學習古代漢語對自身用處不大,也不能幫助自身提高就業(yè)能力,所以自然就沒有興趣學習這門知識。這也是我國高校古代漢語教學效率無法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古代漢語教學中古今貫通的幾種方法
(一)講故事方法
在講解古代漢語知識時,教師可以寓教于樂,如以演義故事或者背景故事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習《齊桓公伐楚》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引入《齊桓公伐楚》中關于齊桓公討伐楚國原因的歷史:“蔡女為桓公妻,桓公與之乘舟,夫人蕩舟,桓公大懼,禁之不止,怒而出之。乃且復召之,因復更嫁之?;腹笈瑢⒎ゲ?。仲父諫曰:‘夫以寢席之戲,不足以伐人之國,功業(yè)不可冀也,請無以此為稽也。’桓公不聽。仲父曰:‘必不得已,楚之為菩茅不貢于天子三年矣,君不如舉兵為天子伐楚。楚服,因還襲蔡,曰:‘余為天子伐楚,而蔡不以兵聽從?!蛩鞙缰?。此義于名而利于實,故必有為天子誅之名,而有報仇之實?!边@段材料有著很強的故事性,既能夠讓學習者深入了解齊桓公討伐楚國的原因,也能夠集中學生聽課注意力,讓他們更好地進行課堂學習。
(二)歸納比較方法
在古代漢語教學中,文言虛詞用法多變,但也并不是沒有規(guī)律可循。在講解文言虛詞時,教師可將每一篇選文中主要虛詞用法總結出來,之后再通過多篇文選歸納以及整理,讓學生可以系統(tǒng)化地學習好這些知識。比如文言虛詞中“之”作為連接詞,有如此幾方面用法:在介賓結構前使用,有舒緩語氣作用;表示定語后置的,通常不翻譯;在偏正關系中利用,相等于介詞“的”。在《左傳》這篇文言文中,“之”有很多種用法,歸納整理出有關于“之”的用法,再對其他選文進行學習,學生就能夠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學生把握不準的地方還是古代漢語中的多音字讀音。在講授文選時,教師可在比較歸納字音字義后,再引導學生學習。如在學習《論語》時,課文中注釋“見”字有兩種讀法,至于到底讀哪個音,需要學生在平日學習時多總結、多分析,這樣才能夠靈活多變地學習。
四、在古代漢語文選教學中古今貫通法具體應用
(一)在詞匯上的應用
在我國古代漢語文選教學過程中,以詞匯教學為主。詞有本義以及引申義的說法。利用古今貫通方法對選用的詞義進行講解,主要是對詞的本義以及引申義進行梳理,并聯(lián)系起現(xiàn)代漢語。文選中的詞,有的是引申的,有的是使用本義,在學習中,還需要深入研究。如《齊晉寨之戰(zhàn)》:“故不能推車而及?!贝颂帯凹啊睘樽飞?。及,甲骨文作“}”,金文作“轟”,像一只手抓住一個人?!墩f文》:“及,逮也。從又,從人?!毙戾e《說文解字系傳》:“及前人也。”“及”原意指追上,引申之后表示比得上、追得上,還能夠用在介詞以及連詞中。在漢語詞匯里有很多“及”的短語。如“及筍”指女子達到十五歲年齡;“及冠”代表著男子已經(jīng)成年了。對“及”本身意義與引申意義掌握好之后,就能夠對這些短語以及詞語進行深入了解了。
又如在接觸《北冥有魚》時,有一段話為:“生物之以息相吹 也?!贝颂帯跋ⅰ睘闅庀??!墩f文》:“息,喘也。從心,從自,自亦聲?!倍斡癫米ⅲ骸白哉?,鼻也。心氣必從鼻出,故從心、自?!薄白浴睘橄笮巫?,像鼻形,本義為鼻子?!跋ⅰ痹x指鼻子中進出口的氣流,引申為增長。如“息肉”就是指腸道中突然凸起來的肉質?!跋ⅰ庇挚梢砸隇橥V?、休憩,這也是在漢語中頻繁使用的。
(二)在語法上的應用
對比字形以及詞義,在語法方面,古今漢語的差異不多。文選中賓語前置都是值得學習和注意的語法現(xiàn)象。如《論語·陽貨》“舊月逝矣,歲不我與”,《鄭伯克段于郡》“何厭之有”等,這些都是賓語前置,這些語法在我國現(xiàn)代漢語中也頻繁出現(xiàn)。由此可見,將古代漢語中的賓語前置與現(xiàn)代漢語聯(lián)系起來,有助于我們對現(xiàn)代漢語中一些語言現(xiàn)象進行深入了解。
還有很多被動式的語句。在古代漢語學習中,多見的被動句式包括“被”“見”“于”等字句,而現(xiàn)代漢語中被動句式通常是“被”字句。需要明確的一點是“見”這個字放在動詞前面可看成被動句式,但在我國漢朝時期,文言文中的“見”字并不表示被動。如《陳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边@里的“見”是一個助詞,用在動詞前面表示對我怎么樣,在現(xiàn)代漢語中“請見諒”“讓您見笑了”等,都不表示被動。
(三)在文字上的應用
文字包括著義、音以及形三大要素,尤其是字形應高度重視。在文字的發(fā)展和演變中,字形發(fā)生著很大變化。在文選方面,古代漢語文選要對字形演變重點解釋。在漢字中形聲字最為多見。形聲字由聲旁以及形旁組合而成,其中與意義有關系的形旁應高度重視。在很多狀況下,如果掌握了古今形旁的演變,那么也就能夠容易理解字義了。
