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綸,王星玉,楊紅軍,那郅燁,元改香,王樹紅,元慕田
(1.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農業(yè)部黃土高原作物基因資源與種質創(chuàng)制重點實驗室,山西太原030031;2.云南生態(tài)農業(yè)研究所,云南昆明650106;3.山西省奧圣農業(yè)開發(fā)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01)
GPIT那氏大穗玉米在山西北部的引種試驗
王綸1,王星玉1,楊紅軍2,那郅燁2,元改香3,王樹紅3,元慕田3
(1.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農業(yè)部黃土高原作物基因資源與種質創(chuàng)制重點實驗室,山西太原030031;2.云南生態(tài)農業(yè)研究所,云南昆明650106;3.山西省奧圣農業(yè)開發(fā)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01)
高光效那氏大穗玉米在婁煩試點引種成功后,2016年又在山西北部及呂梁的文水等地進行了多點試驗,通過在山西北部的陽高、懷仁和原平3個試點,對GPIT那氏大穗玉米與對照先玉335的籽粒和莖稈含糖量、單位面積產量、穗和莖葉的農藝性狀進行了比較分析。結果表明,GPIT那氏大穗玉米在高光效的作用下,不僅提高了籽粒和莖稈的品質,而且也大幅提高了產量及抗寒性,同時也表明了該品種廣泛的適應性??蔀榻窈笃湓谏轿鞔竺娣e推廣種植提供理論依據(jù)。
GPIT;大穗;玉米;引種;試驗
GPIT那氏大穗玉米以其高光效優(yōu)勢,2015年在山西省婁煩縣米峪鎮(zhèn)興旺村試種成功,在海拔1 304 m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下,仍可獲得15 168.0 kg/hm2的高額產量,比當?shù)氐母弋a品種龍生2號增產79.61%[1]。為了盡快讓GPIT那氏大穗玉米在山西省迅速推廣開來,以大面積提高山西省玉米的單位面積產量,2016年在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山西省農村財政研究會、山西奧圣農業(yè)開發(fā)有限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從云南生態(tài)農業(yè)研究所引入該品種2 000 kg,分別在大同市的陽高縣,朔州市的懷仁縣、應縣,忻州市的原平市、定襄縣和呂梁市的文水縣等地種植。2016年9月7—9日由山西奧圣農業(yè)開發(fā)有限公司組織,由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山西農業(yè)大學、山西省農村財政研究會、山西奧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呂梁市和原平市種子公司等單位的領導和專家共同對各試點GPIT那氏大穗玉米的田間長勢進行了實地考察,普遍反映良好。在此基礎上,本研究對山西北部的陽高、懷仁、原平3個縣(市)的3個試點,就GPIT那氏大穗玉米與對照先玉335進行了產量的驗收,籽粒、莖稈含糖量的測定和穗、莖葉農藝性狀的鑒定。
1.1 試驗材料
GPIT那氏大穗玉米(簡稱那氏大穗玉米)由云南省生態(tài)農業(yè)研究所那中元教授育成并提供種子,對照品種為當?shù)刂魍破贩N先玉335。
1.2 試驗地概況
