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夏
摘 要: 在璀璨的中國文學歷史長河中,古詩文如一顆耀眼的明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博大精深,獨具特色,獨樹一幟。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詩境;嚼字品詞,體悟詩意;吟句讀詩,品味詩情;拓展活動,再現(xiàn)詩意,化深為淺,體味古詩文意境美。
關鍵詞: 小學古詩文 古典詩文 教學方法
古典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來她以獨特的藝術魅力滋養(yǎng)著世世代代的華夏兒女。在小學教材中,古詩教學內容占有很大比例,所以小學古詩文教學在整個教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樣有效地進行古詩文教學呢?在教學中如何把古詩教活、教好呢?
一、創(chuàng)設詩歌情境,感受詩歌意境美
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根據(jù)小學生的年齡、認知、心理特點,教師要運用適合小學生的方法,從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巧妙的課堂設計、豐富的語音,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進而調動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積極性。
1.用形象直觀的圖畫創(chuàng)設情境:小學生最喜歡看圖畫,從簡單明了的圖畫中直觀地了解古詩文的內容。如教學《鋤禾》時,讓學生通過觀察烈日下老農鋤地的畫面,講講中午太陽當頭照時的情景,并結合現(xiàn)實生活中農民勞動的場景,讓體會烈日下勞動的感受,想象農民辛勤勞動的形象,并出示圖片讓學生再一次感受農民的辛苦,從而懂得碗里的飯,每一粒都是農民頂烈日辛辛苦苦勞動得來的。又如教學柳宗元的《江雪》這首詩時,多次引領學生欣賞一個漁翁戴著斗笠,穿著蓑衣,孤零零地在冰雪覆蓋的江面上釣魚的畫面,體會詩情,感悟詩意。在空寂、寒冷、孤獨的境界中,學生情不自禁地欣賞畫卷,體味詩人寂寥中的生機、平常中的蘊涵,體會詩人高潔孤傲的品格,觸摸到詩人純凈高遠的內心。真正體會到什么是“詩中有畫,畫中有情”。
2.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小學生特別喜歡豐富的多媒體課件,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現(xiàn)《游園不值》中萬紫千紅的春景圖、《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西湖“曲院風荷”的美景,把學生帶入詩的意境,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比如教學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時,教師可用多媒體動畫展現(xiàn)瀑布飛流直下、詩人仰望瀑布的情景幫助學生感悟瀑布的壯美和作者戀戀不舍的內心世界。這樣靜動結合,互相轉化,欣賞畫面,實實在在,學生置身其中。
3.以故事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小學生特別喜歡聽故事,教師在古詩教學時以講故事的方法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及興趣,從而不知不覺地進入所學內容。如教學《七步詩》時,教師可以現(xiàn)實生活中兄弟友誼的故事引入曹丕、曹植二兄弟不能相容的故事。這些故事動人曲折,引人入勝,加深學生對詩意的理解和感悟。又如在現(xiàn)實生活中經(jīng)常會遇到離別的場面,朋友分別、同學轉學、親人遠行……這樣以難舍難分、依依惜別之情的故事,不知不覺地很自然地將學生引入李白《贈汪倫》的教學中。
4.吟詩誦讀創(chuàng)設情境:“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自主朗讀,只有一遍一遍地自讀自品,才能一步一步地走進詩歌,走進古詩文內在的情感世界,才能產生豐富想象,回味古詩文的意境、情節(jié)、場面。如教學宋代詩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時,著重抓詩中的“一水”、“只隔”、“又綠”、“何時還”重點詞等,這些詞表達了一種濃濃的思鄉(xiāng)情,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理解字詞以后,再組織學生逐字逐句理解、品讀,進一步體會詩人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心情。此時,通過教師示范誦讀,配樂朗讀,學生誦讀與詩人產生共鳴,詩與情、情與境、心與心交融,這樣古詩的最高境界就達到了,使學生領略中國古典詩詞獨特的藝術魅力。開展誦讀中華經(jīng)典古詩文活動是為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
二、嚼字品詞,體味詩歌詩意美
古詩文的最基本單元是字、詞組成,學生學懂字、詞的意思,進而理解詩句含義,分析古詩文所表達的意境。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詩意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古詩文時,應通過這樣細細品讀,咀文嚼字,結合詩人所處時代逐字逐句理解詩句,品味詩意。如杜甫的《絕句》一詩中,只要抓住“鳴、上、含、泊”四個關鍵字思考:①黃鸝鳥在什么地方鳴叫?②白鷺鳥飛上什么地方?③“含”是包含的意思,指從窗外望去,窗外的景色猶如嵌在窗子上。④什么地方停泊著什么?學生理解了這幾個問題,就理解了這首詩的詩意、詩境。
三、吟句讀詩,品味詩情美
