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英帝國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定為歷史上面積最大的帝國,大英帝國在19世紀初達到鼎盛,其實大英帝國的形成是幾百多年來貿易、移民與武力征服的結果,帝國的領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內的七大洲、四大洋,曾被形容為“日不落帝國”。大英帝國參與歐洲其它國家事務的歷史悠久,對亞洲的殖民統(tǒng)治具有一定影響,本文通過對維多利亞時期大英帝國的部分殖民地的研究為切入點,深入了解大英帝國對亞洲殖民地的文化影響與植入。
【關鍵詞】大英帝國 亞洲殖民地 文化植入
一、引言
英語作為當前世界的第一大語言,成為世界各地區(qū)人民交流的工具。英語的廣泛傳播可以追溯至維多利亞時期大英帝國的殖民擴張。眾所周知,大英帝國在歷史上曾被成為“日不落帝國”,維多利亞統(tǒng)治時期,大英帝國的土地面積與全球影響力達到巔峰影響力。也是此時大英帝國對亞歐殖民地的人口結構、生活環(huán)境以及宗教信仰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同時在帝國鼎盛時期英語這一語言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并逐漸成為一門國際語言。維多利亞統(tǒng)治時期大英帝國的殖民擴張對殖民地的文化帶來影響,甚至于至今許多殖民地內傳統(tǒng)文化中仍有大英帝國文化的影子。通過對維多利亞時期文化的研究及其對殖民地文化的研究,了解大英帝國對殖民地文化的影響與植入,對維多利亞時期大英帝國的文化的高度有一個了解。
二、維多利亞時期的文化
想要對維多利亞時期大英帝國對殖民地文化的植入與影響,可以從維多利亞時期的文化入手。歷史上,維多利亞時期的影響力不僅僅只體現(xiàn)在國土面積的不斷擴大,還表現(xiàn)在維多利亞時期文化變遷上,維多利亞時期大英帝國文化的發(fā)展到達巔峰時期。在這個時期,許許多多優(yōu)秀的文學家、畫家等出現(xiàn),從他們的作品中,我們能夠感受到文化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同時文字更記載了歷史的發(fā)展,字里行間更存在著對殖民地文化的影響。
英國發(fā)展史上迅猛上升的時期。大英帝國的經濟實力空前強大,勢力范圍迅速擴張。從殖民地掠奪的財富源源不斷的流入英國,這似乎是現(xiàn)實世界理所當然的一部分,也許是許多維多利亞文學作品的背景。從《簡·愛》中女主人公意外地繼承叔叔在馬地拉給她流下的兩萬磅的遺產,到《遠大前程》中失意后的匹普去埃及經營茶葉,到《名利場》中的利蓓卡第一次施展身手就勾引從印度回國的財主喬瑟夫,人們不難看出,當時去殖民地撈錢是本國人民公認有效的“生財之道”。總之,這是一個充滿了機會的時代,是一個能讓人夢想“遠大前程”的自信的年代。有的評論家,如斯坦納,認為維多利亞的黃金時代像伊甸園,20世紀初的某些評論家則認為它像地獄。一般來說,為研究方便。維多利亞時期被文史家們分為三個階段:維多利亞早期(1832~1848)、維多利亞中期(1848~1870)和維多利亞晚期(1970~1891)。
維多利亞早期也常被稱為“多事之秋”。經濟上的繁榮并不能阻止階級矛盾的產生。就在新興資產階級奇跡般地暴富起來時,勞動者卻不得不在殘酷的壓迫下過著窮困的生活。這一時期反抗壓迫、爭取民主選舉權的運動蓬勃發(fā)展,在“憲章派”詩人的作品中得到忠實反映,最有代表性的有歐內斯特·瓊斯的《民主之歌》。散文家托馬斯·卡萊爾的《法國大革命》和《過去與現(xiàn)在》,小說家伊麗莎白·蓋斯凱爾的《南方與北方》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金錢拜物教和市儈主義對人類道德的腐蝕,而狄更斯在他早期的小說中更是不遺余力地反映了英國私有制社會的陰暗面。