3個試點分別是:陽高縣北極鄉(xiāng)北沙河村農業(yè)合作社,地理坐標為東經113°42′,北緯40°23′,海拔1 021 m;懷仁縣金沙灘金凱農場,地理坐標為東經113°22′,北緯39°41′,海拔1 074 m;原平市薛孤鄉(xiāng)下薛孤村農業(yè)合作社,地理坐標為東經112°33′,北緯38°46′,海拔886 m。各試點試驗和對照品種各種植1 hm2。
1.3 試驗方法
各試點供試品種和對照均按當?shù)爻R?guī)的播種期同時播種,施肥水平及各項田間管理均一致。不同的是,那氏大穗玉米的播種采取寬窄行、深條施肥、淺播種的方法,寬窄行的寬行為1.1 m、窄行為30cm,株距為23cm,深條施肥的深度為15~18 cm,淺播種的深度為3~5 cm。在出苗后6~8葉期(小喇叭期)和14~16葉期(大喇叭期)以1∶200倍的GPIT生物制劑稀釋液對莖葉各噴施1次[2]。而對照品種的播種仍采用當?shù)刂晷芯?0 cm×60 cm的常規(guī)播種方法。播種量分別為那氏大穗玉米每公頃30 kg,對照品種先玉335每公頃45 kg。
1.4 測定項目及方法
1.4.1 產量測定在各試點均以玉米聯(lián)合收割機現(xiàn)場收獲試驗和對照品種有代表性的667 m2地塊的籽粒,裝袋稱質量后,以種子含水量測定儀測定籽粒含水量,去掉多余水分的質量,計算出籽粒含水量在12%的實際產量,再折算出各試點試驗和對照的每公頃產量,結果取3次平均值。
1.4.2 籽粒和莖稈含糖量的測定收獲前以LYT-380型測糖儀分別對各試點試驗品種和對照品種的籽粒和莖稈進行含糖量的測定,取3次測定的平均值。
1.4.3 穗和莖葉農藝性狀的鑒定穗的農藝性狀鑒定主要包括穗長、穗粗、穗行數(shù)、單行粒數(shù)、百粒質量、雙穗率、禿尖有無等。穗長、穗粗、穗行數(shù)、單行粒數(shù)的鑒定,可以一次完成,隨機選取試驗和對照品種各10株的主穗,完成測算,取平均值。百粒質量的鑒定方法為,在試驗和對照品種脫粒風干后的籽粒中各隨機數(shù)100粒,在天平上稱質量,重復3次,取平均值。雙穗率的鑒定方法為,收獲前在試驗和對照品種中各數(shù)100株雙穗的株數(shù),重復3次,取平均值。禿尖的鑒定方法為,以群體穗的禿尖超過90%為有,90%以下為無。莖葉的農藝性狀鑒定,通過成熟收獲前試驗品種和對照品種群體的表現(xiàn)即可得出[3]。
2.1 那氏大穗玉米在3個試點的籽粒和莖稈含糖量與對照的比較
從表1可以看出,陽高試點那氏大穗玉米籽粒的含糖量比對照先玉335高7.29百分點,莖稈含糖量比對照高8.13百分點,對莖稈含糖量高出的百分點又比對照籽粒含糖量高出的百分點多0.84百分點;懷仁試點那氏大穗玉米籽粒含糖量比對照高8.19百分點;莖稈含糖量比對照高8.90百分點,對莖稈含糖量高出的百分點又比籽粒高出的百分點多0.71百分點;原平試點那氏大穗玉米籽粒含糖量比對照高6.26百分點,莖稈含糖量比對照高6.74百分點,對莖稈含糖量提高的幅度又大于籽粒提高的幅度0.48百分點??梢钥闯?,3個試點的共同點是那氏大穗玉米不論籽粒還是莖稈的含糖量均高于對照品種先玉335,而且提高的幅度還很大,均大于先玉335籽粒和莖稈原本固有的含糖量。那氏大穗玉米籽粒和莖稈含糖量遠高于對照的表現(xiàn),也正是那氏大穗玉米發(fā)揮高光效的一種明顯體現(xiàn)[4]。那氏大穗玉米在高光效的作用下,合成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最初的表現(xiàn)形成是可溶性糖,其中一部分在酶的作用下轉化成籽粒,對于過剩的可溶性糖一部分貯存在籽粒的胚芽和胚乳中,另一部分過剩的或因后期溫度的驟然變化來不及轉化的可溶性糖卻貯存在莖稈中,這就是那氏大穗玉米之所以籽粒和莖稈含糖量遠高于對照的原因所在。那氏大穗玉米籽粒和莖稈含糖量的大幅提高,為植株的茂盛生長和籽粒產量的提高,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原料供應,最終導致經濟和生物學產量的大幅提高。