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慶瓊
【摘 要】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的、不斷創(chuàng)新的學校文化是有效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根基,是一所學校賴以生存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支柱。學校文化一旦形成,便成為一種最重要的教育資源。本文從追本溯源:凝聚“樂”教育的文化力量;深度挖掘:明晰“樂”教育的文化支撐;坐而論道:傳播“樂”教育的文化主張三個方面闡述了渝北區(qū)空港新城小學“樂教育”理念及學校文化內涵的深度實踐操作,具有可借鑒性。
【關鍵詞】樂教育 學校文化 內涵 實踐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184
重慶市渝北區(qū)空港新城小學是一所新興的城區(qū)小學,以打造“文雅學生、儒雅教師、優(yōu)雅學?!睘槟繕耍τ凇皹费诺掠坊钫n堂、樂彩生活”三條途徑,實現(xiàn)“教師樂教、學生樂學、家校樂和”的“樂”教育文化主張。這一個性化的、校本化的教育思想,體現(xiàn)了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追求,總體描述了學校教育的文化愿景,高度凝練了學校發(fā)展的核心價值,實質性地把握了學校文化的深刻內涵,完整架構了學校文化的框架體系,使學校發(fā)展更具方向,學校特色建設更為鮮明,讓學校更顯文化品位和精神氣質。
一、追本溯源:凝聚“樂”教育的文化力量
(一)國內外快樂教育典型案例的啟示
一是國內外教育家思想的啟迪。早在春秋時期,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快樂教育的思想,他強調“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法國16世紀思想家蒙田在他的《論對孩子的教育》一文中說,要讓教室里充滿快樂,洋溢著花神和美惠女神的歡樂。人類“歷史上第二個牛頓”斯賓塞在19世紀便以“快樂”二字作為教育哲學的中心思想,提出了卓有成效的“快樂教育法”;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教育學方面真正的人道主義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權享受的歡樂和幸?!?。這為學校提出“樂”教育找到了思想根源。
二是“愛生學校”引發(fā)的思考。1997年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推行的“愛生學?!彼枷?,堅持“兒童至上”的原則,主張學校尊重兒童的意見,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向所有的學生提供相同的教育。這為思考和發(fā)展學?!皹贰苯逃奶厣鎏砹藙恿?。
(二)從孩子的視角看“樂”教育之起源
一是北師大附小“快樂教育”的成功實踐。北師大附小把快樂教育作為內涵發(fā)展的切入點,樹立“以兒童快樂發(fā)展為主”的辦學理念,立足于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尊重,讓每一個孩子在原來基礎上得到發(fā)展。這一成功的實踐使學校管理者更加堅定發(fā)展學校快樂教育的特色。
二是基于學生實際。當學生離開校園的時候,帶走的不應該只有知識,更重要的生存、生活的技能與獲得幸福生活的能力。學校的辦學宗旨是“辦一所真正屬于孩子的樂園”,進行了家長、教師、學生問卷,根據(jù)問卷反映出的問題,將原來提出的“快樂教育”調整為“樂”教育,這一改變更加突顯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三)學校特色發(fā)展之文化定位
學校是文化之存在,文化推動著學校的發(fā)展。2010年學校成立之初,就組織了學校骨干教師、專家團隊打造學校文化,學校辦學理念及文化的形成經歷了幾個階段:尋訪地域文化,梳理發(fā)展脈絡,挖掘精神財富,最終形成了學?!疤焯煜蛏?,樂在其中”的核心理念,“博學篤志,舞動樂彩”的校風,“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的校訓,“燃激情之火,撥亮快樂心燈”的導風,“與生同樂,與業(yè)同輝”的教風,“快樂起飛,追尋陽光”的學風,“雅樂”教育在實踐中逐步形成、豐滿、厚實。且行且思,且思且行,從文化的豐富涵養(yǎng)過程中,激發(fā)了師生對學校的熱愛,提升了師生的“精氣神”,歷練了學校文化的力量。
二、深度挖掘:明晰“樂”教育的文化支撐
“樂”教育是在學校自身的文化土壤里生長起來的,有根、有源、有魂。在文化打造過程中,著力完善理論支撐體系、實踐支撐體系、隊伍支撐體系、環(huán)境支撐體系、文化支撐體系,保證了“樂”教育特色發(fā)展的生命力。
(一)找準理論源泉:明確“樂”教育發(fā)展目標
