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汨寶
很長時間以來,學生懲戒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話題。雖然2009年教育部出臺的《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guī)定》中明確規(guī)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中,有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歷年的全國兩會上也都有人大代表和政協(xié)委員提及,但“懲戒”這個詞從沒有出現(xiàn)在全國或者地方的法律法規(guī)中。
2017年2月4日,青島市政府發(fā)布地方性規(guī)章《青島市中小學校管理辦法》第十一條第三款明確規(guī)定:“中小學校對影響教育教學秩序的學生,應當進行批評教育或者適當懲戒。情節(jié)嚴重的,視情節(jié)給予處分。學校的懲戒規(guī)定應當向學生公開?!睆亩谌珖虻胤浇逃苑ㄒ?guī)中,首次提出了“懲戒”的概念。
果然,《辦法》一經(jīng)媒體公布,社會各界反響強烈??v覽各種媒體不同口徑的跟進調查,不難發(fā)現(xiàn):雖然有反對者,質疑者,期待者,但對于這次懲戒入法持有正面態(tài)度的專家學者、教育工作者、學生家長,明顯占了絕大多數(shù)。
目前,有關學校教育的法律環(huán)境是相當令人“糾結”和“困惑”的:一方面類似“禁止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等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從無到有,由少至多;有關“尊重和保護人權”的理念春風化雨,深入人心;學生自身及其家長的維權覺悟越來越強、維權渠道越來越多。另一方面諸如“老師應該關心愛護全體學生”等法律條款或“體罰”、“變相體罰”、“教育”、“管理”等名詞術語過于概括、抽象,缺少相應的程序性、具體性、排他性的后續(xù)法律規(guī)定支持。
如此結果,是在有關學生的教育管理上,家長的心“倒”了:視孩子為掌中寶,容不下自己孩子在學校受一丁點的委屈,教師合理的懲戒行為常被視為“體罰”或“變相體罰”;媒體人的人心“倒”了:一些記者如蠅逐臭,不問事實,不辯真?zhèn)?,只為吸引眼球博取名利而尋找、挖掘甚至夸大關于教師“毆打”學生的負面新聞;司法人的人心“倒”了:一些法官借口未成年人利益的特別保護,置“以事實為根據(jù),以法律為準繩”的司法原則于不顧,一味地同情 “弱者”,偏袒“希望”,迎合輿論;教師的人心“倒”了:一些教師班級管理如履薄冰,對于學生的違規(guī)違紀行為尸位素餐。
立下的是規(guī)矩,扶起的是人心??梢哉f,面對當前校園學生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這次青島懲戒權的入法,昭示了懲戒作為一種學生教育的方式已經(jīng)開始得到社會的重新肯定和認可。作為由國家制定的社會規(guī)范,從法律角度看,《辦法》對于青島的教師、學生、家長、教育主管部門等一定會起到告示、指引、評價、預測、教育和強制的社會作用。越來越多的學生心里將產(chǎn)生底線意識,更加自覺地約束自己的在校行為。教師將會更好地履行教師的職責和使命。而從更深層次的社會角度看,這必將進一步凝聚起全社會在“懲戒”問題上的共識,扶起已經(jīng)“倒下”的人心。
(作者單位:青島市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