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葉
摘要: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如何讓數學走進孩子的心靈呢?究竟怎樣才能引導小學生喜歡數學,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課堂上學到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來達到課堂教學目的。就此談了幾點本人的粗淺認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5-0253-01
1.激發(fā)小學生的領悟能力
一個人的成績如何,不是看他天天把作業(yè)寫得滿滿的,而是首先要看他有多大的悟性,這樣勝過題海戰(zhàn)術。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反復強調: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實行"再創(chuàng)造"、"舉一反三"。而教師的任務本身就是要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工作,讓他們得心應手。以往的我在"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中先讓學生把一個蘋果或蛋糕平均分成2份,引導出"1份可以怎樣表示"。在學生無法用整數表示分得的結果時再引出分數。顯然這種教學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不利于學生形成面對問題、主動搜索、溝通聯(lián)系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把這個問題改成兩個人吃一個蘋果怎么吃?學生就會發(fā)現就有吃多吃少的問題存在,有問題存在就會有學生明白,公平分,那老師追問怎么分,是不是會覺得這樣講,知識是學生發(fā)現,不是老師代替包辦的更好呢?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的主動的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最后解決問題。
2.培養(yǎng)敏捷思維,先抓口算
幼兒在學走路和開口說話的過程都是在為了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思維敏捷性,學習數學主要也是培養(yǎng)學生的反應能力,吸收數學知識,體現到生活實際中展示出個人的聰明??谒銓λ季S敏捷起著非常大的作用,準確迅速的解題是思維靈活的體現。抓口算基本訓練,能提高學生應用法則的能力,也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激活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如在學習乘法后讓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從0~9的數字卡中任意拿出4張,編成一位數乘三位數的試題,再算出來??凑l編得題多,算得又對又快,在活躍的氛圍中,學生既鞏固了新知,又活躍了思維,有了競爭意識。
3.教法要靈活多變
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是人們在某種范圍內根據特定的需要創(chuàng)造出來的。因此,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其優(yōu)越性和局限性。就拿較為簡單的講授法來講,它有利于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在短時間內傳授較多的知識,系統(tǒng)性強,亦可引發(fā)學生進行一定的思考。但是,它不容易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還需要學生有較高的學習自覺性和聽講能力。因此,較適合于中高年級,而且宜用于教材系統(tǒng)性較強的內容。學習大綱、分析教材,確定目標。由于教學方法始終受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制約,因此,要選擇好教學方法,就必須首先了解大綱的精神,理解教材的特點和編寫意圖。
4.感悟數學,體會“數學就在身邊”
課堂教學要盡量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把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加以開發(fā),以豐富課堂教學。那么教師就要做個有心人,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事物,用心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素材,提煉成數學問題加以利用,拓展數學課堂。教學資源新課標倡導這樣的學習方式:親身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勇于創(chuàng)新。把數學帶進生活,能使每個學生的興趣、思維、個性等方面都得到展示?,F代社會尤其是倡導個性的張揚,教育也越來越講究以學生為本。每個學生都有自我發(fā)展的需求,應當得到尊重、信任和關懷。作為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是學習的伙伴,是建立在相互依附、相互信任的基礎上的,他們的關系是大朋友與小朋友的關系。可以暢所欲言,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自己喜歡學習的數學。在同一片藍天下師生共同探究,在體驗中獲取更多的數學知識。
5.恰當評價學生的作業(yè)
評價對于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十分重要,積極、肯定和導向性的評價是教育教學評價的主導傾向。在過程評價中,教師一樣要研究學生的差異,尊重差異和運用差異性發(fā)展策略。評價不要簡單的結果化,更不要輕易進行結論和定性評價。評價是教育教學手段、是教育教學手段方式,而不是評定,是促進學生保持良好學習狀態(tài)的機制。所以,評價不管是終結性的還是過程性的,乃至體驗性的都應盡量分解和細化,對學生發(fā)展過程中的內部傾向性差異從多個方面和角度去審視。師生同樂學數學,易學、樂學?,F實生活為活動課程創(chuàng)造了最豐富的活動方式。沒有多種多樣的活動,就不會有健康和諧的個性。封閉式的學校教育在現代社會中已表現出了越來越大的局限性,主要是它越來越倚重封閉式的學科課堂教學。活動課程將力圖克服傳統(tǒng)課程的封閉性,充分運用現實生活的多樣性,為學生提供廣泛的活動方式和發(fā)展途徑。它決不受單一學科的局限,更不受單一活動方式的局限,一切以學生發(fā)展為前提來決定活動方式的選擇。
綜上所述,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運用的過程,從而獲得對數學的獨特體驗,把數學學習活動變成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實踐中體會到數學的奧秘,感受到數學的樂趣,構建了一個生動活潑的數學學習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