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曉莉 馬業(yè)光 查理
摘 要: 隨著互聯(lián)網經濟的飛速發(fā)展,手機已然成為大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由于手機引發(fā)的大學生手機成癮問題,嚴重困擾著大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本文從心理學視角下對大學生手機成癮的成因、危害進行心理探析,并從大學生自身、學校、家長、政府等方面提出了針對性的對策建議,從而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手機。
關鍵詞:大學生 手機成癮 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5-0151-02
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手機網絡已然成為一種家喻戶曉的大眾媒體,大學生使用手機的普及率已接近100%。顯然,手機已經是大學生生活和學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手機的便捷性、多樣性和豐富性等特點,備受大學生的青睞。但是,手機的使用為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了負面影響。由于大學生自控力較差,對于手機使用沒有合理的節(jié)制,并對其產生過度依賴,“手機成癮”隨之出現(xiàn)且愈演愈烈,嚴重影響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和身心健康。
一、手機成癮的界定
手機成癮概念最早是從成癮的概念中發(fā)展形成的。手機成癮問題已經引起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學者研究和關注,然而學者們對手機成癮概念界定尚未統(tǒng)一。比較有代表性的為韓登亮、齊志斐(2005)認為判斷手機依賴綜合癥的標準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對手機的過度濫用,在不該使用的時候也頻繁使用;二是手機過多地影響生活、工作和學習;三是當手機不在身邊時,身體會出現(xiàn)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不適的反應。國外學者Griffiths(1998)認為手機成癮是一種包含人機互動機能和非常態(tài)化的行為成癮。筆者認為,手機成癮是基于手機使用者對手機的過度使用,導致其對手機出現(xiàn)過分依賴,并由此造成生理或心理上不適應的一種病癥。
二、大學生手機成癮的心理學分析
1.自我管理意識淡薄
手機除了通話、短信和各種社交軟件的功能,還涵蓋了游戲、視頻等應有盡有的APP功能,可以滿足大學生的各種需求。大學生的思想和心理認識還不夠成熟,缺乏自制力,自我管理意識淡薄,容易沉溺于手機的快樂之中,無法承受為了認真學習而不使用手機所帶來的不愉快,從而導致手機的過度使用。
2.滿足心理需要
手機的微信、微博等社交功能可以滿足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心理需求,若是過渡地沉浸在虛擬的人際交往當中,極易使自己與現(xiàn)實社會脫節(jié)。手機中的游戲通關、高分帶來的自尊感和成就感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易獲得,使大學生游戲玩家不斷更新游戲,通過刷新分數(shù)、快速通關等來獲得滿足感。
3.滿足情緒遷移的需要
手機能夠突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讓人們隨時隨地進行人際交往。大學生尚未踏入真正社會,性格較脆弱,情緒波動較大,心理不夠成熟,在人際交往中容易引起各種矛盾。當發(fā)生矛盾后,大學生可以通過手機轉移負面情緒,和網上的個體或群體傾訴心事、排遣郁悶,從而遷移負面情緒。
4.從眾心理的影響
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并沒有完全成熟,當大學生群體中絕大多數(shù)人都使用手機并通過手機進行人際交往時,有很多人為了在這種群體生活中不被邊緣化,增加自己在群體生活中的比重而不得不隨大流使用手機,因而提高了大學生手機成癮的可能性。
三、大學生手機成癮的危害
1.對大學生學業(yè)的危害
手機最主要的用途是滿足人們的基本通訊需要如短信、電話等。但是目前大多數(shù)學生卻主要用于學習之外的消費中。大部分大學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在7個小時左右甚至更長。大學生過度使用手機嚴重影響正常的生活、學習甚至荒廢學業(yè),對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造成不利影響。
2.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危害
手機上網能夠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地跟他人進行交流溝通,更加便利快捷地滿足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需求。然而手機網絡的虛擬化使這種溝通交往方式讓他們與現(xiàn)實生活脫離,從而更加弱化了現(xiàn)實的人際關系。另外,手機互聯(lián)網豐富的海量信息深深吸引著大學生,導致其在網絡獲得現(xiàn)實中無法得到的滿足感,寧愿在課余時間選擇一個人玩手機獲得滿足,而不愿意主動和他人進行交流。