“書讀百篇,其義自見”。古詩文都是意境很美、韻味很濃的文體,在教學小學古詩文時,可以通過學生自主朗讀,再現(xiàn)古詩文意境美;自主默讀,品味古詩文韻味美;朗讀成誦,品位古詩,激發(fā)學習古詩的興趣。讓學生在讀讀、吟吟、唱唱、演演、畫畫中輕松地領悟古詩的獨特魅力。僅憑教師的講解就讓學生體味古詩文所具有的節(jié)奏之美、語言之美、韻律之美、意境之美是不可能的,在教學中要突出“讀”字,讓學生在悟中讀。讀中體味,就要運用不同方式進行朗讀,比如教師示范讀、配樂朗讀、配畫朗讀、創(chuàng)設情境朗讀、學生互相誦讀等,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誦讀古詩文。只有通過多形式、多層次的誦讀,學生才會被古詩的節(jié)奏美、韻律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對詩文整體的感知,才能真正感受到古詩語言的魅力。如在《春曉》這首詩中,“曉、鳥、少”的韻母都是“ao”,這首詩的韻腳就是“ao”。讀古詩時,教學生學會找“韻腳”,使學生知道古詩中每句詩的最后一個字韻母相同或者相近的部分就是韻腳。這樣找到了韻腳,古詩文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就會提高,很容易記住古詩并背誦下來。曾經(jīng)聽一位老師教完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讓學生談學后體會,學生的回答五彩繽紛,各有千秋,有的學生說詩人認為瀑布很美,有的說詩人喜歡廬山瀑布,有的說詩人熱愛大自然。但老師偏偏不肯定學生的回答,繞一個大圈,給出的答案是“詩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老師的答案沒錯,但學生這樣理解也不錯。學生的思維正積極發(fā)散,他們誦讀了詩文、理解體會了詩意后,展開想象的翅膀,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盡情地談出了自己的所讀、所悟、所感,只要合乎情理,就應大大加以肯定和鼓勵、表揚。比如學習《詠柳》一詩時,老師大膽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學生很快就熟讀成誦,鼓勵學生自己理解詩句,體會意境美,學生知道詩中描繪柳樹、柳枝、春風的美是用了幾個比喻句來體現(xiàn)。并根據(jù)自己對詩意的理解讀,讀給班上的好朋友聽。他們讀出了柳樹美,柳枝美、春風美、樹美、枝美,但這都是風的功勞,最美的是春風……只要老師肯放,肯讓學生自主探究,他們的感受就同樣豐富、真切。如教學李白的《望天門山》時,先引導學生劃出語節(jié):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接著歸納出七言詩一般可以劃分為“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四個語節(jié)。五言詩可劃分為“二二一”語節(jié),最后告訴學生朗讀時各語節(jié)之間必須有一定的停頓。其次,體會平仄,讀出抑揚美,讓學生明白古人普通話中第一、二聲的字是平聲字,第三、四聲的字是仄聲字,平聲字要讀得“平而長”,仄聲字要讀得短些,這樣學生對平仄先有初步的了解,對小學生來說只要抓住每句重點字,適當間隔、停頓、拖長,基本讀出格律詩的節(jié)奏之美就可以,不必深入研究每個字的平仄情況。
四、組織拓展活動,再現(xiàn)詩意美
將各種活動引入古詩教學中,學生可以根據(jù)古詩文所表達的意思、意境,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展開大膽想象,進而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樣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就會大大提高。
一是畫一畫詩文。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古詩的特點,詩與畫交融,詩與畫渾然一體,通過學古詩文一幅幅美好的畫面浮現(xiàn)在學生腦海中。如教學“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兩句詩時,兒童在怎樣的畫面上放紙鳶呢?大家開動腦筋,展開豐富想象,拿起彩筆畫起來。結果有的學生畫面上只有風箏,有的只有兒童,有的只畫了小草或廣場。學生理由各有不同,但能根據(jù)詩意或現(xiàn)實畫出一些東西已經(jīng)難能可貴。雖然怎么畫都無所謂,但可喜的是它已經(jīng)引發(fā)了學生的進一步思考,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如學習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時,通過學生腦中畫面兩鬢斑白的母親在昏暗的油燈下縫補衣服的情境,想象母親的心理活動,很容易理解“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含義。并且和自己媽媽的現(xiàn)實生活進行對比,更激發(fā)學生的愛心。又如教學《憶江南》這首詞“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時,通過明艷的色彩畫畫展示江邊花兒的艷麗無比,如蘭的江水背景圖片,形象直觀地表達、體驗和感悟古詩動態(tài)的美。
二是演一演古詩。許多古詩文本身就是一個有趣的我、生動的、完整的故事。比如教學《尋隱者不遇》時,可以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根據(jù)事先準備好的服裝、道具分別扮演作者和童子,從人物的語音、動作、神態(tài)、故事情節(jié)把這首詩內容表演出來。不同小組表演的會稍微不同,學生的不同表現(xiàn)體現(xiàn)了這首古詩在學生頭腦中的不同意境,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們的不同理解,不同設計創(chuàng)意。
三是寫一寫詩文。學生通過學習古詩,對詩歌的對偶形式、字數(shù)、韻腳、節(jié)奏、構思、意境等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師加以適當?shù)囊龑?、啟迪、觸動學生的靈感,指導學生對古詩進行改寫或者寫詩。在學習南宋詩人陸游的《示兒》一詩后,讓學生續(xù)寫故事:詩人陸游臨終前究竟放心不下什么事呢?他又會給兒子叮囑怎樣的遺愿呢?請你熟讀古詩《示兒》續(xù)編一個故事。這時學生很容易明白詩人臨終時放心不下的是國家沒有統(tǒng)一,詩人的遺愿是南宋朝廷的軍隊收復中原,這就是一種憂國憂民的最高境界。
綜合上述,在小學古詩教學中,我們要以最優(yōu)美的語言,最優(yōu)化的教學設計,最巧妙的構思,最好的教學手段,使古詩文教學達到最高的境界。
參考文獻:
[1]陳少松.古詩詞文吟誦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3.
[2]郭文麟,楊逢軒.小學生古詩詞必讀篇目[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01.