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興杰
【摘 要】本文簡述了家校合作的意義(即中學體育家校合作教學有利于中學生的身心健康、中學體育家校合作教學對學生良好鍛煉習慣的培養(yǎng)起著促進作用、中學體育家校合作教學有利于家校雙方更全面和更客觀的了解學生,有利于學生發(fā)展、通過中學體育家校合作教學可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好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等),并根據(jù)多年基層體育教學實踐對家校合作的現(xiàn)狀及對策進行了深入探討和分析,希望可以對中學體育家校合作的順利實施有所助益。
【關鍵詞】中學體育;家校合作;現(xiàn)狀:對策分析
學校體育家校合作教學具有很重大的意義,這樣的教學模式有利于中學生的身心健康;對學生良好鍛煉習慣的培養(yǎng)起著促進作用;有利于家校雙方更全面、更客觀的了解學生,有利于學生發(fā)展;也可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好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
1學校體育家校合作教學的現(xiàn)狀
1.1家長及教師缺乏對家校合作教學的正確認識
首先,家長對家校合作教學方面的認識存在誤區(qū),我國大部分家長錯誤的認為對學生進行教育是學校的任務,而家長基本沒有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的意識,出現(xiàn)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為家長并不關注除孩子分數(shù)之外的其他教育收效,再者就是由于家長本身文化素養(yǎng)不高,沒有主動或引導孩子的能力。其次,一部分教師并不愿意家長參與到學校教育活動中來,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認為一部分家長因自身素質問題不僅不會配合教學活動,反而會給教學活動制造麻煩;二是覺得大部分家長沒有相關專業(yè)知識,在教學活動中并起不到什么積極作用,這樣的認識是完成錯誤的,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學生日常接觸最多的除老師和同學之外就是家長,而其中家庭對青少年的影響是其它任何方面都無法取代的。最后,雖然素質教育在我國實施已經有了幾年時間,但大多數(shù)中學還是在盲目的追求升學率,分數(shù)和升學率幾乎成為了對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收效唯一的衡量標準,而家校合作也僅僅局限于學校要求家長督促學生進行提高分數(shù)方面的學習,而忽略了家校合作教學的真正意義。
1.2家校合作缺乏計劃性
在學校教育體系中,家校合作一般只是以家長會這種單一的形式展開,且學校往往并不將此納入教學工作安排,其偶發(fā)性較強,如大部分家長會之前是因為在教學活動中已經出現(xiàn)了某個較為嚴重的問題,學校才會想到通知學生家長來學校討論,而家長對這些教學活動中出現(xiàn)的問題并不能提前預見,更談不上提出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法,而這樣缺乏計劃性,且目的性不強的家長會很難會起到什么實際的作用,久而久之,家校合作教學只能淪為“面子工程”而變得毫無實際意義。
1.3家校合作缺乏互動性
真正意義上的家校合作教學是需要家長和教師就學生情況相互交流和探討的,而目前我國家校合作的實際情況則大多是采用教師說家長聽的方式進行,這樣的家校合作方法并不能使教師深入、全面的了解學生,也無法對其做出較為客觀的評價,對實現(xiàn)家校合作教學的意義并無幫助。
1.4家校合作缺乏平等性
我國目前的家校合作往往是以學校為中心,往往只從學校單方面的便利出發(fā)考慮,而很少顧忌到家長的想法和實際情況,無論是在時間、地點的選定上還是在活動進行時,家長往往只有聽教師講的機會,而顯有表達自己意見和看法的機會,因此,目前的家校合作教學存在著嚴重缺乏公平性的問題,因缺乏對等的交流機會,使得這樣的家校合作教學并起不到多大作用。
2家校合作教學中常見問題的相關對策分析
2.1正確認識家校合作教學
家校合作教學并非只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家長會,而是為學生家長和老師就學生在校內外的表現(xiàn)提供一個進行深入交流的平臺,從中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所存在的問題,并配合以正確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使之更好的投身正常的學習生活中來。
2.2學校要定期組織與家長相互溝通與交流的活動
中學生正處于一個身心快速發(fā)展的階段,身心活動較為活躍,面對社會上的不可控因素很容易被誘惑,因此,學校應定期組織家校合作相關活動,密切關注學生的思想及行為動態(tài),盡量避免不良事件的發(fā)生,而不是一味的進行事后補救。
2.3家長在家校合作教學中的地位同樣重要
長期以來,人們錯誤的將家校合作教學簡單的理解為家長會,而家長會在學生及家長的印象里似乎只是一個教師對學生家長傳達學生情況并表達對學生所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的通報批評會,學生家長與老師并沒有以一個平等的姿態(tài)進行交流,如錯誤的將此認為是家校合作教學的話就很難保證家校合作的深入性以及互動性,也難以實現(xiàn)中學體育家校合作教學的意義。
2.4以學校體育帶動家庭體育的開展
學生的終身體育習慣一旦養(yǎng)成,體育活動就將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作為學校體育活動的主體,學生,目前,絕大部分都來自三口之家,他們是家庭的希望和寄托。因此,學生的行為和習慣將對社會體育主體,家庭成員,產生實質性的影響。社會學理論認為:家庭是社會群體中最忠實、最可信賴的群體之一。這一群體中的成員,在進行社會活動中,都不同程度遵循著一種群體規(guī)范,已達到維系群體利益為最基本的出發(fā)點。所以,完全可以通過發(fā)揮學生的排頭兵作用,感染和帶動家庭成員的鍛煉意識和行為,促進非體育人口向體育人系群體利益為最基本的出發(fā)點。所以,完全可以通過發(fā)揮學生的排頭兵作用,感染和帶動家庭成員的鍛煉意識和行為,促進非體育人口向體育人口的轉化,實現(xiàn)以學校體育帶動家庭體育的開展。
2.5家庭體育有利于體育教育的延伸
學生在學校內接受體育教育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為實現(xiàn)學校體育教育的目標,學校體育必須向家庭延伸,特別是我國在實施五天工作制以后,學生在家里的時間增多,因而形成了以學校體育為主,以家庭社區(qū)體育為輔的一體化模式。為了實施一體化教育發(fā)展模式,學??赏ㄟ^建立家長聯(lián)系薄、聯(lián)系卡,學生定期交一份自我小結報告等形式,加強學校與家庭的聯(lián)系。
3總結
經過三年的實踐,我們深刻體會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正向蘇霍姆琳斯基所說;“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yǎng)人這一極其細致和復雜的任務。” 在近年來的實踐中,學校與家庭的密切合作,提升了教師的教育理念,提高了老師與家長合作的能力,形成了家校合作的良好氛圍,從而提升了學校的辦學質量。在研究中,我們也清楚地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明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如:在研究中應加強調查問卷設計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在加強家校合作過程中,進一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參考文獻:
[1]顧美芹.論家庭教育對青少年體質健康的介入[J].科學文匯,2008
[2]學校體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石偉錚,章連娣.論學校體育與家庭體育的有效結合[J]浙江體育科學,2004.2,26(1):75-77
[4]方新普.論社會體育與學校體育的互補性[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7):953-955.
[5]楊梟.論學校體育與社區(qū)體育的良性互動[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21(5):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