維多利亞中期正好處于相對穩(wěn)定的五六十年代,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天文、地理和生物學等學科的新成果大大擴展了人類的眼界。這一時期被稱為經濟繁榮和宗教分歧的時期。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提出的進化論打破了上帝造物的唯心史觀,給傳統(tǒng)信仰以猛烈的沖擊,人們不得不重新認識自己并再次定位;英國國教的勢力衰減,新教派林立,福音派吸引了大批小生產者,知識界的所謂“牛津運動”或“高教派”也激烈展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甚至天主教勢力的抬頭。盡管勤奮和富有責任感仍為這一時期的主要價值取向,但全社會都在經歷著一場信仰危機。許多文人學者對英國狀況深感憂慮。狄更斯等一大批作家繼續(xù)對維多利亞社會的弊端進行批判。最激烈的一位莫過于約翰·羅斯金,他的《威尼斯之石》預言了維多利亞工商業(yè)文明的毀滅,在《直到最后》中對自由竟爭的經濟法則進行了無情攻擊。較為客觀的要數(shù)安索內·特羅洛普的小說。教育家馬修·阿諾德在他的著名論著《文化與無政府》中,反對對物質的迷信,提倡文化和精神價值。他對英國社會狀況的反思代表了一代有識之士面對新現(xiàn)實的焦慮和危機感。盡管這個時期存在許多問題,但它仍然是一個繁榮時期。因為它不僅創(chuàng)造了驚人的物質財富,同時也是各種文學樣式,尤其是長篇小說發(fā)展的黃金時代。
維多利亞后期是大英帝國經歷了由盛到衰過程的時期一方面英國的霸主地位在受到美國和德國挑戰(zhàn)的同時,英國加緊對殖民地的掠奪;另一方面,資本輸出和海外擴張造成國內工農業(yè)的蕭條和萎縮。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經濟進一步加劇了貧富分化,而且維多利亞王朝推崇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紛紛瓦解,到90年代幾乎徹底崩潰。
三、對亞洲殖民地的文化影響與植入
談起維多利亞時期幾個典型的殖民地,我們能夠脫口而出的是印度、中國等,受其影響,殖民地內的文化也隨著大英帝國的入侵,悄然發(fā)生著變化。
1.對印度的影響。英國殖民統(tǒng)治在文化上對印度帶來的影響也是多重的。首先,英語教育、西方式教育制度的實施,西方科學思想的引進,培養(yǎng)了一批受西方文化影響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這些人善于學習外國民族的長處,不故步自封,吸收了大量西方文化的素養(yǎng),以新的眼光看世界,西方世俗主義思想深深影響了印度超自然中心的生活方式,使傳統(tǒng)印度文化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他們接受了西方的民主主義、自由主義、世俗主義的觀點,同時也對印度傳統(tǒng)文化進行深深的反思,出現(xiàn)了宗教、思想、文學、法律、藝術領域的全面革新。古老的印度文化、古老的習俗和社會制度從未遇到過如此嚴重的挑戰(zhàn),從未發(fā)生過如此深刻的變化。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進攻也刺激了印度知識分子對自己傳統(tǒng)文化的珍視,出現(xiàn)了發(fā)掘、整理古典文化的熱潮。他們從古典文化寶庫中尋求靈感,尋找抗衡西方文化的武器。這樣,印度文化出現(xiàn)了空前的分化,從而更加具有多元、復合的特點。傳統(tǒng)印度文化的變化可概括為以下幾個大的方面:第一,科學技術和現(xiàn)代學術的興起。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不僅建立了自然科學體系,還建立了新式的歷史學、哲學、語言學、邏輯學以及社會科學等。對被印度教徒奉為“天啟”的宗教經典也有了理性而客觀的研究。第二,世俗化的影響,從超自然中心的生活方式中擺脫出來,沒有宗教狂熱,世俗的利益、世俗文化受到承認。第一世俗思想是那樣深深影響了一大批人,以至于獨立;后的印度憲法將“世俗主義”作為政府的一個目標。第三,在近代西方思想影響下,正統(tǒng)的印度教出現(xiàn)了一系列改革運動。他們用現(xiàn)代的觀點重新解釋印度教教義,批判傳統(tǒng)印度教的弊端和陋習,從而使印度教出現(xiàn)了分化:在形成一些改革派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一些捍衛(wèi)古老傳統(tǒng)的“原教旨主義”派別。第四,滅亡了的佛教又復興起來,但新的佛教是被重新解釋了的佛教,它又以與婆羅門教(印度教)對立的形式出現(xiàn)。第五,伊斯蘭教民族主義的覺醒。穆斯林與印度教徒矛盾加劇了。這些分化同政治斗爭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錯綜復雜的局面。