同時由于籽粒含糖量的提高,又大大提高了玉米籽粒的適口性和營養(yǎng)價值,同時莖稈含糖量的提高,也提高了奶牛青貯飼料的品質。雖然在3個試點中那氏大穗玉米的籽粒和莖稈的含糖量,均比對照大幅提高,但試點之間提高的幅度卻存在著差異,不論是籽粒還是莖稈,提高幅度最大的是懷仁試點,其次是陽高試點,最低是原平試點。推測原因與各試點所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不無關系,其中又與試點地理位置所處的海拔高度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懷仁試點提高的幅度最大,是由于該試點海拔高度在3個試點中最高,達1 074 m,在高海拔的優(yōu)勢下,使太陽光照的強度大大提高,這正好使那氏大穗玉米高光效的特性得到充分發(fā)揮,因此,也就出現(xiàn)了在3個試點中籽粒和莖稈含糖量提高幅度最大的結果;陽高試點的海拔高度較低,為1 021 m,其提高幅度居中;原平試點的海拔高度最低,為886 m,其提高幅度也最低。莖稈含糖量提高的幅度大于籽粒含糖量提高幅度的多少,卻與試點所處地理位置的海拔高度和緯度的高低有關,在海拔和緯度均高的情況下,會導致試點生態(tài)環(huán)境晝夜溫差明顯加大,而晝夜溫差的明顯加大,又會促使那氏大穗玉米的光合產物可溶性糖迅速轉向莖稈,以滿足在抵抗寒冷中自身異化作用所需的能量[5]。陽高試點莖稈含糖量的增幅大于籽粒的增幅最大,說明陽高試點所處的高緯度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北緯40°23′),懷仁試點的緯度較陽高試點低(北緯39°61′),所以,莖稈含糖量的增幅大于籽粒的增幅居中,但由于懷仁試點的海拔高度高于陽高試點,又導致這個增幅減小,以致差異不大;原平試點在3個試點中,不僅海拔最低(886 m),緯度也最低(北緯38°76′),所以,出現(xiàn)了莖稈含糖量的增幅大于籽粒的增幅也最低的結果,比陽高試點低0.36%,比懷仁試點低0.23%。莖稈含糖量大于籽粒含糖量增幅的差距越大,說明玉米植株異化的程度就越高,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影響到籽粒的產量,也會減少籽粒的含糖量,進而影響到籽粒的口感品質和營養(yǎng)品質。但莖稈含糖量的增幅大于籽粒含糖量增幅差數(shù)越大,也并非壞事,利弊相伴,一方面說明玉米植株抵抗逆境的能力加大,在逆境中也能枝葉茂盛,反過來又能促進籽粒灌漿速度提早成熟[6];另一方面莖稈含糖量的增幅越大,對于飼養(yǎng)奶牛的地區(qū)來說,不僅奶牛愛吃,增膘也加快,產奶量提高[7]。以此也驗證了那氏大穗玉米在逆境中具有自我調控能力及對逆境的抵抗特性[8]。
表1 那氏大穗玉米在3個試點的籽粒和莖稈含糖量與對照的比較%
從3個試點那氏大穗玉米和對照先玉335籽粒含糖量的平均值來看,那氏大穗玉米的籽粒比對照的籽粒含糖量提高7.25百分點,莖稈含糖量比對照高7.93百分點。說明那氏大穗玉米適應性廣泛,不論在何種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籽粒和莖稈的含糖量都會出現(xiàn)比對照明顯提高的結果。盡管因生態(tài)環(huán)境或人為栽培管理措施的不同,對不同試點之間籽粒和莖稈的含糖量造成一定影響,但總的來說,籽粒和莖稈的含糖量均為增加,且增加幅度較大,并且莖稈含糖量的增幅均大于籽粒含糖量的增幅。
2.2 那氏大穗玉米在3個試點單位面積產量與對照的比較
