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平
【摘 要】孩子們在家庭中得到的過度的呵護導致了他們在群體生活中過于以自我為中心,這種思想產生的行為偏差給班級生活和他們的個人成長都帶來極大的危害。在班主任工作中如果能走進這些孩子的心靈,真正了解他們的需求,與家長達成共識,并利用班級群體的力量幫助他們,這種狀況應該會得到一定的改善。
【關鍵詞】以自我為中心;行為偏差;需求;共識;評價
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生顯著特征是只能得到表揚,一旦受到批評就會忿忿不平,總認為大家冤枉了他;以為自己各方面都很厲害,絕不會承認自己比別人差;同學對自己不好的地方記得很清楚但自己很少站在同學的角度考慮問題;長此以往,他們就會成為班級中不受歡迎的人,而且給班級的和諧的人際關系的建立帶來很大的阻力,進而制約班級的學習、活動等各方面的發(fā)展。這種不健康的認知產生的行為偏差帶給集體和他個人都是極大的危害。作為班主任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些嘗試:
一、走進心靈了解需求
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總是因為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而忿忿不平,周圍的人也很容易對他們產生厭惡感,有時會連他們的正常的需求都不去關注,他們會越發(fā)感到周圍的人都對他不信任,對他不公平。
心理專家說“每一個行為背后一定有一個深層的正面的需求”,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們屢次與同學發(fā)生沖突,屢次為掩蓋自己的缺點去指責他人,他們內心深處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呢?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需要是由以下五個等級構成的: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當這些一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出現(xiàn)行為偏差的時候,我們如果能冷靜下來,用研究的心態(tài)和他們談心,會發(fā)現(xiàn)從這五個層次去分析,他們的很多不合理的要求也似乎有了存在的正面意義:一男生足球水平較弱但一直在爭取代表班級參加學校的足球比賽,他的需求就是要得到同學、老師的贊揚。一男生因撕掉同學的照片而被同學撕掉自己的家人的照片,無比憤怒,他的需求是希望自己的家人不受到傷害。一男生總是在抱怨,明明是同學先打我我才回手的,但因為老師只看見我打人,所以先批評我,真不公平。他內心深處的需求就是公平。一男生總是會就同學的身體的特征跟同學取花名或總叫同學一些不好聽的綽號,原來他是希望用這種方式吸引同學的注意,讓同學能和他玩,讓自己不太孤獨。雙方爭執(zhí)的時候,有的同學總喜歡出手打人,并且打得很重,問他為什么這樣做,他會說我以為對方會傷害我,我打了他他就不敢打我了,深層的需要也是為了自身的安全。
透過孩子們自以為是的行為背后去看行為的動機,并運用恰當?shù)姆绞揭龑麄兺ㄟ^自身的努力達到這樣的需求是解決問題的很好的辦法。比如總用身體攻擊別人或給別人取花名得方式吸引同學注意并和自己玩的孩子,首先就要讓他認識到這樣的方式不僅不能讓他交到朋友還會讓他失去更多的朋友,這樣的行為不僅給別人帶來傷害也會給自己帶來傷害。達到自己的需求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盡量少做別人不喜歡的事,盡力去幫助別人。另外在班級中,也要號召其他孩子關注他的進步,真誠地接納他,他需要幫助的時候主動幫助他,讓他感受到溫暖,愿意為了在這個集體受歡迎做出改變。
不同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理念引發(fā)的行為偏差都有了一個正面的需求,如果老師能引導他們用正面的方式達到需求,可能他們的這種行為的偏差會有所改變。反之,一味地批評、壓制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使師生關系更加惡劣,叛逆思想更加嚴重。
二、團結家長達成共識
人們常說,一個問題學生的背后一定有一個問題家長,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的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孩子三歲前過于溺愛,在家庭生活中沒有形成一定的規(guī)則意識,認為自己想怎么做就可以怎么做。有的家長生怕孩子在集體生活中受欺負,教育孩子如果別人打了自己一定要回手,讓別人下次不敢打自己。