2.對中國的影響。維多利亞統(tǒng)治時期是中國清朝的時期,那時的中國驕傲自滿開始閉關鎖國政策,腐朽的封建主義使此時中國國力較其他國家相比較為落后。在十八世紀,歐洲經濟逐步發(fā)展起來。英國進行了產業(yè)革命以后,它的工業(yè)尤其是紡織工業(yè)有了巨大的發(fā)展。以英國新興工業(yè)資本家為首,要求擴大對華侵略勢力,使土地廣大人口眾多的遠東大國成為歐洲的商品市場。18世紀到19世紀初,由于中國茶、絲和其它產品輸出的增加,在中外貿易方面,中國是處于十分有利的地位。1793年,東印度公司為擴大英國工業(yè)品在中國的銷售量,付出了92萬元的活動費以后,英國工業(yè)品賣出的總值還沒有達到400萬元。據統(tǒng)計,18世紀100年中,英國因購買中國產品而輸入中國的現(xiàn)銀達2億零890萬元。英國的工業(yè)品在中國市場沒有取得必需品的地位和不能得到廣泛銷售的機會,因此英國政府和英國資本家就大力發(fā)展毒害中國人民的鴉片貿易。18世紀初,英國商人就向中國輸入鴉片,后來他們發(fā)現(xiàn)中國能銷更多的鴉片,于是鴉片貿易就日益擴大起來。鴉片侵蝕著中國,清朝也逐步發(fā)現(xiàn)了鴉片的危害,于是在1939年時,虎門銷煙打響了禁煙第一槍,更是中英鴉片戰(zhàn)爭的導火索。1840-1842年,鴉片戰(zhàn)爭失敗,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鴉片戰(zhàn)爭失敗后,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一批愛國志士,認真開展了對西方列強的研究工作,逐步認識到列強不僅“船堅炮利”,而且其政治、軍事、經濟制度比中國先進得多,因而提出了必須學外人之長、補我之不足,即所謂“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從19世紀60年代起,到1911年清王朝覆滅,在半個世紀中、我國曾先后興起了三次大規(guī)模的改革運動。這三次改革都有成功的可能。但由于統(tǒng)治者方面的原因,三次改革都以失敗告終,并導致了清王朝的滅亡。而這三次改革的思想源頭都來自于英國的工業(yè)革命以及英國的君主制度。而另一方面,英國在殖民地香港上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對香港的經濟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語言、建筑、制度方面都存在著英國的影子。直至香港回國后,我國仍然以一國兩制的方式,維持持香港的基本制度。
三、結語
維多利亞時期以崇尚道德修養(yǎng)和謙虛禮貌而著稱,也是一個科學、文化和工業(yè)都得到很大發(fā)展的繁榮昌盛的太平盛世。印刷術的發(fā)展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空前繁榮,這一時期還形成了男女平等和種族平等的進步觀念,維多利亞統(tǒng)治時期對殖民地乃至全球的影響都比較大,時至今日,英語作為世界那個人數(shù)第一的語言,無不表現(xiàn)著維多利亞時期大英帝國的繁榮與富強。
參考文獻:
[1]賀鷺.大英帝國的殖民統(tǒng)治與英語的傳播[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06).
[2]陳志宏.維多利亞時代后期的帝國意識.
[3]陳啟能.大英帝國殖民地撤退前后[M].方志出版社,2010.
[4]紀江紅.中國通史[M].北京出版社,2005.
[5]來安方.英美概況[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項目名稱:大英帝國與蒙古帝國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比較以及二者對亞歐文化的影響,“內蒙古民族大學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NMDYB15043)”。
作者信息:陳亞敏(1980.3-),女,漢族,內蒙古集寧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跨文化,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