那氏大穗玉米籽粒和莖稈含糖量大幅度高于對照的結果,是那氏大穗玉米高光效的一種明顯體現(xiàn),也是合成產量的原始表現(xiàn)形式。這就為那氏大穗玉米的單位面積產量高于對照奠定了基礎[9]。從表2可以看出,陽高試點那氏大穗玉米每公頃產量比對照提高7 665 kg,增幅74.93%;懷仁試點每公頃產量比對照提高8 160 kg;增幅77.27%;原平試點每公頃產量比對照提高7 080 kg,增幅72.17%。相比之下,3個試點那氏大穗玉米單位面積產量和增幅均以懷仁試點最高,陽高試點次之,原平試點最低,但增幅相差不大,產量最高的懷仁試點比陽高試點高2.34百分點,陽高試點的增幅又比原平試點高2.76百分點。與籽粒和莖稈含糖量的測試結果完全一致。那氏大穗玉米在3個試點每公頃產量平均提高7 635 kg,平均增幅74.85%[10]。說明那氏大穗玉米具有良好的豐產性和穩(wěn)產性。
表2 那氏大穗玉米在3個試點的單位面積產量與對照的比較kg/hm2
2.3 那氏大穗玉米在3個試點的穗和莖葉農藝性狀與對照的比較
那氏大穗玉米籽粒和莖稈的含糖量明顯高于對照,在此基礎上導致了那氏大穗玉米比對照單位面積產量大幅提高。既然如此,在穗和莖葉的農藝性狀上各試點也會相應出現(xiàn)一些比對照明顯的變化。從表3可以看出,陽高試點那氏大穗玉米的穗長比對照長4.8 cm,穗粗比對照粗0.5 cm,穗行數(shù)比對照多2.0行,單行粒數(shù)比對照多9.7粒,百粒質量比對照多6.1 g,雙穗率比對照多18.1百分點,且穗頂90%以上均無禿尖,而對照90%以上均有不同程度大小的禿尖。從收獲前莖葉的農藝性狀來看,那氏大穗玉米仍然保持著青枝綠葉的長勢;而對照的莖葉卻已明顯的變黃枯萎。這一差異為那氏大穗玉米莖葉的青貯飼用提供了極好的條件。懷仁試點那氏大穗玉米穗長比對照長4.5 cm,穗粗比對照粗0.7 cm,穗行數(shù)比對照多2.7行,單行粒數(shù)比對照多9.7粒,百粒質量比對照多6.0 g,雙穗率比對照多18.5百分點;穗頂?shù)亩d尖與莖葉的對比情況與陽高試點的結果相同。原平試點那氏大穗玉米穗長比對照長4.3 cm,穗粗比對照粗0.6 cm,穗行數(shù)比對照多1.9行,單行粒數(shù)比對照多9.8粒,百粒質量多5.9 g,雙穗率比對照多18.0百分點,禿尖與莖葉的對比情況與陽高和懷仁試點一致。從3個試點的比較結果看,除質量農藝性狀穗頂?shù)亩d尖和莖葉的特征均相同一致外,穗的數(shù)量農藝性狀各有差異。其中,那氏大穗玉米穗長比對照最多的是陽高試點,比懷仁試點高0.3 cm,比原平試點高0.5 cm;穗粗比對照最多的是懷仁試點,比陽高試點高0.2 cm,比原平試點高0.1 cm;穗行數(shù)比對照最多的仍是懷仁試點,比陽高試點高0.7行,比原平試點高0.8行;單行粒數(shù)比對照最多的是原平試點,比陽高試點和懷仁試點均高出0.1粒;百粒質量比對照最多的是陽高試點,比懷仁試點高0.1 g,比原平試點高0.2 g;雙穗率比對照最多的仍是懷仁試點,比陽高試點高0.4百分點,比原平試點高0.5百分點。在6項數(shù)量農藝性狀的比較差異中,懷仁試點的優(yōu)勢最大,占了3項第一,陽高試點的優(yōu)勢次之,占了2項第一,原平試點的優(yōu)勢最小,只占1項第一,這與產量結果的排列順序也是相互吻合的。雖然在各個試點之間,那氏大穗玉米比對照的6項數(shù)量農藝性狀最高與最低相差很小,但只要是在其他各項相差很小的情況下,其中的一些項目在試點中占有優(yōu)勢,在龐大的群體中就會對這個試點的產量增加起到關鍵作用,占有項目優(yōu)勢越多的試點,產量提高的幅度也就越大,這也是懷仁試點的產量高于陽高和原平試點,陽高試點的產量高于原平試點的內在原因所在。3個試點之間那氏大穗玉米比對照的6項數(shù)量農藝性狀最高與最低值相差很小的結果,也說明那氏大穗玉米具有廣泛的適應性,不會因為不同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給產量帶來更大的波動。