如果不轉變家長的認識,要想從根本上轉變孩子的認識基本會上是不可能的。這類家長也會有一個錯誤的認識,覺得老師對他的孩子不太公平,總是批評自己的孩子。所以教師不要急于與這些家長溝通,首先要培養(yǎng)他們的信任感,用對孩子的關心拉近和他們的距離,還可以借與全班家長交流的機會談自己在這方面的認識,讓這類家長有一個反思的過程。在此基礎上,針對孩子的一次較嚴重的偏差行為與家長進行比較深入的探討,在探討中慢慢轉化他們的認識。比如一名學生魯莽沖動,當他猜測同學可能會對他造成困擾時,他就習慣用很強硬的方式攻擊同學,但他的家長之前的慣有的思維是:我的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做這樣的動作,一定是有人惹了他。如果我的孩子被人打他不還手,我回來一定會批評他甚至會打他。如果孩子自以為是的孩子犯了錯誤回到家接受的是這樣的信息,他一定會為自己的行為而洋洋得意,絲毫不會考慮到對方的感受。如果家長調查好情況之后這樣跟孩子說:我相信你一定是心里有點害怕同學傷害你,但你這樣的行為不僅傷害了同學,也不能保護好自己。你要為自己今天的魯莽的行為負責,請你自己好好反思。在這樣的價值觀的導向下,孩子的價值觀也會發(fā)生改變。
當家長和老師的觀點保持一致以后,老師就會得到一個強有力的助手,當孩子在學校出現(xiàn)過于自以為是的行為偏差,在學校得到得到老師和同學批評后,他不僅不能從家長那兒得到庇護,還會接受家長相應的懲罰,經歷過一段痛苦的轉折期后他會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生改變。
三、依靠集體實施評價
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征就是只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同樣只能看到同伴的缺點看不到他們的優(yōu)點,所以他們當你批評他時他會找出同學的一大堆缺點試圖掩蓋自己的缺點,或者當你指出他的缺點的時候他可能會覺得你很不公平,絲毫不會感受到你對他的關愛,所以他們在群體中生活,很難寬容地對待同學,很難與他人融洽地相處。
怎樣讓他們學會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大難題??梢越柚鞣N班級活動把他們放在集體中接受評價,引導他們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
學校開展足球比賽,要求各班成立足球隊,要推選足球隊隊長,有幾位自以為是的孩子覺得自己技術不錯隊長非自己莫屬,并表示要是選了別人擔任隊長自己會不服氣。顯然如果這時候老師拿自己的觀點強加給他們,他們一定不會認同,并會覺得老師對他們不公平,看不起他們。這時候就可以在班級組織一個小討論:怎樣的同學適合擔任足球隊長?每個同學都可以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教師也可以表達自己的看法,邊討論邊把條件羅列出來。當全班同學的意見達成一致后,舉手表決通過,接下來自薦和他薦的方式推選隊長候選人。在確定候選人的基礎上全班投票,票多的同學當選為隊長。在這樣的選舉中,平時自以為是的學生技術再高超一定也得不到最高票,因為同學們不會選擇一個很霸道不愿意考慮同學感受的同學擔任隊長。集體的決定會讓這幾個孩子雖然心里還是有點不樂意,但也不會再抱怨他人對自己不公平了。在這個活動的過程中,他們也會看到當選隊長的同學的優(yōu)勢反思自己的錯誤,久而久之,他們也會用一種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同學和他人。
在一個相對公正、民主的環(huán)境中,他們可能會慢慢學會正確地評價自己和他人,可能會更平和地對待他人,更嚴格地對待自己。
對于過于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來說,我們要從尊重他們開始,重視他們的合理需求,還要最大限度地得到家長從理念上的支持與家長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更重要的是要借助集體的力量讓他們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念。通過這些努力幫助他們從錯誤的泥潭中一步一步走出來,慢慢變成一個陽光、友善的孩子。
參考文獻:
[1]吳發(fā)科.《心理健康主題教學》廣東省語言音像電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