如《鄭伯克段于鄢》:“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痹诖司渥又?,“鄙”為邊邑,應好好了解,但也需要了解到今天“阝”旁實為“邑”。“邑”之字多與邦國有關,如《說文》:“邦,國也?!薄翱ぃ苤疲禾熳拥胤角Ю?,分為百縣,縣有四郡。”“都,有先君之舊宗廟曰都?!薄敖?,距國百里為郊?!薄佰?,屬國舍?!迸c右“阝”旁相聯(lián)系的是左“阝”旁,而左“阝”旁實為“阜”?!墩f文》:“阜,大陸,山無石者。”“阜”指高而平的土地,沒有石頭的土山,故“阜”多與山陵有關,如《說文》:“陵,大阜也?!薄鞍?,大陵也。一曰曲阜也?!薄摆?,坡者曰阪。”“瞰,阪隅也,阪下濕也?!绷硗?,想要讓學生愛上古代漢語教學這門課程,教師還需要積極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并完善自身不足之處,將自身優(yōu)勢結合教學各大環(huán)節(jié),形成相應的教學特色。尤其是在講授這種內容枯燥、乏味的古代漢語教學課程中,教師更需要發(fā)揮自身特長,以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積極性,從而愛上這門課程,這樣才能夠真正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五、結語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見,古代漢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分析作品語言,但也要意識到,不能只一味地講解詞義、翻譯漢語句子。在教學中,教學者應使用多種方法來闡述作品語言,而利用古今貫通方法,既能夠有效聯(lián)系起古代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知識,也能夠讓學生在讀懂古文的同時,還能夠深入了解現(xiàn)代漢語知識,進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漢語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江遠勝.古今貫通法在古代漢語文選教學中的應用[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7(5).
[2]袁碧霞.如何提升學生《古代漢語》課程的學習興趣[J].教育教學論壇,2015(30).
[3]羅暢.貫通古今各司其職——提高文言文教學效率策略初探[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15(7).
[4]董超旭,郭秋燁.現(xiàn)代漢語與訓詁學關系芻議[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
[5]王偉.“主題解讀式”教學法在古代漢語文選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9).
[6]王仲軻,周遠軍.情境—合作模式在大學古代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6(15).
[7]高紅.互動式教學法在“古代漢語”課中的應用實踐[J].學周刊,2015(23).
[8]楊一.參與式教學法在“古代漢語”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應用——以《鄭伯克段于鄢》為例[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4(7).
[9]尹喜清.古漢語文選與古代文化教學——以《鄭伯克段于鄢》為例[J].安徽文學月刊,2016(2).
[10]楊曉雯.“提問—反饋”教學法在對外古代漢語教學中的運用[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6(1).
[11]史維國.高校古代漢語通論教學狀況與改革措施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
[12]劉傳啟.加強課前課后師生對話,提高課堂互動效率——談古代漢語課程的互動教學模式[J].文教資料,2013(14).
作者簡介:張冬娜,女,1982年生,吉林省吉林市人,大學本科學歷,講師,主要從事兒童文學研究。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