從3個試點那氏大穗玉米與對照6項數(shù)量農藝性狀的平均值比較結果可以看出,穗長比對照長4.5 cm,穗粗比對照粗0.6 cm,穗行數(shù)比對照多2.2行,單行粒數(shù)比對照多9.8粒,百粒質量比對照多6.1 g,雙穗率比對照多18.2百分點。那氏大穗玉米6項數(shù)量農藝性狀的數(shù)值均平穩(wěn)的遠大于對照,未出現(xiàn)其中一項大起大落而影響到整體的產量。這與各個試點之間各項數(shù)量農藝性狀的差異很小不無關系,也與那氏大穗玉米在3個試點的試種,均比對照增產,而且增幅較大,各試點之間增幅又相對相差較小的結果是相互匹配的[11],也進一步體現(xiàn)了那氏大穗玉米的豐產性、穩(wěn)產性和適應性。至于穗頂尖禿的有或無、大和小,從各試點的觀察調查結果來看,那氏大穗玉米90%以上的植株均沒有出現(xiàn)禿尖,與對照形成明顯的區(qū)別,這已成為那氏大穗玉米固有的穗部形態(tài)特征。追根溯源,這與那氏大穗玉米高光效的特性也是密切相關的,在高光效的情況下,首先形成的可溶性糖最先滿足的是合成籽粒的需求,這樣在穗軸上只要是能有生長籽粒的空隙,均會得到充分的利用,在此前提下又把過剩的可溶性糖一部分貯存在籽粒中,從而導致籽粒含糖量的進一步提高;另一部分過剩的可溶性糖轉存到莖葉中,以供植株更加旺盛的生長,或抵抗晝夜溫差較大以及突然出現(xiàn)的低溫冷害異化過程中更多能量消耗的需求。因此,也同步表現(xiàn)出莖葉不會同對照一樣在籽粒成熟時莖葉過早干枯。那氏大穗玉米在籽粒成熟時,莖葉仍然保持青枝綠葉的現(xiàn)象,仍然與其高光效的特性是分不開的。這一表現(xiàn)不僅對籽粒的產量沒有造成影響,而且相對延長了玉米植株的生長期,對于籽粒百粒質量的提高,也起到了強勁助力作用。同時,對于含糖量高的青枝綠葉的玉米莖葉的利用,不僅提高了青貯奶牛飼料的附加值[12],而且也開拓了今后人們對那氏大穗玉米莖稈榨糖利用的新思路[13]。
表3 那氏大穗玉米在3個試點穗和莖葉農藝性狀與對照的比較
那氏大穗玉米在山西北部3個試點的引種試驗表明,那氏大穗玉米均比對照增產,增產幅度最高的是懷仁試點,比對照增產77.27%,其次是陽高試點,比對照增產74.93%,最低的是原平試點,比對照增產72.17%,3個試點平均比對照增產74.85%。不僅如此,3個試點的產量增幅相差不大,說明那氏大穗玉米具有廣泛適應性的優(yōu)點,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要求并不嚴格和挑剔。但是試驗表明,在不同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海拔和緯度的高低對那氏大穗玉米的影響較大,但這個影響是正面的。就玉米來說,在高海拔高緯度地區(qū)種植,由于無霜期短,不是不能成熟,就是勉強能成熟產量也不會太高。而那氏大穗玉米卻大相徑庭,在3個試點中海拔和緯度較高的懷仁和陽高試點,其產量卻高于海拔和緯度較低的原平試點,而且尤以海拔最高的懷仁試點產量最高。究其原因仍然與其高光效的特性是分不開的。在海拔較高的情況下就會大大提高太陽光照的時間和強度[14],這對于喜光照的那氏大穗玉米來說,正好遇到了能高度發(fā)揮高光效作用的機會,于是就導致了懷仁試點的產量在3個試點中最高[15]。除此之外,在高緯度高海拔的陽高試點,雖然因海拔較懷仁試點低,使產量也略低于懷仁試點外,卻因緯度高于懷仁試點,又導致了陽高試點晝夜溫差比懷仁試點加大,使陽高試點出現(xiàn)了那氏大穗玉米莖稈含糖量增加的幅度,大于籽粒含糖量增加的幅度,又體現(xiàn)出那氏大穗玉米能自我調節(jié),加大對外界不良環(huán)境的抵御能力。但原平試點的結果也表明,即使是在低海拔低緯度的平川地區(qū),那氏大穗玉米的增產幅度也相應比較穩(wěn)定,所以,那氏大穗玉米在山西省北部地區(qū)和全省各地均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16]。
