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咬定“語言訓練”不放松,積極創(chuàng)新訓練方式,并使之有效,以期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情懷,提高語
文素養(yǎng),增進對語言文字的情感。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語言;思維能力;訓練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就語文課程的“工具性”的特點而言,閱讀課堂上教師要注重語言和思維能力的訓練,促進學生理解、表達能力的提升與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筆者現(xiàn)結合自己的學習與實踐,略陳淺見一二。
一、讓訓練中的“導”與“學”互動,促進多元“對話”的發(fā)生
毋庸置疑,語文教學要重視語言訓練。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曾經(jīng)撰文強調(diào)在閱讀課堂上要給“訓練”留個位置。他認為訓練是語文教學之基本形態(tài),“訓”指教師的教學行為,包括指導、輔導等;“練”乃是指學生的學習行為,包括感悟、運用等。學生作為發(fā)展的主體,在學習語言過程中必須依賴教師的指導與幫助,理解與表達能力才能得以提升。因此,教師的“導”與學生的“學”是一個互動過程,此過程就是“訓練”。當然,訓練要講究策略,追求實效,能夠切實促進素養(yǎng)的提升,而不能跟機械、重復地做題畫上等號。
葉圣陶先生也曾強調(diào)訓練的重要,他的相關闡述對當今語文課堂上的訓練具有指導作用。他認為無論是讀書還是作文,都務必達到“自能”之境界,這樣才算是語文教育的成功,而實現(xiàn)這一目標必須依賴訓練,依靠扎扎實實的閱讀與作文訓練。葉老告訴我們,閱讀訓練旨在促進學生學會閱讀,即能夠讀懂文章,且能夠從中捕捉信息,汲取精神養(yǎng)料,學會跟文本、主人公及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因此,教師要把握課改理念,理解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基本特點,克服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脫離文本、一味進行“泛人文化”的教育現(xiàn)象。與之相反,教師要抓住文本,鎖定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與規(guī)律,有條不紊、扎實有效地開展一系列語言訓練活動,促進學生進行“多元”對話,鍛煉理解與表達能力。
比如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通過朗讀和詞語分析,實現(xiàn)語言訓練的目的。筆者在教學《石壕吏》時,先組織學生默讀、朗讀課文,并嘗試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詩歌大意;然后在初讀感知的基礎上,針對詩歌中關鍵的、重點的詞語或語句,引導學生自主質(zhì)疑;再結合具體語境,引導學生揣摩、品味詞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與故事中的角色展開對話。這樣既促進了學生對詩歌主題的理解,同時又借助學生的自主朗讀、概括、質(zhì)疑、釋疑等活動,有效地訓練了語感。教學過程中,筆者始終處于引導地位,而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這彰顯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符合課改要求。
二、堅守“語言訓練”這一原則,不斷創(chuàng)新語言訓練的途徑和方式
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在總結自身語文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頗有真知灼見的“三主思想”,并提煉出“三主四式語文導讀法”,這一教學模式代表著錢老師的教學思想,它在國內(nèi)語文教學領域具有較大的影響力。事實上,在初中語文這塊教學的熱土上,錢老師一直孜孜不倦地踐行著他的“三主思想”,把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作為自己不懈的追求。初中語文課堂上,教師要踐行錢老師的這一思想,咬定“語言訓練”不放松,積極創(chuàng)新訓練方式,并使之有效,以期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情懷,提高語文素養(yǎng),增進對語言文字的情感。
比如教學《林黛玉進賈府》,筆者立足于語感的培養(yǎng),注重引導學生品味語言,進行扎實的語言訓練。初讀課文,筆者帶領學生初步理解林黛玉到賈府時的特定的心理狀態(tài)——因為是寄人籬下,加之她性格敏感、多愁善感,因此林黛玉初到賈府時是“步步留心,時時在意”。接下來,筆者緊緊抓住“步步留心,時時在意”,引領學生穿行于文本的字里行間,從林黛玉回答邢、王兩位夫人的話語入手,體悟特定性格的人物處于特定環(huán)境中微妙的心理變化以及此心理狀態(tài)在人物語言上的真切表現(xiàn)。在策略運用上,筆者一方面讓學生根據(jù)角色的話語來揣摩其心理感受;一方面又呈現(xiàn)幾段跟文本中不一樣的“答語”,要求學生去比較,進而走進林黛玉的心中,體會她此時此地的心理,探求她的回答得體而恰到好處的原因所 在。就這樣,筆者引導學生對文本語言進行揣摩、品味,通過咬文嚼字,促使學生走近了林黛玉這個人物,了解了她的性格特點,同時也讓學生領略到作家駕馭語言的深厚功夫。
三、瞄準合適的訓練點,恰到好處地運用不同的訓練方法
語文課程“工具性”的特點要求教師在閱讀課堂上要重視語言文字的訓練。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地發(fā)揮自身的引領作用,并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實實在在而又立竿見影、卓有成效的語言文字訓練。教師要立足課堂,珍惜有限的時間,引領學生沉潛于語言文字中,用心品讀,仔細玩味,大膽嘗試。
閱讀課堂上的語言訓練涉及的內(nèi)容是豐富的,既包括聽、說、讀、寫的語言技能訓練,也包括“咬文嚼字”式的語感訓練。當然,這些兩個方面的訓練內(nèi)容都離不開思維能力的訓練。比如在錢夢龍執(zhí)教的《捕蛇者說》這個課例上,錢夢龍老師先指導學生初讀課文,感知大意,再抓住關鍵的字、詞進行深度理解。為達到這一目的,錢老師在設計教案時進行了目的明確、針對性較強的預設。課堂上,他帶著激情跟學生一道出發(fā),遨游于文本的字里行間,去領略其中的曼妙風景。他尤其注重結合具體語言情境,引導、啟發(fā)學生細細品味字詞的準確含義,促使學生較為透徹地理解字里行間蘊含的對于“蔣氏”家族悲慘命運的同情以及透過“蔣氏”家族悲慘命運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毒于蛇”的賦稅帶給廣大勞動人民的沉重苦難的批判精神。通過這樣的引導與訓練,學生在今后的閱讀課堂上,就會懂得抓住關鍵字詞進行咬文嚼字,幫助自己深入地體會作品的深刻內(nèi)涵及豐富的表現(xiàn)力。
總之,閱讀教學要瞄準訓練點,恰到好處地運用不同的方法,著力進行語言和思維能力的訓練,并且要融語感培養(yǎng)、學法示范和思想熏陶于一體。這樣才能彰顯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點,有效地實現(xiàn)閱讀教學目標。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