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麗朋 童燕娜 肖淑英 杜會山
摘 要 目的:探討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學法在腦卒中臨床實習中的效果。方法:將我校臨床醫(yī)學系實習的48名學生隨機分為實驗組(PBL教學法)和對照組(傳統(tǒng)教學法),每組24名,通過理論知識考核、臨床實踐能力考核和問卷調(diào)查比較兩組教學方法的效果。結(jié)果:實驗組學生的理論知識考核、實踐能力考核成績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問卷調(diào)查中,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進一步增加學習興趣、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技巧,進一步提高綜合分析問題能力,并增強團隊合作意識,進一步提高教學滿意度,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PBL教學法較傳統(tǒng)教學法在腦卒中臨床實習中進一步提高了教學質(zhì)量和學生的綜合能力,顯示了更好的教學效果,值得推薦。
關鍵詞 腦卒中 見習 PBL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4.043
Ap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in Clinical Practice of Stroke
CAI Lipeng, TONG Yanna, XIAO Shuying, DU Huisha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Luhe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1149)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method in clinical practice of stroke. Methods: 48 stud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PBL teaching method) and control group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each group has 24 students. Theoretical knowledge, clinical practical ability and question survey were assessed for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s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PBL teaching metho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ability assessment results (P<0.05), as well as the interest in learning, language skills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the ability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issues and teaching satisfaction (P<0.05). Conclusion: PBL method improved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stroke teaching, and it is worthy of recommending.
Key words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stroke; Theory Teaching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進程,腦卒中已經(jīng)成為我國居民的第一死因,幸存患者中75% 將不同程度喪失勞動能力,40%重殘,給社會和家庭均帶來了嚴重負擔。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以教師講述知識點為主,對所要教學內(nèi)容逐點講解,類似于“填鴨”式教育,這種教學方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自主思維和主觀能動性。[1] “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教學法相對于傳統(tǒng)的“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教學法有不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2, 3]在腦卒中的臨床實習教學中,我們采用了PBL教學法,并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進行對照研究,發(fā)現(xiàn)PBL教學法教學效果好,對促進教學改革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F(xiàn)對PBL教學研究結(jié)果總結(jié)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首都醫(yī)科大學2012級臨床醫(yī)學本科班在我院實習的48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PBL教學法)和對照組(傳統(tǒng)教學法),每組學生24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入學平均成績、性別、年齡等方面都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實驗組
由于PBL教學所需時間長,為合理安排教學時間,根據(jù)實習教學大綱要求,選擇了腦卒中這一神經(jīng)科最常見的疾病進行PBL教學。具體教學過程為:(1)資料準備。圍繞腦血管分布和腦功能區(qū)分布設計學習目標的問題,并圍繞缺血性腦卒中(包括腦血栓和腦栓塞)和出血性腦卒中(包括腦出血和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等選擇典型病例。從實習同學管理的病人中選擇符合大綱要求的病例,具有典型危險因素、發(fā)病原因、臨床表現(xiàn)、體征、典型的臨床化驗及影像學支持,這樣可以讓同學對此類疾病有一個系統(tǒng)的、全面的掌握,提前一周布置任務,在查房的同時提出若干問題,讓同學自己復習相關基礎和臨床知識,查閱相關文獻。(2)課堂過程:首先,帶教老師簡要介紹本次課程相關基本概念及理論知識,再次強調(diào)1周前提出的問題。然后以小組(8人一個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內(nèi)部討論,每組選出代表回答1周前提出的問題。各小組分別介紹病例的診斷及治療方法,小組間相互提問,帶教老師適當引導和記錄。小組選出代表,記錄有爭議的問題,課后同學與老師繼續(xù)討論,查閱資料,或者結(jié)合實際病人,和老師一起帶著問題觀察病人的轉(zhuǎn)歸情況,回答問題,加深對病例的理解。最后,老師作總結(jié),帶教老師對各個小組的發(fā)言思路進行比較,總結(jié)病例的關鍵特征,結(jié)合課本及大綱要求的理論知識和相關概念,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對存在問題的知識點進行深入講解,同時進一步介紹一些針對此病例的醫(yī)學新進展知識,開拓學生思路和視野。(3)課后總結(jié):要求每組根據(jù)課堂討論、組間提問和教師小結(jié),完成詳細的總結(jié)報告。教研室給每個組的總結(jié)報告綜合評分。
1.2.2 對照組
以授課為基礎的傳統(tǒng)教學實施。運用啟發(fā)式、病例式教學方式,結(jié)合多媒體教學,教授學生相應部分的知識,學生可提出問題,帶教老師課上或課下解答。