那氏大穗玉米能比對照大幅增產,是由于大幅提高了太陽光能的利用率,但也需要配套的栽培技術[17]。在生育前期,要輔以2次以上的GPIT生物制劑不同稀釋濃度的莖葉噴施,以更加促進和強化種子高光效作用的發(fā)揮。除此之外,寬壟密植的配套栽培措施也不能忽視,獨特的1.1 m寬行,中間2行30cm的窄行,株距為23cm,施肥深度為15~18cm,播種深度為3~5 cm,公頃留苗5.4萬~5.7萬株的要求是經過科學的計算和實踐而得出的,因為對于高光效的那氏大穗玉米品種來說,只有這樣的生長環(huán)境才能保證植株旺盛生長,且為枝繁葉茂的莖葉提供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為高光效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在內在和外在多個因素的共同配合下,才能使那氏大穗玉米的最佳優(yōu)勢比較充分地發(fā)揮出來。這也是3個試點那氏大穗玉米都能出現(xiàn)大幅增產的原因所在。那氏大穗玉米的增產潛力仍然很大,因為高光效的發(fā)揮更需要高水肥的支撐,因此,只要再加大水肥配套的力度,那氏大穗玉米單位面積產量的提升會出現(xiàn)更大的突破。
2015年那氏大穗玉米在太原市婁煩縣試種成功后,2016年那氏大穗玉米在山西省各地引種種植60 hm2左右,經調查及反饋的結果表明,普遍反映良好,未出現(xiàn)比對照減產的情況。本研究對山西北部陽高、懷仁、原平3個試點的試驗結果進行分析,也更加驗證了其他試點增產效果明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只是增產的幅度不同而已。2017年繼續(xù)擴大種植面積,除在山西北部擴大種植面積外,逐步向中部和南部延伸,特別是在陽高、懷仁試點的周邊各縣(市),因為試驗表明,不僅產量可以大幅提升,而且莖稈的含糖量提升幅度也很大。通過對當?shù)胤N植的糖高粱莖稈含糖量的測試表明,也只有12%的含量,對從美國引入的飼用玉米的含糖量測試表明,也只有6%的含糖量,當?shù)氐奈鞴咸鸲群艽?,經測試含糖量也只有12%。那氏大穗玉米莖稈的含糖量在當?shù)赜执嬖谔貏e的重要意義,因為晉北地區(qū)是山西乃至周邊?。▍^(qū))的重要產奶基地,大量奶牛的健康生存以及如何提高牛奶的產量和質量,解決優(yōu)質的飼料來源是擺在產奶企業(yè)首當其沖的問題,那氏大穗玉米的大面積種植會使這一困擾多年的難題迎刃而解。不僅如此,那氏大穗莖稈的含糖量也達到了制糖原料的含糖量標準,為制糖原料的來源也開拓了一條新的道路。而籽粒含糖量的提高,不僅使玉米面的營養(yǎng)品質、口感品質得到提高,而且也更加香甜可口。嫩玉米也因為甜度的增加,被人們列入甜玉米的行列,受到市場的青睞,大大增加了附加值。為了更多的發(fā)揮那氏大穗玉米在山西農業(yè)乃至國民經濟中的作用,迅速擴大種植面積,在山西奧圣農業(yè)開發(fā)有限公司和山西省農村財政研究會的牽頭下,并且在山西財政的支持下,計劃在2017年在山西的北部和中部擴大種植面積至2 000 hm2。為了更好地落實完成這項指標計劃,又通過山西省的農業(yè)機械人員結合實際,專門研制出針對那氏大穗玉米播種所需的寬壟密植的專用播種機,并且通過在河北省的農業(yè)機械廠定購制作100臺。云南省生態(tài)農業(yè)研究所也積極配合,加代繁殖,滿足山西省對那氏大穗玉米種子的需求。在各級領導和相關部門的支持和幫助下,那氏大穗玉米一定會盡快在山西的農業(yè)生產上結出豐碩之果。
[1]王綸,王星玉,楊紅軍,等.GPIT那氏大穗玉米在太原婁煩試點的示范試驗[J].山西農業(yè)科學,2016,44(4):444-448.
