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渝
對于學生的回答,我們要慎用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對”等習慣性的評價。這樣的評價過于強化對與錯,久而久之,學生的注意力會集中于教師想要的東西上。我們可以適當?shù)囟嗍褂靡恍┲行缘?、接納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評價。
提問是發(fā)起和推動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提問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的有效性。我曾參加了第四屆全國名師優(yōu)課——小學數(shù)學教學觀摩研討會,有幸觀摩了7節(jié)優(yōu)質(zhì)課。之后,又觀摩了全國名師、深圳特級教師黃愛華老師執(zhí)教的《認識百分數(shù)》一課。名師們的提問藝術和課堂效果,與我的課堂教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接手的二年級3班,學生普遍性格內(nèi)向,不愛發(fā)言,更不用說舉手發(fā)言,如果你讓全班進行小組交流,他們要么相對無言,要么都眼巴巴地望著老師,渴望老師把答案立即告訴他們。同樣都是學生,同樣的內(nèi)容,為什么由不同的教師執(zhí)教,教學效果卻是那樣的不同呢?這說明教師教學提問的策略很重要。面對這樣的學生,怎樣才能讓他們的思想活躍起來,激烈地討論起來?于是我加強了備課環(huán)節(jié)的研究,潛心專研教材和學生,精心設計課堂中的每個問題,盡量提高教學提問的有效性。
一、 有效提問的前提是深度備課
第一,備教材要“懂、透、化”?!岸保蠢斫饨滩?,分清基礎性的問題,用“是什么”“怎么樣”來提問;拓展性問題,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來提問;探究性問題,有必要讓學生討論、探究。“透”,即掌握教材的系統(tǒng)性、重點和難點,做到透徹掌握,融會貫通。“化”,即讓自己不僅能夠站在教師的角度,而且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感受學生的學。只有深度備課,教師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zhì)量。
比如,學生在學習了“角的認識”后,對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稱,“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些內(nèi)容,似乎都已經(jīng)知道了。為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 我問學生:“還有什么問題嗎?”學生答道:“沒問題?!薄罢娴臎]問題了嗎?那我來問個問題:角的大小為什么與邊的長短無關呢?”經(jīng)過討論,大家明白了,角的邊是射線,射線是沒有長短的,所以,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角的大小決定于兩條邊張開的程度。多提類似的問題,久而久之也就讓學生有了提問題的意識,也培養(yǎng)了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備學生要 “實”。所謂“實”,是指教師必須深入實際,了解自己所教學生的基礎知識、接受能力、思維習慣,以及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等。小學生的思維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好奇心強、活潑好動,有意注意的時間持續(xù)不長,且注意力多與興趣有關。因此,教師要基于生活提出生動的問題。例如,教學《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我首先出示學生熟悉的五角星,讓學生找出它的角,初步感知角,接著提問 “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比一比,看誰找到的角最多”,以此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充分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角,從而體會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這樣的提問,使得學生學習起來更加有興趣。
二、提問用語清晰,表達準確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生的認知能力是進行學習的基礎,而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還處于起步發(fā)展的階段,教師應該從學生的認知基礎和特點出發(fā),設計好提問用語。
首先,提問用語要貼近兒童。學生對教師的提問做出解答的過程可以視為獲取、加工和運用信息的過程。學生能不能對教師的提問做出有效的思考,前提就是他是否明白這句話的意思。課堂上,教師的語言盡量少用脫離兒童語言環(huán)境的詞語或字眼。筆者在一次教學中曾遭遇過學生不理解的尷尬。在教學《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100以內(nèi)的不進位加》時,我掛出圖后說:“今天天氣不錯!二年級有兩個班去植樹了,我們一起去看看吧。瞧,他們干得多起勁?。⌒∨笥褌?,從圖上你搜集了哪些信息?”這時,大部分學生面面相覷,只有極個別學生猶猶豫豫地舉起了手。作為二年級的學生,他們不了解“信息”一詞的含義,進而不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如果將這句話改成“圖上告訴了我們什么”,學生的大腦就能做出正確的反應了。
其次,教師提問時盡量少用復雜的語句。提問是給學生創(chuàng)設思考的平臺來探測他們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如果多種提問表達方式只是讓學生做出同樣的思考,那么最好采用簡單明了的句子,以免增加學生無謂的思考,浪費課堂有限的時間。
三、善待學生的提問和回答
美國學者布魯巴克曾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會很自然地問一問學生:“還有什么問題嗎?”學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沒問題?!比绻偸恰皼]問題”,那這一現(xiàn)象就極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問題”了?!皼]問題”的問題,反映了教師的一種教育觀念,似乎只有順順利利的一節(jié)課才是好課。其實不然,課上的這種“順利”,只會培養(yǎng)出唯書唯上的人,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課上的這種“順利”也會使學生缺少一種精神,一種實事求是、刨根問底的精神。
教師要善待學生的提問和回答。無論學生提什么樣的問題,無論學生提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只要是學生真實的想法,教師都應該首先對孩子敢于提問題給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對問題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或請其他學生解答。對于頗有新意的問題或獨到的見解,教師不僅表揚他勇于提出問題,還要表揚他善于提出問題,更要表揚他提出問題的價值所在,進而引導大家學會如何去深層次地思考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提問題中感受到更大的收獲,才會對提問題有安全感,才會越來越愛提問題,越來越會提問題。
對于學生的回答,我們要慎用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對”等習慣性的評價。這樣的評價過于強化對與錯,久而久之,學生的注意力會集中于教師想要的東西上。我們可以適當?shù)囟嗍褂靡恍┲行缘摹⒔蛹{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評價。如,“噢,這是一種有道理的思路,還有其他思路嗎?”“這個想法不錯,我們還能補充點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們怎么知道……”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聯(lián)系實際,優(yōu)化提問內(nèi)容,把握提問時機,講究提問技巧,不斷提高自己提問的能力,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和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
作者單位:重慶市沙坪壩區(qū)漢渝路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