1.3 教學效果考核
實習結(jié)束后通過對兩組學生進行理論知識考核(醫(yī)學基礎理論)、實踐能力考核(診斷標準、輔助檢查、治療原則、鑒別診斷)、問卷調(diào)查三方面來評估教學效果。問卷調(diào)查表采用不記名方式,各調(diào)查項目按是或否進行評分。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北曜疾畋硎荊捎枚懶⒀総檢驗法進行顯著性檢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實驗組學生在理論知識考核、實踐能力成績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問卷調(diào)查表顯示,PBL教學法進一步提高了學習興趣,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技巧,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并增強團隊合作意識,提高教學滿意度,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3 討論
(1)PBL教學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學習成績。神經(jīng)病學作為獨立的二級學科,專科性很強,每個病人均需對其進行嚴格的神經(jīng)定位,這就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學習過程中,學生常常存在畏懼情緒,課堂氛圍容易顯得枯燥乏味。特別是腦卒中理論教學過程中此問題更為突出,PBL教學法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結(jié)合目前應用廣泛的多媒體教學,利用實際臨床工作中的病人視頻、音頻資料加之互聯(lián)網(wǎng)搜集的動畫教學資料等,使枯燥乏味的知識點逐漸鮮活,有利于學生對腦卒中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同時PBL教學法調(diào)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有了身臨其境的“預備”醫(yī)生的體驗,進入臨床實際工作之前的這種模擬實踐,更容易激發(fā)學生專業(yè)學習的興趣,學生參與感明顯增強,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同時在實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總結(jié)臨床工作經(jīng)驗,獨立綜合思考和與病人溝通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確實能夠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臨床工作實踐中,遇到疑問,除了像老師同學請教之外,還能夠積極主動的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圖書館等公共資源,查閱相關資料,獨立解決問題。
(2)PBL教學法提高了學生團隊合作意識,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與病人的交流溝通技巧。PBL教學中的小組討論過程中,每位學生都要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反饋給小組討論。學生在小組討論過程中除了表達能力得到提高之外,提出自我見解與其他人思辨的過程都是思考的過程,也是診斷思路形成的過程。在臨床實際工作中,遇到非典型病例及疑難病例,需要學生綜合病人的查體情況,實驗室檢查、影像學資料等綜合分析,這一過程需要反復與病人和家屬溝通、交流,鍛煉了學生的溝通技巧。再者,按小組討論過程中,每個小組都是一個集體,需要大家緊密合作,才能出色地完成課堂任務,通過同小組及小組間互動,營造了學生團體協(xié)作的氛圍,也促進了學生間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了團隊意識和團隊間的競爭意識。
(3)PBL教學法有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培養(yǎng)。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老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而在PBL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發(fā)生了角色互換,教師的角色轉(zhuǎn)變成了組織協(xié)調(diào)和指導幫助學生主動學習,教師走下講臺,走入學生之中與學生互動,形成了一種交互式的師生關系,加強了師生間的溝通,融洽了師生關系,課堂氣氛明顯改觀。
(4)PBL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首先,課程教學時數(shù)都有嚴格的限定與管理,無法保障PBL教學在課堂時間內(nèi)完成,因此要求每次課程之前,帶教老師要與學生及時溝通,上課前就要解決學生的一些問題,對本就工作繁忙的臨床帶教老師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其次PBL教學過程花費的時間、精力遠多于普通的課堂學習,需要學生的互動與配合,優(yōu)秀學生容易與教師形成互動,而相對比較差的學生,由于膽怯或者準備不足,很難調(diào)動其課堂積極性。因此如何督促學習困難學生查閱文獻資料,積極參與課堂互動,與其他同學和帶教老師交流溝通,是個亟待研究和解決的棘手問題。
總之,PBL應用于腦卒中實習教學,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利學生臨床診治思路的培養(yǎng),有利(下轉(zhuǎn)第90頁)(上接第88頁)于學生團隊意識的養(yǎng)成,有利于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交互式的師生關系的培養(yǎng),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法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腦卒中教學中的不足;但是沒有哪一種教學方法是完美的,具有絕對優(yōu)勢,我們要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PBL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相結(jié)合的教學模式,取長補短,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通訊作者:杜會山
參考文獻
[1] Dolmans, D.H., et al., Problem‐based learning: Future challenges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Medical education, 2005. 39(7):p.732-741.
[2] Gehlhar, K., et al., Is a PBL curriculum a better nutrient medium for student-generated learning issues than a PBL island? Advances in health sciences education, 2010. 15(5):p.671-683.
[3] Koh, G.C.-H., et al., The effect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during medical school on physician competency: a systematic review.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2008. 178(1):p.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