[2]王樹紅,王星玉,元改香,等.GPTI那氏齊齊發(fā)誘導劑實用手冊[M].太原:山西農村財政研究會,2010.
[3]王綸,王星玉,王樹紅,等.GPIT生物制劑對鹽堿地玉米的增產效果[J].山西農業(yè)科學,2014,42(9):963-965.
[4]王綸,王星玉,溫琪汾,等.GPIT生物制劑在蘋果樹上的應用[J].山西農業(yè)科學,2013,41(6):567-571.
[5]王綸,王星玉,楊紅軍,等.GPIT生物制劑在胡蘿卜上的應用效果[J].山西農業(yè)科學,2015,43(5):552-555.
[6]李紹長,盛茜,陸嘉惠,等.玉米籽粒灌漿生長分析[J].新疆農業(yè)科學,1999(6):243-246.
[7]李登海,毛麗華,楊全勝,等.玉米優(yōu)異種質資源:478自交系的選育與應用[J].萊陽農學院學報,2005,22(3):159-164.
[8]劉紅燦.GPIT技術居世界領先水平(下)[N].人民日報,1999-09-06.
[9]王綸,王星玉,溫琪汾,等.GPIT生物制劑在露地番茄上的試驗效果[J].山西農業(yè)科學,2014,42(9):971-976.
[10]王曙光,寧幸連,王保明,等.一種新型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對水稻產量的影響[J].山西農業(yè)科學,2012,40(4):365-367.
[11]李建軍,靳海蕾,王昌亮,等.化學調控劑對玉米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山西農業(yè)科學,2016,44(4):483-486.
[12]陳培義,劉景輝,韓延濱,等.不同青貯玉米品種食用營養(yǎng)價值研究[J].華北農學報,2007,22(專輯):5-9.
[13]李德鋒,姜文寶,付南,等.青貯玉米品種比較試驗[J].草地學報,2013,21(3):612-617.
[14]胡陽,江莎,李潔,等.光強和光質對植物生長發(fā)育的影響[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2009,30(4):296-303.
[15]楊偉紅.盆栽茶梅生長發(fā)育對光強的影響及生理機制研究[D].大谷:山西農業(yè)大學,2006.
[16]那中元,楊紅軍,那郅燁,等.GPIT作物基因表型誘導調控表達技術[M].昆明:云南生態(tài)農業(yè)研究所,2014.
[17]李中青,李奇霞,郭二虎,等.谷子新品種長農38號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組裝配套研究[J].河北農業(yè)科學,2012,16(4):1-5.
Introduction Experiment of GPIT Large Ear of Corn in Northern Shanxi
WANGLun1,WANGXingyu1,YANGHongjun2,NAZhiye2,YUANGaixiang3,WANGShuhong3,YUANMutian3
(1.Institute ofCrop GermplasmResources,Shanxi AcademyofAgricultural Sciences,KeyLaboratoryofCrop Gene Resources and GermplasmEnhancement on Loess Plateau,MinistryofAgriculture,Taiyuan 030031,China;2.Yunnan Institute ofEcological Agriculture,Kunming650106,China;3.Shanxi Aosheng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Ltd.,Taiyuan 030001,China)
After the big ear maize with high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was introduced success in Loufan,a number of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northern Shanxi and Wenshui of Lüliang,and other places in 2016.The grain and stalk sugar content,per unit area yield,panicle,leaf and stem agronomic traits of GPIT's big ear maize and Xianyu 335 were analyzed in Huairen,Yuanping and Yanggao of northern Shanxi.The result showed that under high efficiency effect,GPIT's big ear maize not only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the grain and stem,but also greatly increased the production and also improved the resistance to cold.At the same time,it showed that the variety had a wide range ofadaptability,which will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omotion ofplantingin Shanxi in the future.
GPIT;bigear;corn;introduction;test
S513.022
:A
:1002-2481(2017)06-0881-06
10.3969/j.issn.1002-2481.2017.06.04
2016-11-18
山西省科技推廣項目(2013071019)
王綸(1972-),男,山西太原人,副研究員,主要從事作物栽培和種質資源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