3.對大學生身體健康的危害
大學生若是過度地沉迷于手機,會嚴重削弱大學生的意志,最后會無法控制。手機輻射不僅嚴重危害人的身體健康,也是誘發(fā)老年癡呆癥的重要原因。手機的網絡資源中存在的一些不良視頻、圖片等,容易誤導大學生價值觀,對其未來發(fā)展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此外,長時間使用手機,會導致視力下降、生物鐘紊亂、失眠、免疫力下降等癥狀,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身體健康。
4.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危害
手機上網成癮導致大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際交往的減少,長此以往,會使他們產生孤獨感,并出現(xiàn)憂郁、沮喪等情緒;此外還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內心敵意、不合群等不良的人格傾向。大學生一旦頻繁地用手機上網,會對手機產生過度地依賴并出現(xiàn)強迫使用手機的癥狀,當忘記攜帶手機時,就會表現(xiàn)出不安、焦慮,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四、針對大學生手機成癮問題的對策建議
1.大學生應加強自我調控,提高自我約束能力
由于大學生缺乏自我約束和管制能力,才會導致大部分同學的手機成癮問題。首先,大學生應該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和忍耐力,做到上課堅決不看手機,做好學習和職業(yè)規(guī)劃,盡可能減少在虛擬手機的時間。另外,大學生要提高自律能力,提升自我修養(yǎng)能力,提高對手機網絡信息的鑒別力,科學合理地使用手機。
2.高校應引導大學生正確和健康地使用手機
高校應定期組織相關講座和宣傳活動,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合理使用手機。另外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朋輩關懷、團體心理輔導等方法,幫助手機成癮同學擺脫手機成癮困境。還應堅持倡議宣傳與強制要求相結合的原則,要求任課教師加大對課堂玩手機的監(jiān)督力度,在高校人流量集中區(qū)域加大宣傳力度。
3.家長及時與子女溝通,引導大學生抵制手機成癮
家長要能夠正視手機成癮對大學生成長的危害。在關心、尊重子女的基礎上,平等地交流與溝通。家長也應該以身作則,鼓勵子女多參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動,讓其獲得輕松愉悅的感受。另外,家長還應該主動和老師聯(lián)系,及時了解自己子女的學習、生活及心理狀況,以便和子女及時溝通。
4.政府應加強對手機文化的監(jiān)督,加大對運營商的監(jiān)控
政府應對不良手機網絡的蔓延、手機游戲的泛濫等現(xiàn)象加以嚴格管控。政府應出臺相關的法律政策,做到有法可依,尤其是對網站、運營商以及個人的行為進行有效監(jiān)管。加大依法行政的力度,堅決遏制不良手機網絡的蔓延趨勢;建立多種平臺供手機用戶對不良手機網絡內容進行投訴、舉報。
五、結論
針對大學生手機成癮問題,學校、社會、家長及大學生本人都應該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否則,大學生長期沉迷于手機網絡,不但會耽誤自己的學業(yè)和未來職業(yè)發(fā)展,而且會嚴重影響大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大學生自身更應該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完成學業(yè),保持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為自己的未來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韓登亮,齊志斐.大學生手機成癮癥的心理學探析[J].當代青年研究,2005(12):12-16.
[2]Griffihs M. Internet addiction: Does it really exist 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 lntrapersonal,Interpersonal,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M].San Diego , CA:Academic Press,1998:61-75.
[3]李雅鑫,金玲等.大學生自我控制能力與手機依賴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16(09):776-778.
[4]黃上上.大學生手機成癮與心理健康關系分析[J].科技展望,2016(07):320-322.
[5]邱致燕,張斌等.大學生手機成癮問題探析及其危害控制[J].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2014(06):693-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