在發(fā)展“樂”教育特色過程中,運用斯賓塞的“快樂教育”理論、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愛生學?!崩碚?,指導“樂”教育特色文化的規(guī)劃;運用“多元智能”理論、“分層評價”理論指導對學生和教師實行“樂”教育的評價辦法;運用“研究性學習”理論指導管理團隊、骨干教師做好“樂”教育的校本課程開發(fā)和實踐活動;運用“目標管理”理論、“層級管理”理論,構建了確?!皹贰苯逃龑嵤┑倪\行管理網絡。
(二)注重課題引領:牽動“樂”教育發(fā)展命脈
學校堅持以課題研究引導“樂”教育特色,課題研究“由高到低,由點到面,從宏觀到微觀”,形成了多維、立體的研究層級。做到了學校課題整體牽動,校長課題畫龍點睛,教師課題百花齊放。市規(guī)劃課題如“城區(qū)小學家長督導四維實踐模式研究”、“‘互聯(lián)網+時代背景下家長素養(yǎng)提升策略研究”、“城區(qū)學校家校共育實踐研究”等著力于決策引領;區(qū)級課題如“小學快樂教育實踐模式研究”、“樂雅德育實踐模式研究”、“小學語文以生為本的‘樂活課堂建設策略研究”等著力于局域示范;校級小課題研究著力于有效促進。
(三)抓好隊伍建設:增強“樂”教育發(fā)展動力
旨在讓教師在“樂”教育的理論支撐下,通過樂業(yè)引導學生樂學,提升教師自身素質,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健康、活潑地成長,從而享受事業(yè)成功的過程與喜悅,進而展現(xiàn)我校教師“樂業(yè)、樂觀、多彩、進取”的形象。首先是以快樂的心境面對生活和工作,其次是在與學生共同進步的過程中感受快樂。
通過建立“快樂校園網”、“快樂讀書屋”、“快樂廣播站”、“快樂文化墻”、“快樂信箱”、“快樂種子站”等,校長為每個教師寫一封信,邀請教師的家人參加“拜年”等活動傳播快樂元素。
加強教師發(fā)展和學生成長的過程性管理,引導學生建立《快樂成長檔案袋》,關注和了解學生的個體發(fā)展軌跡;制作《快樂班級檔案袋》,把握班級整體水平,從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建立《教師快樂發(fā)展檔案袋》,及時寫下教學隨筆、教育教學策略、獲獎項目等,形成師生與班級共同成長的管理機制。
(四)利用環(huán)境熏陶:拓寬“樂”教育發(fā)展內容
一是以作為求地位,爭取上級主管部門的支持。學校邀請市、區(qū)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和市教科院專家到??疾?,幫助學校研究分析特色基礎,指導編制發(fā)展規(guī)劃,健全課程體系。邀請東北師范大學的專家到學校指導“家校共育”工作,幫助學校找準特色發(fā)展中的問題。
二是以共建求共贏,爭取家長的積極支持。加強家校共育實踐,成立“家委會”,試行“家長督學”,成立家長“義工團”、“講師團”、“督學團”等組織,充分發(fā)揮家長正能量。
(五)突出文化力量:提升“樂”教育發(fā)展品位
一是發(fā)揮校園文化的教育作用。把校園變成樂園,用孩子的視角審視校園環(huán)境,用孩子的作品布置校園。樓宇、庭院、標志、指向系統(tǒng)、室內軟裝等,都蘊含著濃濃的“樂”教育的文化元素。用心細膩,表達細致,讓師生在隨行隨見中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盡最大可能讓學生去了解那些布置精美的墻面,去讀懂校園內一物一品的意蘊,讓他們在“樂”教育的良好氛圍中獲得學校文化的熏陶。
二是發(fā)揮教師文化的紐帶作用。開展“我教育我快樂”為主題的“教師訓練營”、“心連心快樂大本營活動”;由學生和家長推選出“最美教師”;開展教師風采展示活動;開設“雅樂”論壇,組織教師圍繞著“我們的文化主張”和“我們的兒童文化觀”論題,展開主題辯論、心得交流、案例說明等學習活動,充盈著對“樂”教育的熱愛情懷。
三是發(fā)揮管理文化的引領作用。在引領“樂”教育特色文化中,學校每一位管理者做到了“四個領先、三個在后”,給師生們展示了新城小學的奮進精神、快樂精神。那就是學習領先、教學領先、服務領先、付出領先,享受在后、委屈在后、離崗在后。團隊的辛勤服務、團結協(xié)作,為師生們樹立了榜樣,大家斗志昂揚地以教育為樂,成了新城小學一個具有感召力的強勢磁場,這個磁場吸引著師生,團結著師生,感染著師生斗志昂揚地以教為樂,以學為樂,人人發(fā)展。
三、坐而論道:傳播“樂”教育的文化主張
(一)由引導到自覺:讓師生適應“樂”教育發(fā)展的節(jié)奏
教育要講究順其自然,但也要講究引導。學校提出的“樂”教育,并不是校長個人、管理團隊或者某些老師的事,所有人都必須參與,在全面推進的初期必須有加以引導。充分尊重孩子的個性、尊重教師的意見,按照“樂”教育的設計要求,引領師生循序漸進,適應節(jié)奏,最終達到學生和教師都快樂參與,充滿自信。
(二)從預設到生成:促進“樂”教育特色的積淀和形成
學校提出“樂”教育,不是為常規(guī)工作“貼標簽”、不是“趕時髦”,而是與學校文化和學校資源充分發(fā)展的結果。學校通過開發(fā)校本課程、推廣特色活動、建立保障體系、進行過程跟蹤評價等措施,堅持不懈地落實已經明確的辦學思想,積淀和形成“樂”教育特色。
(三)從個性到群體:挖掘“樂”教育的潛力
學校一方面通過“個性化的教師”來培養(yǎng)“個性化的學生”;另一方面通過實施“樂”教育帶動個體特色發(fā)展。圍繞著“天天向上,樂在其中”的理念,有針對性地開展特色創(chuàng)建活動,不斷地挖掘學生和教師推動快樂教育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